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科嫂”在的电影,多多少少都有科叔的影子

《三块广告牌》这部电影,无论在豆瓣还是在imdb的打分都超过《水形物语》和《敦刻尔克》,应该是影迷心中的最佳影片。

500

     虽然科恩兄弟没有参与这部片子,但“科嫂”是女主角,她是自带体系的,从《血迷宫》到《冰血暴》一贯如此。

当然编剧马克唐纳的黑色喜剧风和科恩兄弟有不少理念重合的地方。

这部片子中,觉得很具有科氏风格的地方有这么几处:

500

1  警长威洛比突然喷血,谈话的气氛瞬间转变

500

2   看牙时,胖牙医和科嫂的每一句台词背后都暗藏杀机,后来果然突然见血……

500

3 火烧警察局之前对着拖鞋自言自语。

500

4 父亲突然要施暴,儿子拿起刀保护母亲

 

最豹笑的一幕:

500

科嫂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据说据理力争要出演本篇的女一号,也许是从剧本那里嗅出好多他老公的味道。另外两个男配角山姆·洛克威尔和伍迪·哈里森和导演兼编剧麦克唐纳的《七个神经病》( Seven Psychopaths)中已经有过默契度很高的合作,而且片子的风格类似,掺杂了较为浓厚悬疑色彩的黑色喜剧的犯罪性题材。

文艺片看多的话,看科恩兄弟、昆汀和麦克唐纳的片子会很不习惯。这仨的共性就是把悲剧置于荒诞的叙事模式下,在喜剧冲突的框架下进行。背景音、画外音的出现都显得很错位。突然的飙血更是他们电影中的日常。

再说说《三块广告牌》的几个绝佳的处理

1 如何凸显这个小镇的“熟人社会”特色。从头到尾,这部片子都在同一个小镇之间发生,空间是较为封闭的。熟人社会人来人往,抬头不见低头见。女主角搞的那几个广告牌会让全镇的人变得很紧张,连神父都过来说情,拿教堂的“民意”弹压这个要复仇的母亲。局长威洛比找女主谈话,寥寥两句透露出来的信息含量很多:

   “我给你说个事……嗯,我得了癌症。”

        “我知道,全镇的人都知道啊。”熟人社会就是这个样,家长里短互相八卦。

2 毫无预兆的自杀场景,受惊的马,然后是语调轻松的画外音,讲述他给妻子的遗书,妻子流着泪读着遗书伴随着“哈哈”的画外音笑声。

3 既然飙血一般是毫无征兆的,那么一般有“酝酿”的打斗场面往往打不起来。

 

500

相比《血迷宫》和《老无所依》的从头到尾的冷峻,悲伤的母亲对着突然出现的小鹿自言自语,问它是不是转世投胎的女儿这段,确实很虐心,但让科恩兄弟处理,估计他俩会剪掉这段。

本片的最佳对白,无疑还是女主怼神父这段,麦克唐纳很可能是个很理性的无神论者,指出了教会和黑帮的相似性,都是gang,按照“帮会法则”,谁也不是无辜的。

500

当然,技巧上稍微欠缺完美的地方在于,火烧警察局一段,男配角屌丝警察洛克威尔戴着耳机读上司的遗嘱,很投入,之前有过比较生硬的铺垫(接到警长自杀的消息的时候,他在带着耳机陶醉地听音乐),让昆汀来,估计他会有更鬼畜的处理方式。

500

影片开放式的结局会引发观影人无限的遐想,屌丝警察最后拿起长枪的那一刻,是不是也在想着自杀?二人为了同一个目标开车杀奔,是不是已经超出了“复仇”的范畴?

最后说一下,“扎手”这个场景是不是看得很熟悉?我怀疑这是科嫂的主意:

500

500

这是《血迷宫》中的一个场景: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