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25:绝境之军

500老旦聊历史微信公众号/知识星球“老旦聊历史”448 人赞同了该文章一、危机

打完第五次战役的志愿军开始撤退了。

对于其中大部分人来说,这是他们出国后第一次大战,虽然没有歼灭太多敌人,但是在连续两场的战役中,敌人都在他们的面前望风而逃,他们无疑是打了一场胜仗。

因此,大部分志愿军战士是带着轻松的心态准备“凯旋而归”。

相比之下,彭老总的心态要谨慎许多,为了防止志愿军麻痹大意,彭老总要求各部注意在撤退中时刻保持警惕:

为争取主力休整,总结作战经验,造成尔后有利战机,以便更多地歼灭敌人,决将各兵团主力转移至渭川里、朔宁、文惠里、山阳里、杨口、元通里之线及其以北...各兵团留一个师至一个军的兵力,从现在位置起,采取机动防御,节节阻击杀伤消耗敌人,争取时间。

于是,各兵团遵照彭总指示做好了相应的后撤安排:

500
1、志愿军第19兵团主力转移至渭川里、涟川以北地区休整,留1个军(或4个师)从议政府、清平川之线,利用东豆川、抱川、机山里线南北有利地形,采取纵深配备,阻击敌人。2、志愿军第3兵团主力转移至铁原、金化地区休整,留1个军于加平、春川(不含)线开始布防,利用华川以北山区节节阻击敌人。3、志愿军第9兵团主力转移至华川、山阳里、金化(不含)以东地区休整、留1个师利用昭阳江及华川湖节节阻击敌人。

从表面上来看,志愿军的后撤部署似乎没有什么大问题,路线、时间、阻击部队,该有的都有了。

然而,稍微仔细一看,整个部署的漏洞一个接一个:

1、9兵团只安排了1个师在后面阻击,这点兵力无论如何没法覆盖9兵团的整个后撤路线;

2、3兵团看起来好像放了一个60军,但60军的179、181师此前都被划给其他军指挥,实际上60军手上能用的只有一个180师,和9兵团是一回事;

3、19兵团虽然确实放了一个军,但放的是兵团里最弱的65军。

粗看之下,似无问题;

细看之下,却略显轻敌。

某军长回忆,当他找兵团参谋长请示撤退事项时,这位参谋长不经意说了一句:“撤退嘛,早撤一天,晚撤一天,没有什么关系。”

此时整个志愿军的心态都跟这位参谋长似乎有些相似。在整个志愿军撤退前,志愿军司令部下令预备队39军提前一天先行撤离,“避免和大军挤占道路”。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根据之前和美军交战的经验,志愿军部署的阻击计划不能说问题很大。

在第四次战役后半段,志愿军跟李奇微指挥的美军打了一个多月的阻击战,那时候志愿军就发现,因为李奇微进攻特别强调战线的完整,只要战线上有几个要点被志愿军阻击,整条战线都会停下,一直到所有要点打通才会继续前进。

正是因此,这一次,志愿军也是按照“固守要点”方式进行部署,打算靠着几个师守住要点,阻挡美军前进。

本来,如果这次战役还是李奇微指挥的话,志愿军的撤退部署其实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问题就是出在这里。

联合国军的指挥官已经不单只有一个李奇微,而是李奇微+范佛里特。

二、噩梦将至

志愿军攻势还没结束,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已经在策划反击了。

战线东部挨揍确实在李奇微预料之外,但李奇微并没有惊慌失措,相反,他冷静地分析了眼前的局面:大家的兵力就那么多,志愿军集中力量进攻东线,则西线兵力一定就会相应地薄弱下去。

东线有危机,西线就有机会。

李奇微很清楚志愿军缺乏载具,军队调动能力有限。东线的部队短时间内无法调回西线。

此外更加重要的是,李奇微早已摸清志愿军进攻的规律所在:由于后勤能力的薄弱,志愿军一次攻势只能维持7-10天,在用光所携带的弹药粮食之后,志愿军必须后撤休整。

而这一次,志愿军在短时间之内发动了两次全面攻势,这就代表着志愿军的补给极大概率很快就要不够用了。

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敌人变弱的那一瞬间,无疑是战场上千载难逢的良机。

李奇微决定要抓住这次机会。

5月18日,李奇微电令第8集团军,要求范佛里特在西线发动反攻。他告诉范佛里特,只要这次进攻成功,未来“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机会”。

随着战局继续发展,东线的局势也趋于稳定,5月19日,李奇微飞往朝鲜,当面和范佛里特敲定了进攻计划——不再是限于西线美军,而是整个朝鲜联合国军的全面反击。

范佛里特对李奇微的反攻举双手赞成。

但是,范佛里特不同意李奇微的具体作战计划。

如果根据李奇微的设想,这次作战计划和之前的并没有什么不同:联合国军手拉手肩并肩一线向前平推,能打多少是多少,总而言之,安全第一。

如果按照这种打法,志愿军其实不会有什么危机,事实上,志愿军也是按照对付李奇微这套方案的思路部署了整个后撤计划。

非常不幸的是,范佛里特完全不打算按李奇微的方式来办。

作为美军中并不多见的运动战专家,范佛里特早就想要发起全面进攻,但是,是用他自己的方式。

范佛里特并不认为一线平推的方式能够获得胜利,在他的军事哲学中,只有分割、包围敌人,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是能在短期内决定胜负的最佳战术。

在最糟糕的时候,志愿军遇见了一位和自己非常相似的对手。

更糟糕的是,范佛里特手上有着执行一场真正闪击战所必须的一切条件:强大装甲部队和空军、能够高速前进的摩托化部队、以及可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无线电通讯体系。

于是,就在这一次反攻之中,范佛里特果断抛弃了李奇微的“直线战术”,取而代之的是范佛里特钟爱的“机动战术”:在步兵向前推进的同时,装甲部队全速突入敌阵,截断志愿军的退路,争取对志愿军有生力量进行包围歼灭。

为了实现最大战果,范佛里特要求所有部队全部投入反击,他不仅把朝鲜南部所有的军队全部调到前线,还把刚刚被志愿军揍过的美10军作为进攻箭头。

500

范佛里特把重心放在东线美10军身上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之前东线志愿军打得最好,突得最深。

在两军对垒时,突入敌阵的阵线并不一定是好事:你往敌军阵营里面突得越深,代表你跟自己的部队离得越远。

当你想要包围敌人的同时,敌人也有最好的机会来包围你。

在第五次战役中,突得最猛的是东线的第9兵团和人民军第5军团。而这代表着他们在后撤时需要走更远的路。

范佛里特认为这是最好的机会,他特别要求美10军一定要迅速组织装甲力量突入东线,一举包围突出部中的中朝联军。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范佛里特敲定了进攻时间:

1、20日,西线美1军首先发起反攻;

2、23日,中部美9军、东部美10军发起全面反攻;

3、26日,南1军团顺便也发起反攻;

而志愿军预订后撤的时间是23日。

对比两军的作战计划,我们不难看到一个恐怖的预期:

就在志愿军离开坚固的防守阵地,带着家当和后勤部队开始向北后撤时,美军的钢铁洪流正恶狠狠地向他们扑来。

更可怕的是,这一次美军将史无前例地选择绕开志愿军预设的阻击阵地,寻找志愿军防线上的一切漏洞,用坦克直插志愿军的纵深。

志愿军最黑暗的日子,开始了。

三、噩梦

5月20日,西线美军首先发起反攻。

由于西线的19兵团留了65军一个整军打阻击,首批进攻的美军并没有打出突破口,然而,这同时反而也导致志愿军没觉得这次敌人有啥不同。

于是,5月23日,志愿军主力部队按照预订计划开始后撤。

在后撤刚刚开始时,志愿军上下的心态都非常相似:既有刚打完胜仗的喜悦、也有对于战果不够丰富的不甘,什么都有,就是没有“马上就要继续作战”的紧迫感。

没有人想到的是,地狱之门离他们只剩几个小时。

几乎就在志愿军离开防守阵地,轻松地聊着笑着排成队列向北大步走去的同一时间,美军阵地上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美军同样离开了自己的阵地——排成战斗队列,向着志愿军的方向沉默地走了过去。

远远走在在步兵前面的,是各部应范佛里特要求组建的全机械化“先遣队”。先遣队坦克咿咿呀呀在前面开路,紧跟其后的是一辆又一辆载满大兵的运兵卡车,车上的士兵警惕地架着机枪瞄准前方,在他们头上,无数战斗机和轰炸机耀武扬威般地划过天空。

5月23日,就在志愿军后撤的同一时间,朝鲜美军向志愿军发起全面总攻。

这一次,志愿军根本没来得及做出任何反应,美军的大部队已经杀到跟前,两军在每一个阻击阵地上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然而,令志愿军措不及防的是,美军除了正面进攻之外,无数由坦克、装甲车和运兵卡组成的先遣队高速冲向志愿军防线上的各个结合部。

美军史无前例的穿插打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很多地方,美军先遣队甚至没有发动大规模战斗就已经直接突入了志愿军的阵线——因为当面战线上的志愿军刚刚后撤,根本没有人设防!

几乎在一瞬之间,中朝联军的防线就已经被美军全面渗透。

除了防线上的漏洞之外,由于后勤补给严重不足,中朝联军在正面战场也是同样是非常吃力。

首先被正面击退的是人民军第1军团,23日晚,在3天的激烈战斗之后,第1军团无法抵抗拥有强大美式装备的南1师,被迫向北撤退,19兵团65军的侧翼就此暴露。

在中线,由于63军在23日晚向北撤去,19兵团和3兵团之间出现一个漏洞,美军先遣队立刻穿插而入。

后撤第一天(23日),志愿军的整个防线已经被当中切断。

(这里提前声明一下,后撤中的志愿军和美军所在位置非常混乱,图中只能是大概示意,大家能看懂就好)

500

对于志愿军来说,比防线被切断最糟糕的消息,是后撤当中的联络中断。

原本就十分缺乏通讯设备的志愿军,在兵团部、军部纷纷后撤赶路的时候,整个联络体系几乎是完全断绝的。

也就是说,即使前线的志愿军战士看到了敌人正在疯狂地穿插前进,却要很久以后才能把这个消息传达到所在的师、团一级,更别说军、兵团这个级别了。

由于信息传递的全面失灵,在美军全面反攻发起的第一天,志愿军整个指挥体系甚至没有做出太多反应。

5月24日,志愿军面临的情况继续恶化。

美第9军主力开始从19兵团和3兵团之间的缺口地区疯狂涌入,彻底撕开了中部志愿军的防线。

当日,由于志愿军15军已按照计划提前撤走,东线第9兵团和第3兵团之间同样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隙。

500

这时,已经发现志愿军防守部署有问题的范佛里特开始积极动作,他一边命令第10军立刻组织特遣队全速往麟蹄方向穿插,另一边让187空降团直接空降九万里。

看一眼地图就知道了,范佛里特这是打算切断东线全部中朝联军的退路。

500

而他的这个计划,几乎就要成功。

5月24日白天,187团一部成功空降九万里。

与此同时,美2师的急先锋纽曼尖兵(4辆坦克,几十名乘车步兵)正奔驰在洪川往麟蹄的大道上,一支全机械化先遣队“盖尔哈特”(一个坦克营、一个步兵营)在其后不远处紧跟而来。

一旦“盖尔哈特”先遣队和空降兵成功汇合并攻占麟蹄,就将彻底封死第9兵团后撤的所有退路。

第9兵团,危在旦夕。

客观的说,范佛里特和李奇微的这次配合堪称完美。

李奇微给出了最正确的反攻时机,而范佛里特用上了最合适的反攻战术。

而由于志愿军落后的通讯体系,一直到187团成功空降九万里的那一刻,无论是志愿军总部、还是第9兵团,都还未能来得及向东线正在后撤的部队发出任何应对指令。

如果把东线这批志愿军换成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只部队,到了眼前这个时候,恐怕已经可以盖上棺材盖了。

万幸的是,这支现在被称为志愿军的军队,曾经有过很多其他响亮的名字。

红军、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

这一连串的名字,代表了这支部队曾经历过的一段又一段艰难的奋斗岁月,而就在这些艰难的岁月里,这支部队练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种特殊技能:

他们成为这个世界上最擅长在绝境中作战的军队。

面临绝境,志愿军真正的战斗开始了。

四、绝境之军

27军军长彭德清第一时间就发现不对劲。

24日,27军还没来得及开始动身转移,就接到了侦察兵的报告:前方发现美军坦克和步兵。

彭德清大吃一惊,27军的移动方向是阵线后方,怎么可能出现敌人?

毫无疑问,出事了。

彭德清一瞬间就明白了此时的处境:以美军的作风,绝不可能派出小部队进来送死,在这个地方出现美军,意味着志愿军的阵线已经被大规模渗透。而从美军出现的位置来看,27军、甚至整个9兵团的退路,很可能马上就要被美军封死!

更重要的是,身为27军军长,彭德清非常清楚整个兵团都在后撤之中,想要与志司和兵团部联络难上加难,27军必须自己来面对此刻的危机。

500彭德清

彭德清,这位出身华野的猛将,在成为著名的华野1师3旅旅长之前,曾在福建地区打了接近20年的游击。

对于这位老红军而言,眼前的局面,这辈子见得多了。

彭德清一边向志司和兵团部报告,一边毫不犹豫地发出命令,要求27军全体立刻转入战斗状态:

1、79师、81师立刻抢占要点,原地阻击,为9兵团伤员、物资、机关的转移争取时间;

2、80师按原计划赶往阻击地点,确保后续转移路线安全。

500

面对着全军被包围的巨大危机,彭德清考虑的却并不是27军自身的安危,而是不惜冒着自身被包围的巨大风险,优先掩护9兵团的伤员、机关转移。

事实证明,彭德清的判断完全正确。

27军第一时间从后撤转入阻击状态,及时在转移路线旁边建立了生死攸关的重要防线,硬生生拦住了美军的渗透部队。

为了打穿志愿军这道临时防线,范佛里特陆续把整个187团全部空降到这一地区,配合大量坦克对27军简陋的防线进行猛攻,却无法突破27军的防线。

27军不要命的阻击,保卫了9兵团至关重要的“生命通道”。5月25日,9兵团的伤员、物资和后方机关全体成功撤离。

27军无私而又冷静的部署挽救了整个9兵团。

然而,就在9兵团成功撤离之后的第二天(26日),麟蹄被美军攻占,27军麟蹄南部阻击部队后路被切断。

面对这个可能是死局的局面,27军却没有丝毫惊慌失措。

以前这种场面见得多了,彭德清早已安排好了后手。

26日,27军留在麟蹄南部的阻击部队全体掉头向东,出其不意地从反方向绕路而行,成功渡过昭阳江,一举摆脱美军的包围。随后,27军紧跟9兵团脚步,向着华川地区全速奔去。

500

谁也不会想到,这一次,在战略战术上表现几乎无可挑剔的美军,最后居然被27军给秀了一脸,不仅27军没有抓住,9兵团的伤员、机关都在美军眼皮子底下跑了。

美军其实也不用郁闷,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面对的这支部队,其实从来就不太会打正规战;现在,志愿军只是不小心露出了自己运动战专家的本来面目罢了。

五、绝境之神

不止是27军,在面对绝境时,9兵团12军同样被逼出了令人惊讶的真面目。

和27军一样,12军还没来得及撤退就被美军部队分割在敌后,不过,12军军长曾绍山和彭德清一样是有着十几年游击战经验的老红军,加上12军本身没有掩护9兵团伤员和机关撤退的艰巨任务,12军主力的撤退基本上是有惊无险。

24日晚,12军主力抓住美军先头部队向前推进的缝隙,一口气乘着夜色越过公路,跳出美军包围圈向着华川去了。

500

真正遭遇史无前例危机的,是12军31师91团。

为啥只有这个团这么危险,因为这个团在进攻时冲得实在是太tm猛了——这个凶猛的老红军团直接插到了三七线,是第五次战役中整个志愿军里穿插得最远的部队。

当撤退命令下达时,91团已经完全深入敌后,方圆几十里内全是敌人,没有一支友军。

500

更要命的是,当时其他部队已经和91团失去了联系——也就是说,91团甚至接不到撤退的命令!

31师师部接到撤退命令后,经过紧急磋商,很快做出决定,电话叫不通,就派人去找!无论如何要让91团收到撤退命令!

31师作战副科长枫亭领到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为了保持隐蔽,枫亭只带了两名警卫员一起上路。

枫亭要完成的是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他要穿越无数道美军的严密防线,找到那支已经失去联络,在敌后隐蔽的小部队。

500枫亭

在这条艰苦的路上,两位警卫员先后牺牲了。

不可思议的是,枫亭最后居然突破了层层封锁,真的找到了91团,就连91团团长李长林看到枫亭时都觉得不可思议。

枫亭的到来得简直是太及时了——完全不知道要撤退的91团,正在策划对当面的敌人发起进攻!

当枫亭把严峻的情况告诉李长林之后,李长林汗都下来了。

这位老红军知道,此时正是整个团的生死关头。

500李长林

李长林的判断是:原路撤退绝不可能,敌军很清楚的知道志愿军有一个团在这里,现在整个北边肯定全部都是敌人的封锁线,就等着91团后撤的时候抓住他们。

初步估计,封锁线上的敌人兵力是他们的10倍以上,91团没有任何可能突围出去。

没有援军、没有补给、所有退路已经被敌人堵死——91团事实上已经处于绝境。

难道已经没有活路了吗?

如果换作其他的部队,恐怕这个时候只能认命了。

问题是,91团可不是什么一般部队,这支部队的历史不得了。

12军31师91团,前身为1927年黄麻起义的红28团,抗战时期为大名鼎鼎的八路军129师769团,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二野3纵7旅19团。

如果你看不懂这些番号也没关系,换个简单的说法,从我军初创时期到1951年整整几十年里,这个团始终是我军一等一的头号精锐。

有人曾经统计过,单就这个团,先后一共走出100多名开国将军,简直就是解放军的将军学校,许世友有个特别形象的说法,说这个团是我军的“老祖宗”部队。

就91团这个现状,搁别人身上基本可以放弃挣扎了,但是91团和李长林大风大浪见得比较多,心态保持稳定:不就北边是被人给围了嘛,问题不大,咱往南边跑,往敌人屁股后面跑!

就这样,91团的又一段传奇开始了。

在得知自身险境的那天下午,91团果断一头向东南方突了过去,当面的伪军还没来得及反应,91团已经从敌军防线的间隙呼啸而过,一头扎进山里不见了。

500

等联合国军再次发现91团的踪迹,91团已经渡过了南汉江。

为了抓住这支深入敌后的心腹大患,伪军调集了附近全部3个师的兵力,开始对91团进行围追堵截。

然而,91团熟练的游击和超群的战斗力远远超出了伪军的想象。

伪军很快发现了要命的问题:他们根本没法抓住91团的踪迹,如果派大部队去,91团就从缝隙里跑掉;如果把部队拆散成小部队,就会被91团给直接吃掉!

伪军不知道的是,91团其实很多时候既没开枪、也没逃跑,而是就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行军——在李长林的命令下,91团的先锋穿着缴获来的伪军衣服,让几个朝鲜语翻译专门回答问题,只要对方没有警觉,就大大方方地和伪军搜索队并肩而行。

就这样,91团冲破了伪军的重重封锁,一路冲到东海岸。

500

跟出发时相比,91团不仅从战士到伤员一个没少,还多出了几十个伪军的俘虏。

接下来,91团面临的是更加艰辛的挑战:为了躲开敌军的大部队,91团在向北的路上必须绕开大路,只走山高林密的小路。

对此,91 团的老兵们表示:有路就不错了!当年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连路都找不着!

91团毫不犹豫地一头扎进深山之中。

尽管彻底避开了敌人的大军,但是毕竟山路崎岖难行,移动缓慢,91团很快遇上了又一个难题:随身携带的粮食吃完了。

老红军们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很简单:路边不都是吃的么!

挖野菜、拔草根,老红军们用上了自己丰富的野外求生技能,一路啃着草继续前进。

就这样,91团在山中奔袭了一个又一个日夜。不管美军的飞机如何来回巡视,伪军的部队怎么围追堵截,91团始终没有被敌人发现。

在翻过了又一座险峻的大山之后,91团眼前一亮,他们已经抵达了朝鲜人民军的防线。

500

经过几天的艰苦转战,91团在五台山下和人民军胜利会师。

91团的战士们利索地补充了必要物资,把俘虏送给人民军后,没有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李长林带领91团再度进入大山之中,继续自己归建的旅途。

终于,在山里又熬过了艰难的四天之后,91团在文登里看到了一面面鲜艳的红旗。

31师师长赵兰田在阵地上看见李长林和上千位同样衣衫褴褛、精疲力竭的战士时,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赵兰田和李长林激动地哭成一团时,他们可能还不知道,91团究竟完成了一个怎样的壮举。

500

在异国他乡陌生的土地上,91团没有向导、没有情报、没有援兵、更没有补给,他们躲过了天上时刻盘旋的侦查飞机,穿越了10倍于自身兵力的敌军封锁线,奔波整整300多公里,以完整建制顺利归建。

最令人赞叹的地方在于,91团没有放弃任何一位伤员——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居然把整个团全部带了回来!

这是一个绝无仅有、唯独志愿军才能创造的奇迹。

老旦点评

1、只要认真分析双方五次战役的部署,不难发现一个无解的问题:第五次战役的最后阶段,是志愿军注定无法逃过的一劫。

2、在抗美援朝前期的五次运动战短短半年时间里,美军战斗力居然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升级,这是志愿军无论如何也难以预测和招架的。

3、这两次升级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第一次是李奇微上任,第二次是范佛里特上任。

4、李奇微给美军带来的是士气和进攻的勇气,代表作是第四次战役,很多人一直没搞明白,实际上第四次战役是美军主动发起进攻,并且成功把战线推了回去。此战之后,美军彻底改变了单方面挨揍的局面,战役变成了你来我往的相互进攻。

5、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其实已经适应了李奇微的反攻节奏和代表性的一线平推进攻,并且根据这个特点进行了战役部署,没想到美军偏偏在这个时候又换了一个比李奇微激进十倍的范佛里特,没上任多久就毫无征兆地把一线平推给扔进垃圾桶,让美军机械化部队开足马力疯狂穿插,一下打乱了志愿军整个防御部署。

6、毫不客气的说,由于之前从未见过真正的机械化部队,坦克穿插这种战术志愿军根本就闻所未闻,吃亏是必然的事情。

7、真正令人惊讶的反而是志愿军的反应能力,从战略部署上来看,东线美军以机械化部队出其不意地插进毫无防备的9兵团战线后方,眼看要封锁一切后撤通道。由于9兵团从上到下的通信已经乱得一塌糊涂,理论上不可能做出任何有效应对,如果这是一次军事演习,到这个时候已经可以宣布9兵团全军覆没了。

8、然而,志愿军是一支无法用军事常理来解释的部队。在最混乱的时候,志愿军反而恢复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他们本来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擅长随机应变的步兵。尤其是志愿军的军长们,每一个都是万里挑一的人中之龙。平时打正规战就是执行上级命令,也看不出来他们个人有啥特点。一旦到了生死关头,立刻就看出这几十年千军万马中锻炼出来的钢铁神经,情况如何、该做什么,那是一点都不带含糊的。

9、如果说27军、12军的表现算是天秀的话,91团这次突围绝对是军事史上的一次奇迹。不过考虑到这个团的历史,又觉得这么个操作好像也挺正常,志愿军也就是给了个通报表扬,然后也没怎么突出宣传了,这个意思其实就好比“超人嘛,一拳打烂个把地球就是基本操作而已,没什么好惊讶的。”

10、不熟悉这个团的同学可以搜一下“夜袭阳明堡”,看完你就知道,这个团可以说长期就是几千个特种兵组成的,干出什么事情都不足为奇。

11、不过,第五次战役还远远没有结束,12军、27军的危机并没有解除,在他们眼前,还有一个更大的危机在等着他们。

(未完待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