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读《礼记》杂感之三
《礼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华夏先人对礼仪在人类社会中的意义的思考与阐述,其思想的光芒穿透几千年历史,直照到当今世界。
《礼运》篇的第一段,就是这样的思想。
“礼运”,即礼之运行、运用。被运行、运用在人类社会的“礼”,不仅是表面的仪式和行为规范,也应该是人类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的政治制度。因此,《礼运》篇第一段说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段话不长,但在人类思想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因为它最早提出了大同世界的思想:在大同世界里,人们公有天下,选拔有德行的贤人、举荐有道德的能人来进行社会管理;在社会交往和运行中,人们都讲求诚信,相互和睦,不只是孝敬自己的双亲,不只是慈爱自己的子女,而是使天下所有的老年人都可以颐养天年,使壮年人都可以发挥所能,使幼年人都能够健康地成长,使鳏夫或寡妇、孤儿或无后者、残废或生病的人都可以得到照顾与供养,使男子都各有职业,使女子都出嫁各有归属;人们厌恶把财物随意糟践浪费的行径,却并没有占据财物为自己所有的念头;人们只责怪自己在做事时没有把能力完全发挥出来,却没有只为了自己的利益才尽心尽力的想法。在大同世界里,一切私利的谋划都无从兴起,任何盗窃、作乱、贼杀都不会发生,家家户户的大门都可以不关闭。
在这里面,我们能够看到政治制度、社会运行、道德建设等方面的初步构想:
天下为天下人所公有;
选举德才兼备的人进行社会管理工作;
人们互相以诚相待,和睦共处;
老、幼、鳏寡孤独、残疾、生病者,有社会观念的爱护和专门机制的扶助;
人们各尽所能从事社会分工的劳动,没有财物私有意识;
消除争竞谋乱与犯奸作科的现象,天下安定祥和。
看到这些华夏先人在三、四千年前就提出的思想,我们会觉得有点儿眼熟,因为它们与我们在“政治”教科书里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中的有些说法有某种相似之处,比如“公有”、“消除私有意识”、“各尽所能”等等。
“政治”教科书指出,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这就是说,一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是借鉴了这三种思想理论的。据说,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些欧洲人“著书立说”的时代距今不过两三百年,他们的“思想理论”不是他们自己凭空创立,而是在他们之前两三百年间欧洲的“文艺复兴”所产生的文化和科技的基础上产生的,而那所谓“文艺复兴”运动,实际上是中华优秀先进文明成果被大量引入、使蒙昧落后的欧洲得到启蒙的结果,欧洲“文艺复兴”及其以后的文化、科技思想,基本上是对中华文明成果的模仿、生发。
我们且不说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只说空想社会主义,据说由它的代表人物托马斯·莫尔所作的《乌托邦》一书中描写的“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是:一切财物都归公有,无人享有私有财物,所有用品都平均分配,没有人为自己的生计担忧,病弱和失掉工作能力的人也能得到和能工作的人一样的照顾,等等之类。(见考茨基:《莫尔及其乌托邦》,关其侗译,王志涵校,三联书店西元1963年版)看到这个,我们不能不说,两三百多年前的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其实就是对两三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的中华“大同世界”思想的翻版与“提高”。
当然,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不只是“大同世界”思想,它显然还借鉴了其他的华夏思想,比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管子》)、“等贵贱,均贫富”(钟相杨幺起义口号)等等。
既然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之一是空想社会主义,那么,追根溯源,应该说马克思主义的最初源头之一正是“大同世界”等华夏文明思想。
或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能够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原因之一就是它与华夏优秀文明思想有渊源关系、有契合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