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 | 朱羽:成长、革命与常态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之批评的批评

内容摘要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发表、修订以及引发的相关批评,构成一系列意义丰富的文学史事件,也是理解“前三十年”文学体制性特征的极佳案例。王蒙的这部小说在形态上的确非常像西方的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其中,“年轻”不仅成为叙事的重要起点,而且也是得到审视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它表征着社会主义现代性的独特规定与内在危机——革命激情与官僚制的惰性、青年的“一元性”渴望与成人世界的“二元”分化之间似乎无解的冲突。在这个意义上,王蒙有意或无意选择这样一种“准”成长小说的叙事路径,本身就是一种富有意味的症候。由此带出的关键点,正是“成长小说”所内含的“革命”与“常态”的关系问题。

本文为“第八届(2018年度)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入围篇目,原刊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第7期,感谢作者朱羽授权文艺批评发表!

500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500

朱羽

成长、革命与常态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之批评的批评

1

王蒙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1956年第9期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以及一年后经过修订改回原题、重新发表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无疑指向一系列意义丰富的文学史事件。这一文本的生产、修改,围绕这一文本产生的论争及其随后的“隐匿”,以及这一文本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催生出的各种“读法”,使我们获得了走近中国当代文学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的机会。当然,阅读或重读一个文本,无法绕开已有诸多关于这一文本的解读,更何况,《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创生伊始,就已经被“全面”地阅读与批评,不但批评者在阅读,作者、编辑也在重读。有意思的是,“阅读”同时也内在于这一文本:不仅构成人物行动的依据,而且也暗示出人物行动的某种“边界”。因此,本文的解读是多重的,这也规定了接下来分析的基本步骤:首先,我尝试勾勒最初对于这部小说的接受情况,我想读出的是“前三十年”中国当代文学的体制特征[1]——无论是肯定还是贬斥性的批评,皆是与此一体制的规定息息相关;甚至作者自己也不得不从“体制”出发对自己的作品展开“重读”。其次,我尝试批判性地分析“前三十年”文学体制动摇之后围绕这一文本的某些关键“读法”。最后,我尝试展开自己的重读。

500500

《人民文学》1956年第9期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鉴于此篇小说的“版本”问题已释放出丰富的含义,在进入正文之前有必要对之稍加说明。王蒙这篇小说现在通行的有两个版本:一是1956年9月号《人民文学》刊登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这一版本经过秦兆阳修改且未照会作者本人。二是最初发表于《短篇小说选:1956》(中国作家协会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由王蒙改回原题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我们后来所见到的各种选本以及文集版本,几乎都是出自这两个“初版”:比如《重放的鲜花》(冯牧、柳萌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5月版)和《二十世纪文学争议代表丛书·洼地上的战役》(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年6月版)选的就是前一个版本;而《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主编邾瑢、邝邦洪,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著名作家文库·王蒙代表作》(黄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选的则是后一个版本。但需要说明的是,王蒙这篇小说还有一个更“原始”的版本,即王蒙最初提交给《人民文学》时的“原稿”版。1957年5月9日《人民日报》第7版曾刊出《“人民文学”编辑部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原稿的修改情况》一文,细致罗列了《人民文学》编辑部对王蒙原稿的修订情况。但对比后可以发现,王蒙改回原题发表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与此“原稿版”不尽相同。1957年6月版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在删去、恢复某些原稿内容外,同时也部分吸纳了《人民文学》编辑部的修改。需要在此特别说明的是:本文后半部分“细读”所用的并不是这个有待“复原”的“原稿版”,而是1957年6月的“短篇小说选”版本。我的理由如下:一、原稿版在当时并没有公开全文发表,其文学史上的影响力比不上1957年版。二、相比于1956年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1957年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可以视为“论争”与“批判”的“结果”,它是各种力量最终“协调”后的“产物”,因此以之为讨论对象,更能深入当时的文学体制的构造。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2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