《桃花源记》考:人间有鬼

    “《桃花源记》其实一个恐怖的鬼故事”。以此为题的一篇网络文章自2020年以来受到不少人士的追捧。前些天,不期撞见了此题,我只将它当成是自称“中学语文老师”的作者与世人开的一个玩笑。然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忍不住摁下了通向“鬼域”的门铃。读完这篇口味厚重、颇有市场的奇文,不由地让我出了一身冷汗。恕我直言,这位“老师”和追捧者恐怕都已被鬼迷了心窍。

500

(湖南常德桃花源景区)

    “晋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看似是在那个混乱的时代描写了一个虚构的美好世界,但其实不然。陶渊明用隐涩的手法,将渔夫误入死人国的故事表现了出来。”文章开篇魅惑十足,吸人眼球,特别投了当下小朋友们对鬼怪、玄幻或盗墓故事的癖好。下文的重点就是“老师”详细地分析论证桃花源为何是“死人国”,其推理演绎的要点如下。

    渔夫在捕鱼时“缘溪行”而迷路,说明“桃花源必须迷路才能进入”。“老师”以此印证了民间“鬼打墙”的玄奇说法,“就是哪怕这条路你再熟悉,然而一旦被鬼打了墙,那么就必然会被隔离在无穷尽的迷失当中”。

    渔夫所见的桃林面积很大,“老师”认为其中问题很多,“附近的村民为何一直没有发现,一定是出于镇压住众多凶神恶煞般的冤魂所需”。

    重点在渔夫“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之处出现了。“老师”展示了他的博学,说:“魏晋时期,达官贵人为了防止陵墓被盗窃,墓道大都修建成前窄后宽的样式。而古人为了吉利,入村的道路绝不会修建成如此模样。由此可见,渔人进入的乃是一个极大的墓冢。”

    魏晋时期,尤其是南朝后期,盗墓猖獗,史书不绝。有人说,曹操是盗墓鼻祖,盗墓铲是曹氏的一大发明。我想,正是这些半真半假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成为了今人将桃花源推理作“极大的墓冢”的主要依据。

500

(藏区“桃花源”)

    于是,在新的理论的指导下,“老师”一路跟随渔夫悠游、体验桃花源的美景和生活,越看越像是“鬼都”,我也愈看心愈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被视为整齐排列的坟墓的有力证据;“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说与世隔绝数百年的桃花源中人穿着和外面的人一样,唯一的解释是活人扫墓时烧给他们的;“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夫的这些好酒好肉全被怀疑是活人祭祀的供品;渔夫享受了几天大吃大喝的逍遥日子后打算“辞去”,来去皆自如,而桃花源里的年轻人数百年里却无人离开,只能说明他们是被桃林结界封控在里头的恶鬼。

    紧接着,“老师”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我在做中学生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那就是从桃花源出来的一路上,渔夫做了很多标识,他为何不先回家带领亲友投奔其乐融融的秘密桃源,反而是直奔官署去告发了呢?

    “老师”的推想似乎很有说服力,他认为,渔夫已经看破了桃花源是“魔域鬼都”的内在,同时也想借机向官府告发邀功而求取赏金。真不知,桃花源是“魔域”,还是机关算尽的渔夫更像个鬼。至此,该把《桃花源记》的原文重新学习一遍了。

    晋太元中(376—396年),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500

(重庆酉阳桃花源景区)

    最后,这位“老师”为了强化“告发有理”,精心构筑了一套总结之辞:

    “渔夫进入的应该是个死人国,不过桃花源中人在死后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生平,所以只是继承了最初那一批秦人的执念,一批又一批的讲述最开始的那个故事。然后吸引外来者,这样他们就能转世投胎。所以,渔人其实只是一个诱饵,桃花源中的鬼告诫他‘不足为外人道也’其实是欲擒故纵而已,因为经过多日的了解,他们已经明白渔人的弱点,所以通过他的嘴巴,将这个离奇故事传出去,然后将外人骗进来杀死罢了。”

    “《桃花源记》是个鬼故事”这样的妄想,与其说是玄幻小说家和新一代“老师”在努力发掘历史真相,不如说是竭力地将人民憧憬平等而美好的享乐生活视作了死人一般的生活。与其说是批判荒诞暴政和世态炎凉,不如说是疑神疑鬼而暴露“世上无好人”的阴暗心理。

    我们不必为某些人颠倒黑白、善恶不分的歪理邪说而感到愤愤不平。其实,今天网络时代的“魔域桃源”也并非是个新鲜话题。1980年代,紧随《射雕英雄传》之后,有一部热播的香港武侠电视连续剧就叫《魔域桃源》,该剧由刘德华和赵雅芝等众多知名艺人主演。

    剧情大概说的是,“武当掌门无尘子命两大弟子傅青云(刘德华饰)和慕容白(吴启华饰)消灭魔域,二人几经波折,终于潜入魔域,却发现魔域原来竟是一处世外桃源。傅青云对魔域生活渐生好感,更爱上魔域首领的义女唐琪(赵雅芝饰);慕容白则从中挑拨,令魔域中人自相残杀。傅青云原本期待师傅能够收回成命,不料却遭人利用,误伤魔域首领,正派人士逮着良机将魔域一举歼灭……”后面的剧情波折更大,道不尽江湖险恶人间恩怨。

    还是说回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在其晚年所写的《桃花源记》,我想借一个词——文中两次出现的“外人”这个词,谈一谈今人对这篇千古名作的理解究竟到了哪个地步。

    第一次出现“外人”是在渔夫初遇桃花源中人,看到“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很多教材将此“外人”注解为“外面的人”,也就是说桃花源中男女衣着全都像外面的人一样。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

500

(庐山桃花源)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为自作的《桃花源诗》而写的一篇题记。我们不妨再读一读这首《桃花源诗》。诗曰: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馀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此诗可直译为:秦王暴政扰乱天理纲纪,贤人们远远地避开。“四皓”逃到了商山,那些百姓也隐居于此。往昔踪迹消失殆尽,来这里的路途已然荒芜。相约一同致力于农耕,太阳落山便还家休息。桑树竹林生长茂盛遮成浓浓树荫,庄稼按照节气来下种繁植。春蚕结茧就可以抽取长长丝线,秋日丰收竟然不用纳税。荒草茫茫,阻挡了交通往来,村中鸡鸣犬吠彼此相闻。祭祀仍遵从古代的礼法,衣裳也没有设计新的款式。儿童欢跳着纵情歌唱,白发之人也欣然地自在游憩。草长树茂花开预示春天要来到,衰木凋落告诉人们寒冬将至。虽然没有记时间变迁的日历,但一年四季自然成岁。欢快安逸的生活,哪里还需要动脑子算计?奇踪隐蔽了五百年,一朝敞开了神奇的地界。刻薄吝啬与淳朴厚道迥异,转眼道路深藏无处找寻。请问世间方士们,你们可知道世外这个奇迹?我畅想乘轻风高高飞翔,去寻找和我志同道合的人。

    请回看诗中的这一句“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可见题记中的“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正确理解应为,桃花源中人的衣着全都不像是渔夫所在年代的时人装扮。换句话说,和渔夫比起来,桃花源中人的穿着有如异域人士(或外星人)的扮相。

    所以,此处“外人”的“外”,与异己的“异”同意。“外人”即“异人”也。

    第二次出现的“外人”意思才是外面的人,渔夫混吃混喝数日后准备离去,桃花源中人拜托他不要跟外面的人提起。但是,利欲熏心的渔夫第一时间就去告发了。

    今天的中学语文课堂上,老师们是否有请学生们思考过这些问题,为什麽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反遭人记恨而被无情告发?是因为桃花源丰收了也不用纳税的缘故吗?还是渔夫们视享乐为不可饶恕的罪过?

    这场告发注定徒劳无功,因为桃源仙乡在一个鬼魅当道的人世间根本无处可寻。即便如此,谁也无法阻挡和改变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此之谓,心中若有桃花源,人世处处水云间。(完)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