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鲁孜节 | “想我妈做的诺鲁孜饭了。”
“搭上开往春日的列车,怀揣一把季节的利刃,无情地刮开躁动的芽苞,让冰裂一冬的小手伸出来,握住猎猎的旌旗,去追逐。”——《在春日与一场雪对视》
伴随着春分日的到来,春天也要来了。排在春天之首的最重要的节日,那当然是诺鲁孜节了。
“诺鲁孜”一词来自古伊朗语,意为“春雨日”。
▲冬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
这一天相当于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故而“诺鲁孜节”也叫迎春节(开春节)。
以往过着游牧和半游牧生活的人们在冰雪消融、草木返青、牲畜产仔的时节,都会以这一传统佳节欢庆新生活的开始,目前主要盛行于当地乡村。这天亲朋好友聚到一起欢歌宴舞,举行体育竞赛,并期望来年有个好收成。
一家人团聚,一同迎接美好的春天,为新的一年开一个好头。
新疆的少数民族过诺鲁孜节的传统由来已久。如唐朝史学家所著的《西域见闻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述:“老少男女,鲜衣修饰,帽上各替纸花一枝,于城外极高处,妇女登眺,男子驰马较射,鼓乐歌舞,饮酒酣跳,尽日而散,谓之诺鲁孜。”
这天,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撒拉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等各民族会以不同的形式以及独特的美食来庆祝这个节日的到来。
维吾尔族在诺鲁孜节的仪式在20号的黎明开始,男女老少都要身穿民族盛装,各家的家长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起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预祝他们在新的一年平安快乐。
庆祝节日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做“诺鲁孜饭”,又叫“普突克饭”。节日当天家家户户用剩余的粮食和食物,再配上多种佐料煮成的稠粥。
它是用被粗略打碎的麦子、玉米等颗粒作物和存储一冬的白箩卜、蔓菁、豆类再掺混刚吐绿的苜蓿和少量肉丁或杏干制成。因为所含食物较多,会呈现出五颜六色。
虽然味道如同浓粥,却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和期待。
在诺鲁孜节当天,哈萨克族会相互拜访做客,给彼此送上祝福。
此时我们的“节日主角”登场!它就是配料丰富、营养美味的“纳吾热孜粥”,它是诺鲁孜节的必备美食!
“纳吾热孜粥”的配制科学营养,由水、肉、盐、大麦、小麦、面、奶疙瘩等七种原料构成,象征着幸福、健康、成功、平安、富裕、成长。
哈萨克族还有一种特别的习俗:烹饪“纳吾热孜粥”的时候,使用的锅有四个锅耳朵(也就是会在锅里放四个勺子,勺子的把露出来就相当于锅的小耳朵),分别放四块绵羊油。
这样做是为了祈祷新的一年牲畜肥壮,牧业发达。因为对于游牧出身的哈萨克族人民们来说,畜牧业是重要的经济基础。
所以将 “纳吾热孜粥”称之为哈萨克族“年夜饭”上的“老大”一点也不夸张。
当地的长辈们说,作为庆祝节日的必备环节,“纳吾热孜粥”一定要吃饱,来年才能生活富足。
柯尔克孜族过诺鲁孜节时要吃“克缺饭”。
“克缺”,柯尔克孜语,意为整个的、没有经过加工的粮食。“克缺饭”,就是用各种原粮做成的饭。
柯尔克孜族的“克缺饭”的做法并不复杂:先将小麦、豌豆、黄豆、大豆等各种粗粮和豆类用大火煮熟,再放进羊肉块、胡萝卜块、奶油、奶皮,用文火慢熬,使其成粥,即可食用。
这种饭,只有每年的诺鲁孜节才做一次,而且不分贫富,家家都要做。
柯尔克孜族在每年岁首过诺鲁孜节时,吃这种“克缺饭”,主要是祈求新的一年内,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为农的,愿五谷丰登;为牧的,愿六畜兴旺、事事顺利、人人平安。所以,人们又将这种饭叫作祈求平安的“克缺饭”。
塔吉克族将诺鲁孜节称为“肖贡巴哈尔节”,意为“迎春节”。
节日前夕,他们会做“库姆齐”馕(一种又厚又大的馕)和“艾依喀开西”馕(妇女给自己的父母拜节用的小馕)。
妇女们还要做一种带花纹的“阿尔孜克”(一种油炸的面制品),形状类似鱿鱼卷,直径约6-8厘米,表面有许多大小均匀的芝麻粒。
塔吉克族人有一个有趣的习俗。
即人们在一位德高望重的“肖贡”(指德高望重的长辈)的带领下去各家拜节,每走到一家,“肖贡”都会说贺词,主人则将面粉撒在来者肩上表示祝福,然后请客人吃东西。
这时“肖贡”会将大馕掰成很多小块,吃一口,然后大家才能开始吃美食。
每年春季,乌孜别克族还要举行“苏麦莱克”仪式,届时以村为单位,大家自带各种生食品集中在一起,用一大锅熬熟后共餐。
在此过程中,人们聚在一起进行歌舞娱乐活动,预祝风调雨顺、人畜两旺。
“诺鲁孜节是一个万象更新的节日,也是一个思考人与自然界之间密切关系的机会。它还传达一个有力的信息:属于各种文化的民族要在互尊互谅的基础上和平、和谐相处。”
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新的一年春带着万物复苏来了。
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万物都开始了自己新一阶段的生活。
转发这条“诺鲁孜节的盛宴”到朋友圈
祝福每一位朋友春天快乐!
主 编:阿布德吾力
副 主 编:刘美仪、艾孜则
版 块:新疆滋味、疆来电台
版 主:谭亚茜、米合热阿依
作 者:陈奕霖
主 播:孜 巴
校 对:穆耶赛尔·迪力木拉提
排 版:阿米娜·玉孙
图 源:陈奕霖、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