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姜景奎:若无毗湿奴,今日印度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点击立即阅读全文:深度 | 姜景奎:若无毗湿奴,今日印度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500

 摘要 

在印度教三大教派中,毗湿奴教派影响最大;在三大神体系中,毗湿奴地位最高。与主“生”(创造)的梵天和主“灭”(毁灭)的湿婆不同,主“住”(护持)的毗湿奴始终以王者形象示人,华衣宝冠,披金戴银,富贵色彩浓郁,权力与权利兼具,是芸芸众生追逐和膜拜的理想形态。不过,毗湿奴又与梵天和湿婆一样,是神话传说人物,也是历史人物,是诸多传说和历史糅合的产物。毗湿奴本尊源自中亚南俄草原,先是因陀罗的部将和助手,后为次大陆的主宰。印度教文献表明,毗湿奴有无数个化身,重要的有24个,其中10个最有代表性,即鱼、龟、猪、人狮、侏儒、持斧罗摩、黑天、罗摩、佛陀和迦尔吉。侏儒、持斧罗摩、黑天、罗摩和佛陀等化身显示其雅利安人属性,鱼、龟、猪、人狮和黑天等蕴含其达罗毗荼人属性。正由于这些属性,毗湿奴为次大陆人民所普遍接受和膜拜;他也以此为依托,通过黑天“统一”了北印度,通过罗摩“统一”了整个南亚次大陆。这种“统一”并非疆域层面的统一,而是信仰层面的统一,即毗湿奴统一了次大陆人民的精神世界。可以说,如果没有毗湿奴,今日印度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关键词】印度教 印度神话 毗湿奴 雅利安人 达罗毗荼人

500

毗湿奴躺于蛇床上。图源:“南亚观察”微信公众号

在印度教三大教派即毗湿奴教派、湿婆教派和帕克蒂教派中,毗湿奴教派影响最大;因此,在三大主神体系中,毗湿奴地位最高,信徒最多。反之,也可以说,在印度教三大主神体系中,毗湿奴地位最高,因此,毗湿奴教派在三大教派中影响最大。

一、毗湿奴形象及其源流

就一般图像表达而言,毗湿奴主要有四种形象:其一,毗湿奴和梵天、湿婆一起,或立或坐,毗湿奴居中央,地位显赫。其二,在无边无际的乳海中,千头神蛇舍沙盘作蛇床,毗湿奴躺于其上,悠然自得;妻子拉克希米坐在他脚边,为他按摩;他的肚脐上伸出一支莲花,上面坐着梵天大神,显示二神一体。其三,骑于大鹏鸟迦楼罗身上,翱翔于宇宙之间,俯察万事万物。其四,自立像,高大威武,四只手分别持法螺、神轮、神锤、神弓等。不论哪种形象,毗湿奴都呈王者相,华衣宝冠,披金戴银,肤色蓝黑/青黑,面如满月,目光如炬,胸前饰有出自乳海的宝石,并佩戴圣线花环。在三大主神中,毗湿奴主“住”,是维持和护持大神,比起主“生”的梵天和主“灭”的湿婆,毗湿奴的形象更具富贵色彩,权力与权利兼具,是芸芸众生追逐和膜拜的理想形态。

毗湿奴势倾三界,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在吠陀教和早期婆罗门教时期[1],他位卑言轻,不被重视,几无专属颂诗予他。在《梨俱吠陀》中,他是天地二神之子,只是一个小神,还是个侏儒,似有太阳神特性,有“大步”之称谓[2]。相关故事记载,有一次神军和魔军打仗,后者获胜,依照规则神军得离开天界,让位于魔军;彼关键时刻,毗湿奴出面卖惨,言承认败局,但求三步之地以立足,魔王自视甚高,应允所求;结果,毗湿奴第一步跨过了地界,第二步跨过了空界,跨出第三步时已无处放脚,魔王只好以头承接,继而被毗湿奴踹入地下。此故事昭示,魔王愚笨好骗,却遵守诺言,毗湿奴智慧过人,却背信弃义;加之,《梨俱吠陀》尚武,战神因陀罗地位至高,他是带领神军出征打战的主帅,战争胜败主要决定于真刀真枪的对打厮杀,中国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理论没有市场,毗湿奴的“谋胜”也就显得小家子气,没有英雄气概。

另外,因陀罗之下有火神阿耆尼、酒神苏摩和医神双马童等,主流故事是因陀罗带领神军大战魔军,摧毁城堡,开掘堤坝,争抢牛群;其间伴有火神烧荒垦地、酒神壮胆助威、医神治疗百病的少量叙事。比较而言,毗湿奴伐谋骗人的这点聪明只是小把戏,不值一提,打动不了吠陀诗人,他个人自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提拔”。在“梵书”里,毗湿奴的地位有所上升,成为神军战营的重要参谋,经常帮助神军战胜魔军;在因陀罗战胜魔军首领弗栗多的过程中,他是年轻的帮手,有时候甚至会钻进因陀罗的金刚杵,助力颇大,并因此获得了“小因陀罗”的称号。

到了婆罗门教时期[3],他一跃成为最重要的主神,在法经《摩奴法论》和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中位居三界中心,在与魔军的争斗中,他的作用愈发重要,超过了因陀罗,因此又有了“大因陀罗”的称号。中世纪[4]以后,婆罗门教发展成为印度教,毗湿奴成为“往世书”中的主角,进而成为中世纪之后的印度教“教主”和印度教徒心目中的至上者。由于印度教经典为口耳相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定本,所以史诗神话和往世书神话相辅相成,不仅造就了毗湿奴的主宰者形象,还造就了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体系。在史诗和往世书神话中,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一起构成“生”“住”“灭”三相神。“生”“住”“灭”实为一神的三方面能量,“住”尤重,“生”是为了“住”,“灭”是为了再“住”,毗湿奴最受信众礼遇也就顺理成章。

“毗湿奴”又称“遍入天”,为无所不在之神,掌控一切世事,信众唯有顶礼膜拜他,才能享有现世和来世的幸福。“史诗”和“往世书”载,为了拯救寰宇,毗湿奴多次化身下凡,主要的有24次之多,其中有10次影响巨大。在《摩诃婆罗多》中,毗湿奴主要以黑天形象示人,兼有其他化身故事;黑天是他在凡间的化身,似战略家,充谋士角色,穿梭于俱卢和般度两大王族之间,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罗摩是毗湿奴在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形象,他生于王家,在继位之际遭到陷害,被迫流亡,最后荣耀归位,成为治世明君。

印度教系统的“往世书”很多,重要的有大小36部,一般所说的是18部大往世书,即《梵天往世书》《莲花往世书》《毗湿奴往世书》《湿婆往世书》《薄伽梵往世书》《那罗陀往世书》《摩根德耶往世书》《火神往世书》《未来往世书》《梵转往世书》《林伽往世书》《野猪往世书》《室建陀往世书》《侏儒往世书》《龟往世书》《鱼往世书》《大鹏往世书》《梵卵往世书》,《湿婆往世书》一说为《风神往世书》。

另有三类往世书的说法,与上述名称稍有差别,即分属毗湿奴的《毗湿奴往世书》《那罗陀往世书》《薄伽梵往世书》《大鹏往世书》《莲花往世书》《野猪往世书》、分属湿婆的《湿婆往世书》《鱼往世书》《龟往世书》《林伽往世书》《室建陀往世书》《火神往世书》和分属梵天的《梵天往世书》《梵卵往世书》《梵转往世书》《摩根德耶往世书》《未来往世书》《侏儒往世书》。小往世书的性质和主题与大往世书基本一致,影响较大的有《毗湿奴法上往世书》《迦尔吉往世书》《女神薄伽梵往世书》《诃利家族往世书》《人狮往世书》等。

总体说来,这类文献相当繁杂,相互矛盾之处颇多,重复赘述之处更是不胜枚举。不过,其主题和内容都是关于印度神灵和王族的传说,矛盾之处无外是张冠李戴,比如混淆三大神的神迹故事、嫁接王族兴衰传说等;重复赘述之处也无外是再唱大神名号、复述大神功绩,或是改写、简写、详写婆罗门无上能量的插话等。

在这些往世书中,毗湿奴最受重视,虽然只有六部归属于他,但几乎每部书中都有他的神迹传说,相关内容不分巨细,均被呈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凡人”,其出生故事乃至其父母生他之前的故事、甚至他养父母的故事都是诗人吟诵传布的内容;他的婴幼儿期故事、童年期故事及少年期故事等更是信徒们喜闻乐见的主题,诗人们则迎合世人趣味,推波助澜,添油加醋,使相关内容赏心悦目,引人入胜。毗湿奴的成人故事最为重要,他仗义而善于谋略,正直而善于机变;他不会固步自封,而是与时俱进;他同情弱者,也惩戒强者,慈悲善良,也嫉恶如仇。毗湿奴的这些特质令普世大众心悦诚服,使他以黑天或罗摩的形象成为信徒们的追随对象。作为大神,毗湿奴居功至伟,他君临寰宇,护持世界,垂怜万物,寓神明与君王于一身,甚至被誉为三相神的唯一体现,集创造、维持和毁灭于一身,拥有最多的追随者。因此,往世书神话鸿篇巨制,汗牛充栋,上承古代,下启现代,是毗湿奴神话的最大宝库。

500

500

毗湿奴的两个重要化身:黑天与罗摩。图源:“南亚观察”微信公众号

近现代以来,印度教在南亚次大陆影响不减,相关神话传说继续发展,三大主神体系神话愈加发达,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稳居印度教万神殿,地位至今不衰,毗湿奴主“住”的功能和至高主宰的地位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有所加强,影响深远。

以上是关于毗湿奴为神的形象和源流,是印度教神话中的主流内容,但其为人的“历史”迷离,很难厘清。笔者在《印度神话之历史性解读:湿婆篇》和《印度神话之历史性解读:梵天篇》中有载,不论是湿婆还是梵天,皆是历史人物,是某一时期历史人物的集合,即如某一头衔或名号,毗湿奴也是如此。公元前1500年前后,中亚草原上的游牧族群雅利安人大规模迁徙,经伊朗高原向东南挺进,进入南亚次大陆。由《梨俱吠陀》颂诗称伐楼那为“大王”得知,雅利安人的领袖本是伐楼那;到次大陆后军事统帅因陀罗逐渐取而代之,成为彼时现实世界中的主宰。

因陀罗之所以能够取代伐楼那,原因有二:其一,在中亚草原游牧年代,水和草是战略资源,决定一切,由草原领袖掌管;到了南亚次大陆进入印度河流域之后,当地为农耕经济,[5]水和草更是不缺资源,以水和草为重的伐楼那便自然没有了往日的威权,地位骤降,沦为后世印度教神话体系中的低阶神灵水神。其二,进入次大陆之后,雅利安人族群面临的主要议题是征服当地的达罗毗荼人族群,争取最大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战争成为社会主旋律,不谙武事的伐楼那便自然成为被保护者,要仰赖军事统帅因陀罗。这种时候,因陀罗的“参谋”梵天和“部将”毗湿奴也便自然有了表现的机会,梵天是众吠陀诗人的代表,奉因陀罗为尊,为其歌功颂德;毗湿奴虽无诗人之才,却也时常陪伴于因陀罗左右,先是获得了“大步”之称,后又有了“小因陀罗”和“大因陀罗”之誉。

在迁徙进程中,由于持续的南下、北上和东进[6],雅利安人征服的地域愈发广大,原来靠武力赢得战争胜利并保护胜利果实的局面无以为继,“攻城”和“伐兵”逐渐加入了“伐交”和“伐谋”的内容,尚武不谋的因陀罗们也逐渐失势,勇谋兼备的毗湿奴们随之步入舞台中央,这便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黑天和罗摩以及“往世书”中的诸多毗湿奴化身。从某种层面说,黑天和罗摩颇具历史色彩,几乎可以被看做早期印度的历史人物;持斧罗摩和佛陀也是毗湿奴的化身,前者有历史寓意,后者有文化内涵。

二、毗湿奴“统一”印度

如前文所述,毗湿奴是印度教最重要的主神,在南亚次大陆影响最大。可以说,如果没有毗湿奴,不管在疆域国土方面,还是在宗教信仰方面,印度肯定不会是当下这番景象。一句话,毗湿奴某种程度上是印度“统一”的重要依赖和基础,其两大凡界化身黑天和罗摩是这一“统一”的具体主导者和实施者。相关内容在两大史诗等文献中有集中体现,并影响至今。

整体看,印度教文献不仅在体量上浩如烟海,而且在内容上盘根错节,互不印证、混乱矛盾之处颇多,但有关黑天的传说却比较一致,不同文献中的主体内容大同小异,相对统一。黑天是《摩诃婆罗多》中最重要的人物,在史诗故事进入主体叙事之后,他便成了整个史诗情节的“掌控者”,似傀儡师。实际上,他的出现使史诗故事开始了某种“历史叙事”,他既是史诗人物,也是史诗叙事的推动者,更是北印度早期历史的塑造者。《摩诃婆罗多》被印度教信众视为重要经典之一,另有印度文化的“百科全书”之誉,也被看做是印度的“历史传说”。《摩诃婆罗多》的附录《诃利世系》以及《薄伽梵往世书》《毗湿奴往世书》等文献细化了黑天故事,是对黑天形象的充实、完善和美化,是黑天信仰之所以成为毗湿奴信仰主体内容之一的根本原因。

公元前1000年前后之后,印度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雅利安人征服了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在从印度河流域到恒河流域的广袤大地上,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混居,前者处于某种统治和主导地位,后者是被征服者。战争仍是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但由于利益集团发生了分化乃至瓦解,对峙双方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冲突双方是白肤色的雅利安人和黑肤色的达罗毗荼人,现在变成了一部分雅利安人和另一部分雅利安人。

于是,为了战胜对方,达罗毗荼人被邀请入局,成为雅利安人的助益战队,原本的黑白之战也就转化成了黑白混战。《摩诃婆罗多》所描述的俱卢之野大战就是这样的一场战争,战争结果是各部落势力重新洗牌,北印度归于一统。史诗讲的是雅利安古老部落婆罗多族后裔般度族和俱卢族之间争夺王位的故事,时间大致在公元前900年前后。在这一大规模战争过程中,肤色青黑的黑天出场,成为时代人物。他可谓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的聚合体,从肤色和成长环境方面看,他是次大陆本土的达罗毗荼人后代;从身生父母及相关亲戚关系方面看,他是外来的雅利安人后裔。所以,他是最为合适的协调人和最为可能的被推崇者。事实也如此,史诗叙事顺利地表现了这一“史实”,展示了北印度统一的过程及黑天在统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500

俱卢之野大战。图源:“南亚观察”微信公众号

俱卢国是雅利安人建立的一个古老国家,主体疆域在今德里附近,首都为象城。国王是婆罗多族后裔福身王。毗湿摩是福身王的儿子,其母恒河女神不在身边。[7]为满足父王迎娶渔家女贞信的愿望,毗湿摩发誓终身不娶,“毗湿摩”即“天誓”之意;福身王与贞信生有花钏和奇武二子。福身王去世后,花钏和奇武先后登基,但都无后而亡,花钏未婚,奇武留下两个遗孀。继母贞信劝毗湿摩破除誓言,当王、娶妻、生子,后者拒绝,并商请贞信婚前所生之子毗耶娑[8]与奇武遗孀结合留后,持国、般度和维杜罗三兄弟由此出。持国天生眼盲,维杜罗为错出,[9]般度继承王位,毗湿摩摄政,维杜罗为臣。般度后来犯罪,[10]禅位持国,带着妻子流亡森林。由于自身无法生育,般度同意妻子贡蒂先后与正法神阎摩、风神伐由和天帝因陀罗生子坚战、怖军和阿周那,二王后玛德莉与医神双马童生双生子偕天和无种。此五子即般度五子,后来共同迎娶般遮罗国木柱王之女黑公主,各生一子,并各自再娶别生,构成般度族。几乎同时,持国王与王后甘陀利生难敌、难降等百子,形成俱卢族。

般度五子和持国百子都认为自己应该是持国之后的王位继承人,争执不下,水火不容。在持国王和毗湿摩等人的主持下,国土一分为二,难敌方留居象城,般度方搬至天帝城。但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最终解决,难敌方不依不饶,坚持己方为正;般度方也不服气,觊觎难敌方国土。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各自寻求外援,形成两大阵营。出于诸多原因,北印度广大疆域上的各部落不得不选边站队,抑或般度势力,抑或难敌集团。在这一过程中,与般度五子有姻亲关系[11]的黑天成为左右局势的主导人物。他虽明显偏向般度集团,但与难敌势力也保持了某种友好关系。实际上,难敌集团相对正统,因为持国是现国王。毗湿摩、维杜罗、德罗纳和慈悯等人[12]在名义上是持国王的辅臣,他们理应站在难敌一方。

不过,由于般度五子及其寡母贡蒂孤立无援,包括持国王在内的长辈对般度族普遍持同情态度,对难敌兄弟的专横跋扈和仗势欺人持否定态度。所以,在双方对峙的时候,特别是在般度族处于明显劣势的时候,毗湿摩、维杜罗等人往往会伸出援手,帮助般度族渡过难关。黑天利用了这一情势,维护般度族利益。如前文所述,黑天在当时已颇有名声,他是英雄和正义的化身,受到普通民众及社会上层的普遍拥戴。黑天出身王族,父亲富天是刹帝利王者,母亲提婆吉是马图拉国公主;他长在牧区,养父南陀是牧区头领,母亲耶雪达是家庭妇女。因此,他理解普通人的艰辛,同情受欺王者的痛苦;他曾与天帝因陀罗斗法,保护了牧区人民的切身利益;他曾从自己的舅舅、马图拉国暴君刚沙手中解救出数百个王者,还设计除掉了刚沙;后来,因不堪刚沙的岳父摩揭陀国国王妖连的欺侮,他被迫迁往多门城。

般度五子在天帝城很有作为,举国富饶,兵强马壮,黑天赞成并支持其举行王祭[13]。在王祭仪式上,黑天被推为主宾,接受国王坚战的濯足尊礼。从此,黑天与般度族完全结盟,成为般度五子的顾问、军师和靠山,他对般度族尽心尽力,有事出谋,无事划策。也是在那次王祭仪式上,难敌兄弟心生妒忌,决心夺取天帝城,成为王位唯一的继承者。此后,俱卢族计谋得逞,般度五子被迫举族流亡,过着漂浮不定卧薪尝胆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难敌方即俱卢族享受贵族生活,经常寻机以欺侮般度族为乐;般度族则时刻牢记复仇复国使命,以联姻结盟等方式壮大势力。在般度族即将结束流亡生活之际,双方摩擦升级,只得进行谈判,般度方以黑天为使者和谈判代表,俱卢方以胜车为使者和谈判代表,般度方提出“获得五个村庄”即会握手言和,难敌发誓“针尖大的地方也不给”,于是和谈破裂,双方备战。双方施展出最大的能量,各出奇招,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的北印度诸国都被牵扯进来,中印度的部分国家以及南印度的个别国家也被拉入阵列。

支持俱卢一方的有印度河流域的沙迦、耶婆那、巴罗陀、甘波阇[14]、犍陀罗[15]、摩德罗[16]、三穴、安波私吒、伐陀达那、尸毗、婆婆提、信度[17]、绍维罗、首陀罗、阿毗罗等,恒河流域的㤭萨罗、苏罗塞那、马尔华、毗提诃、鸯伽、梵伽等,中印度的阿凡提、醯诃耶、布邻陀、安乐、羯陵伽等,南印度的安达罗、波罗婆等国;站在般度族一边的有印度河流域的陀歇罗伽,恒河流域的般遮罗[18]、贡提[19]、车底、婆磋、迦尸、摩揭陀,中印度的迦卢沙、阿努波以及南印度的朱罗和盖拉罗等国。另有一些国家中立,如印度河流域的沙鲁阿、羯迦夜、波力迦,恒河流域的尼沙陀、摩差、陀沙那,布拉马布特拉河流域的崩德罗,中印度的阿湿摩迦,以及南印度的达罗毗荼、般底耶等国。位于西印度的多门城比较特殊,黑天是决策者,他把自己作为一支力量,把多门城的军队作为另一支,让到访求助的阿周那和难敌选择,结果前者选择了黑天,后者选择了军队,各得所需。黑天在大战中充当般度阵营的军师和阿周那的御者,帮助般度族赢得了最后胜利。

500

在俱卢之野大战中,黑天向阿周那讲授《薄伽梵歌》,劝导其重新参加战斗。图源:“南亚观察”微信公众号

从支持者数量及地图上可以看出,整体情势对般度族不利,支持俱卢族的国家数量多,主要在印度河流域,支持般度族的国家数量少,多在恒河中下游地区。然而,虽是两败俱伤,但般度族是最后胜利者,基本统一了北印度及中印度的部分地区,成为南亚次大陆上的执牛耳者。

笔者分析,般度族之所以取胜,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其一,俱卢族是传统统治阶级的代表,指向保守、僵化;般度族代表历史发展方向,指向大众、变革。俱卢族集团很“纯洁”,主要人物是持国百子及其舅父(犍陀罗国国王)沙恭尼,持国王夫妇是他们的支持者,毗湿摩和德罗纳、慈悯等人对他们也持尊重态度。难敌贪婪不义,不愿意对般度族做出任何妥协。般度集团则不同,其构成广泛,既有黑天这样的大众偶像,也有部落民那样的瓶首,既有忠实的般遮罗国木柱王父子,也有天帝城的普通百姓;他们的名义父亲是般度,但实际父亲既有刚正不阿的正法神,也有无处不在的风神,还有落魄王者因陀罗和属于低种姓的双马童;他们既接受早期社会一妻多夫制影响下的女性尊荣,也认可当下父权社会的男性权威。一句话,俱卢族是传统一元的拥护者,般度族是新兴多元的倡导者。

其二,支持俱卢族的国家多在印度河流域,即传统的雅利安势力范围;支持般度族的国家多在恒河流域,即雅利安势力相对不强的地区。实际上,公元前1500年前后,雅利安人大规模迁至南亚次大陆,他们先占领的就是印度河流域,而随着北上南下东进,其势力相对减弱。也就是说,恒河流域的雅利安势力必须与次大陆本土势力即达罗毗荼人势力和平共处才行。这与第一点的俱卢族一元、般度族多元一致。

其三,黑天的决定性影响。众所周知,黑天兼具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两种属性,他的身生父母是雅利安贵族,养父母却是达罗毗荼牧牛人,他解救了众多国王,却也反对刚沙和妖连,他是雅利安早期统治者天王因陀罗的敌对者,却是因陀罗之子阿周那的至交好友,所以,黑天是一而二、二而一者,既具备雅利安人的高贵,也有达罗毗荼人的光彩,是南亚次大陆两大势力集团的综合者,是两大集团都愿意接受之人。可以说,谁选择黑天,谁就是潜在的胜利者,待他如上宾、奉他为神灵的般度族自然会成为笑到最后的人。实际上,黑天是一种信仰,一种既不同于雅利安信仰也不同于达罗毗荼信仰的新的行为实践准则,与时俱进,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所以,般度族的胜利就是黑天的胜利,般度族“统一”北印度就是黑天“统一”北印度,也就是毗湿奴“统一”北印度。

毗湿奴的另一个重要凡间化身罗摩是史诗《罗摩衍那》的主角,比起黑天,他更简单,但更像君王,是“统一”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帝王式人物。罗摩出生于恒河主要支流萨罗逾河流域的㤭萨罗国,首都是著名的阿逾陀城,位于恒河上游河间地的下游地区,其父是十车王,其母是大王后㤭萨厘雅;他有三个弟弟,婆罗多是小王后吉迦伊的儿子,罗什曼那和设睹卢祇那是二王后苏米德拉之子,罗什曼那愿意跟随罗摩,设睹卢祇那愿意与婆罗多在一起。罗摩非常优秀,得到父王、大臣和老百姓的一致拥戴,但就在十车王要为他举行灌顶仪式即太子位的时候,小王后吉迦伊要挟国王,不仅要他改立自己的儿子婆罗多为太子,还要他把罗摩放逐山林14年,朝野大震。为了让父王兑现诺言,罗摩甘愿出走。于是,他带着妻子悉多和弟弟罗什曼那,过上了流亡生活。幸运的是,婆罗多识得大体,一直遵从罗摩,代他执政,候他期满归位。实际上,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状况,罗摩很矛盾,他不得不采取一切手段维持并扩大自己的影响,直至“统一次大陆”并回到阿逾陀安邦治国。

500

罗摩与妻子悉多和弟弟罗什曼那流亡森林。图源:“南亚观察”微信公众号

与黑天不同,罗摩处于某种落魄阶段,可谓无依无靠。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并最终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不得不精进努力,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自己的力量。首先,他与妻子悉多恩爱有加,获得岳丈一国的无条件支持。悉多是米提罗国公主,其母国的力量非常重要;所以,不论在任何时候,只要有损悉多利益,罗摩都会毫不犹豫地维护悉多,比如首哩薄那迦向他求婚的时候和悉多遭劫的时候等。其次,在中北印度偏东的弹宅迦林地区居住时期(十年),罗摩与众多雅利安修道者厚交,为保护他们,不惜开杀戒,屠部落民。再次,在中印度偏西的般遮婆帝地区逗留期间,为维护悉多,他不惜得罪本土部落民,同样诉诸武力,杀死了不少当地部落勇士。第四,在南印度偏北居中地区生活期间,悉多遭劫,罗摩与本土部落猴国结盟,以非正义手段为须羯哩婆赢得王位,使后者及其臣属哈奴曼为他所用并奉他为尊。第四,他联合猴国力量,以武力手段征服了楞伽国[20]。由此,他通过联姻手段获得了北印度偏东喜马拉雅山地区的支持,用半武力的手段得到了中印度雅利安人的拥护,并使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心生畏惧,用和平结盟的方式获得了南印度达罗毗荼人的接受和拥戴,用极端武力的手段降服了楞伽国。

由此出现了两个相互联系的结果:一者罗摩几乎“统一”了南亚次大陆;二者他的威名遍及次大陆,影响大增,对保持他在阿逾陀的地位具有决定性作用。显然,对罗摩本人来说,保住自己在㤭萨罗国的地位最为重要,对南亚次大陆来说,“统一”更为重要。这一“统一”表明,南亚次大陆实现了某种“孔雀王朝时代”的盛况,甚至胜于孔雀王朝,因为罗摩还征服了楞伽国,把追随自己的维毗沙那扶上了王座。罗摩与黑天一样,同样是一种信仰,一种具有不同于传统的信仰,比如他肤色白里透黑,具有某种达罗毗荼人属性,再比如他对本土达罗毗荼人采取恩威并施的方式进行征服,又比如他对雅利安婆罗门修行者毕恭毕敬侍奉有加。此外,罗摩与黑天不同,他是好儿子、好丈夫、好兄长及好父亲,更是好君王,他有多种身份,是榜样,是标准。

就具体的国土疆域或实际统治而言,黑天和罗摩都不是统一地区的皇帝类人物,但由于他们的努力和“统一”,他们的名号及遵从他们名号的实践便传布开来,形成新的社会规范,成为之前古印度教、吠陀教和早期婆罗门教的反动和改良体,促成印度教进入婆罗门教阶段。或者也可以说,毗湿奴以黑天信仰和罗摩信仰统一了印度,使南亚次大陆具有了同一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实践,这是更胜于疆域统一的统一,其影响不容忽视。

三、毗湿奴的属性之辩

笔者在《印度神话之历史性解读:湿婆篇》《印度神话之历史性解读:梵天篇》两篇文章中有相关议论,即梵天和毗湿奴源于外来的雅利安人,具雅利安人属性,湿婆源于印度本土的达罗毗荼人,具达罗毗荼人属性。不过,毗湿奴和湿婆又都各带有某种对方属性,即毗湿奴兼具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属性,湿婆兼有达罗毗荼人和雅利安人属性。本文只议论毗湿奴,先探讨他的雅利安人属性问题。

毗湿奴原本就是雅利安人,本没有必要探讨,但他和湿婆一样肤色青黑,个中确有情由,需要做些说明。首先,他在《梨俱吠陀》中就已出现,前文“大步”就是他,他三步跨越天地,有太阳神的风范,因此有学者推测,他的“大步”属性展现的就是太阳神特征,也是他后期努力精进从而具有如今地位的原因之一。笔者以为,在与毗湿奴有关的众多神话传说中,其化身说最值得研究。传说他有无数个化身,重要的有24个,最有代表性的有10个,即鱼、龟、猪、人狮、侏儒、持斧罗摩、黑天、罗摩、佛陀和迦尔吉。第9个化身佛陀和第10个化身迦尔吉比较特殊,前者实有其人,后者预言未现。

就佛陀而言,他出生于今尼泊尔和印度的边境地区,29岁出家,之后于北印度收徒传教,建立僧伽,光大佛法。从某种角度说,佛教是对印度教的反动,释迦摩尼是反对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但按照印度教义理,世界遵循生、住和灭的循环规律,此一世界既然已经“腐烂”并注定新生,就应加速其灭亡速度,佛陀出现适时,是印度教世界循环链中的加速器,牵强关系由此确定,佛陀便成了毗湿奴的十大化身之一。从历史及人种层面看,佛陀肤色不黑,当属于雅利安人群体,其雅利安人属性明显。迦尔吉还未现世,讨论其雅利安人属性或达罗毗荼人属性为时尚早,不必费墨。

500

毗湿奴十大化身。图源:“南亚观察”微信公众号

侏儒化身与上面的“大步”是一个故事,载于《梨俱吠陀》,说的是雅利安人刚刚进入南亚次大陆不久的事情,彼时双方争斗激烈,雅利安人是游牧民族,擅长骑马打仗,多胜少输;偶尔战败,便由侏儒大士出面,以伐谋方式转败为胜。不过,在早期吠陀文明时期,这种现象不常见,伐谋类英雄不受重视,因此,虽助益不小,但仍被贬为侏儒。这是典型的因陀罗类尚武英雄的做法,也是后期吠陀文明时期伐谋受到重视、因陀罗遭到淘汰、侏儒(毗湿奴)最终胜出的主要原因。很显然,这是雅利安人内部之事,与本土的达罗毗荼人无关,侏儒是纯粹的雅利安人无疑。持斧罗摩也一样,是纯粹的雅利安人。他出身婆罗门种姓,父亲是修道仙人,母亲是笃信神灵者,由于母亲遭到刹帝利国王冤枉、父亲被该国王子们杀害,他发誓与刹帝利势不两立,先后21次消灭大地上的刹帝利。

该故事不难理解,表现的是婆罗门和刹帝利两大种姓之间争权夺利的事情。双方都是雅利安人,前者掌控精神世界,后者统治世俗世界,时有冲突实属正常,毗湿奴的持斧罗摩化身维护的是婆罗门种姓的利益,结果自然不是谁灭谁,即如三大主神排序中的梵天和毗湿奴,前者是婆罗门种姓的代表、后者是刹帝利种姓的代表,两者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联盟关系,共同构成印度教社会的上层,属于印度教社会的统治阶层。

黑天化身相对复杂,他兼有雅利安和达罗毗荼两种属性。大多数学者认为,黑天出生于雅度族,在《歌者奥义书》中,他是雅度族的宗教导师和领袖,师从著名仙人盎格利斯,提倡一种绝对虔信神灵的思想。另有一些文献,比如公元前四世纪成书的《八章书》和《政事论》显示,公元前6-5世纪便有了黑天信仰,这里的黑天是富天的儿子,是苾湿尼族的部落英雄,苾湿尼族源自印度古代雅度部落后裔苾湿尼。《梨俱吠陀》中提到了五个雅利安人部落,雅度部落是其中之一;《摩诃婆罗多》和一些往世书中的雅度是月亮系氏族第五个国王迅行王长子,月亮系氏族和太阳系氏族是古代雅利安人的两大族系。由此可见,不论是宗教导师(婆罗门种姓),还是月亮系氏族王子(刹帝利),黑天是雅利安人无疑,雅利安人属性纯正。笔者以为,出于雅利安,是黑天信仰能“统一”北印度乃至中印度的重要保障之一,毕竟,公元前10世纪前后,雅利安人已然成为北印度及中印度的主导者,达罗毗荼人黑天不可能反过来“征服”雅利安人,也不符合后世历史发展的实际。

罗摩的归属相对单纯,他的出现似乎晚于黑天,没有多少“古迹”可循。他是定都于阿逾陀城的㤭萨罗国的太子,条件优越,德才兼备,品貌兼优,可谓要风有风要雨得雨。但天有不测风云,他必须经历14年的流放生活。在之后的生活中,他合纵联盟,使用多种方式,不仅保住了自己在㤭萨罗国的至高地位,还“统一”了整个南亚次大陆,甚至“收服”了斯里兰卡。同样,他的雅利安人属性是他施行“统一”次大陆和“收服”本土达罗毗荼人族群(实际上也包含收服雅利安人族群)等相关行动成功的关键保障。在雅利安人占领印度河流域、征服恒河流域之后,自身力量渐显不足,不得不用多种方式取胜,“攻城”和“伐兵”逐渐让位于“伐交”和“伐谋”,不得已的时候才兵戈相见,完全使用武力的现象少之又少。

雅利安人罗摩的这类做法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符合历史发展实际,随着相斗相交相识的持续推进,族群融合进程逐渐加快,雅利安人主北印度、达罗毗荼人主南印度的状况逐渐固定下来,前者无力攻克南印度,后者无意夺回北印度,但总体仍是雅利安人居上,势力强于达罗毗荼人,因此接受北方信仰以换取和平并非不可取,南印度的达罗毗荼人就是这么做的。他们接受了雅利安人的罗摩信仰,即毗湿奴信仰,并进行相应改变,使之适应本土族群,《甘班罗摩衍那》就是最好的文献见证,[21]公元6世纪前后于南印度兴起并发展至整个次大陆的持续一千余年之久的印度教帕克蒂运动更是实践见证。反之,如果罗摩不是雅利安人,情况肯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次大陆历史也将重写。

所以,既然是印度教三大神体系中最重要的主神,毗湿奴必然也必须是雅利安人集团的一份子,其雅利安人属性显在而非潜在,迦尔吉、佛陀、侏儒自不必说,黑天和罗摩也必须如此,否则毗湿奴信仰将不复存在,印度教社会也将失去现有特性。

不过,笔者一贯以为,中国人之所以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在远古时代,黄帝部落虽然战胜了炎帝部落,却无法独立实施对炎黄两大部族的有效统治;要想成为一体,双方必须进行某种联合,比如联姻通婚,比如共商共建共享等,炎黄子孙便是联姻的结果。想来印度也一样,雅利安人虽然打败了达罗毗荼人,却不能实行有效统治,统一次大陆更是奢谈。这就是炎黄子孙类的毗湿奴和湿婆肤色体现,毗湿奴白中带黑,湿婆黑中有白,即毗湿奴也有达罗毗荼人属性,湿婆也有雅利安人属性,下文只论毗湿奴的达罗毗荼人属性。

仍从毗湿奴的化身说起。灵鱼化身类似《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说的是大洪水淹没世界之际,毗湿奴化身为灵鱼,嘱咐人类始祖摩奴建造船只、储存各类种子;大洪水来临后,灵鱼以须系住船只,并将其拖到安全地段,洪水消退后,摩奴再次繁衍人类。神龟化身传说似为印度独创,故事说的是诸神与众魔争斗,损耗巨大,为了得到不死甘露,神魔合力搅拌乳海,搅棒为曼陀罗山,蛇族之王婆苏吉为搅索,唯缺搅石;于是,毗湿奴化身大龟,潜入海中,作基座,背负曼陀罗山,神魔始能发力搅动大海;不久,甘露、海神之女等由海中升出,神灵遂愿得以不死,毗湿奴也娶了海神之女。野猪化身说的也是毗湿奴拯救世界苍生的事情,话说大地女神被恶魔拖入海底,世界即将灭亡;毗湿奴化身为野猪,打败恶魔,以獠牙托出大地女神,世界重复生机。人狮化身的故事有别于以上救世故事,讲的是罗刹王不信仰毗湿奴,也不让自己的儿子信仰,儿子不从,罗刹王欲除掉儿子;毗湿奴化身人狮适时出现,救出虔信者,杀死罗刹王。显然,这个化身故事不在救世,而在救人,但救的是归顺毗湿奴者和承认雅利安权威者,消灭的是不服从者和不归化者,这是最为直接的也是最为赤裸裸的恐吓式化身,值得深度思考。

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几个化身本身。众所周知,以毗湿奴为代表的雅利安人来自中亚南俄草原,鱼、龟、野猪和狮子都不是那里的典型动物,而是南亚次大陆的固有生灵,所以毗湿奴的此类化身大有用意。笔者以为,这也不难理解。在古代,动物与人类共处,双方一定会发生某些交集,比如图腾崇拜。所以,鉴于南亚次大陆的地理生态,这几种动物很可能是次大陆某些部落的图腾,印度河、恒河、叶木拿河、布拉马布特拉河、纳尔马达河等纵横,鱼和龟等常见,灌木丛林森林交错,野猪、狮子不缺。

在某些特定地区,对某些特定部落,人们崇拜信仰这些动物,甚至把它们当做本地区本部落的本主和保护神不足为奇。由此,为了赢得这些地区人们的认可和皈依,新来的雅利安人从信仰出发,把自己的英雄描绘为这些部族的图腾本源,从根上使这些部族服从皈依自己,虽是煞费苦心,却也能达到最佳效果,可谓“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正因此,毗湿奴便被染上了一层本地达罗毗荼色彩,他白里带黑的青黑肤色便也易于理解了。这是名副其实的达罗毗荼人属性,是毗湿奴自觉自愿自我“染黑”行为的结果。

500

毗湿奴化身灵鱼(Matsya)、神龟(Kurma)、野猪(Varaha)和人狮(Narasimha)。图源:“南亚观察”微信公众号

前文提及黑天渊源较为复杂。实际上,直观看来,黑天就是本土达罗毗荼人,与雅利安人无关;黑天的“黑”是自然的,是次大陆本土生态早就决定了的。《摩诃婆罗多》及其它相关文献记载,黑天是古老的阿毗罗族人,阿毗罗人放牧且尚武,族名Abhira体现了其部族特征,有“无畏”“勇猛”之意。一般认为,阿毗罗族的活动范围在萨特莱杰河与叶木纳河之间,后来发展到马图拉以东和古吉拉特与马哈拉施特拉以南地区,主要从事牧牛和农耕。印度的考古发掘表明,德干地区新时期时代的牧民与阿毗罗人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阿毗罗人似是次大陆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属于达罗毗荼人族群。《莲花往世书》记载,毗湿奴曾在阿毗罗人中宣告:“啊,阿毗罗人,我将在马图拉,在你们阿毗罗人中第八次降生。”而《梨俱吠陀》中那个与因陀罗直接对抗的黑人首领很可能就是阿毗罗人中的早期黑天形象。这些都说明,黑天在具有雅利安人属性的同时,其达罗毗荼人属性也非常明显。

实际上,谁也否定不了马图拉地区牧童小黑天的事迹:他由南陀、耶雪达夫妇养大,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从嬉戏打闹,到恶作剧不断,从竹笛牧童,到多情少年,无不体现出他的乡土气息;不仅如此,他还担负起保护牧区和牧民的职责,他曾大显神威,与驴怪蛇怪斗法,与因陀罗抗争,使牧区富饶、牧民安宁。由此,黑天成为远近闻名的神奇少年和牧区保护者,声名不小,进而成为人们崇拜和追随的对象。所以,他的黑也是天生的,无丝毫牵强之处。从某种角度说,黑天的黑比他的白更真实,他的达罗毗荼人属性纯于他的雅利安人属性。 

其实,罗摩的肤色同样青黑,但他的白是先天的,黑是后染的。他以悉多为妻,而悉多生于田野垄沟,长于印度北部近喜马拉雅山区的弥提罗国(今尼泊尔境内),她以地为母,农耕是当地的主业。罗摩娶她,实是雅利安人与达罗毗荼人联姻,是白与黑的结合,罗摩肤色由此染上黑色乃是当然,却也体现出他的达罗毗荼特色。此外,第九个化身佛陀也并非纯粹的雅利安人,如悉多,他也生于近喜马拉雅山地区,其祖先很可能已经是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的混血后裔,他具有反毗湿奴反印度教精神,早期佛教重现实、否定神创世界、提倡四姓同源,他的“世间解”实践深得人心,是对以雅利安人为主体的早期婆罗门教信仰的实质打击。从这个角度说,佛陀也具有某种本土达罗毗荼人色彩。

四、毗湿奴的家庭

毗湿奴的家庭有两类,即本尊家庭和化身家庭。他的本尊家庭很简单,无父无母,自我存在,“毗湿奴”意“遍入天”,表明他无处不在。常伴他左右的唯有他的妻子拉克希米,即印度教中的财富女神吉祥天女。拉克希米是前文提及的神魔搅乳海的时候从海中出现的,是海神之女。实际上,毗湿奴与拉克希米婚配,也是雅利安人族群和达罗毗荼人族群联姻的结果。笔者在《印度神话之历史性解读:湿婆篇》《印度神话之历史性解读:梵天篇》两篇文章中曾议及湿婆和梵天的婚姻状况,都是两大族群联姻的结果。毗湿奴和梵天不用,他用计好谋,雅利安人初到次大陆的时候,梵天就娶了娑罗室伐蒂河流域部落首领之女娑罗室伐蒂公主,而毗湿奴一直等到雅利安人在次大陆站稳脚跟之后才考虑婚事,海神之女,抑或出于印度河下游地区(出海口),抑或出于恒河下游地区(出海口),也就是说,直到雅利安人征服了整个印度河流域,甚至整个恒河流域之后,毗湿奴才娶妻,同样是联姻,但他的联姻时间大大晚于梵天。不过,不论怎么说,他仍然娶了次大陆达罗毗荼人族群的女子,这也体现了他的达罗毗荼人属性。

此外,诸多文献表明,湿婆的正妻帕尔瓦蒂是毗湿奴的妹妹,吠陀文献中几乎无此提法,史诗文献中也没有明确表述,往世书文献则一反传统,断言两人实是兄妹关系,且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正是毗湿奴促成了帕尔瓦蒂与湿婆的结合,他亲自做媒,并以“大舅哥”的身份参与了整个联姻过程。还有,毗湿奴和梵天的关系也不一般,梵天生于他肚脐上长出的一支莲花之上,虽不能说他俩是父子关系,但连体互为兄弟不算勉强。因此,就毗湿奴本尊而言,他的家庭很小,一夫一妻,另有一兄一妹,本尊和哥哥在三大主神中占有两席,妻子和妹妹在三大女神[22]中占有两席,可谓占尽天机享尽荣耀。

500

毗湿奴与妻子拉克希米(吉祥天女)图源:“南亚观察”微信公众号

罗摩是毗湿奴最有影响的两个凡间化身之一,具纯粹的雅利安人属性,父亲十车是㤭萨罗国国王,母亲㤭萨厘雅是㤭萨罗国部族公主,[23]另有三个弟弟;他长大后娶弥提罗国公主悉多为妻,生有两个儿子俱舍和罗婆。悉多出于喜马拉雅山地区,应为本土印度人,因此与悉多婚配也是罗摩的达罗毗荼人属性的某种体现。黑天是毗湿奴的另一个重要化身,他有两对父母,即属于雅利安人族群的身生父母富天和提婆吉,以及属于达罗毗荼人族群的养父母南陀和耶雪达,他的哥哥是大力罗摩,姑姑是般度五子的母亲贡蒂,舅舅是暴君刚沙;他在马图拉国有牧区女郎罗陀为恋人,在多门城有毗陀婆国公主艳光为妻子。由于黑天本人的属性多元,相比罗摩,他的身世和身份要复杂得多,家庭关系也相对复杂,好在均可厘清。毗湿奴的持斧罗摩、佛陀等凡间化身的家庭前文已有涉及,此不赘言。

注释:

[1] 吠陀教时期即早期吠陀文明时期,时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前1000年前后;早期婆罗门教时期即后期吠陀文明时期,时在前1000年前后-前600年前后。参见拙文《印度宗教的分期问题》,《南亚研究》,2005年第1期

[2] 谓他三步跨越地空天三界,似太阳遨游太空,因此毗湿奴被认为具太阳神特性,甚至被认为就是早期的太阳神。

[3] 即公元前6世纪前后-公元6世纪前后。

[4] 印度的中世纪时期与欧洲的不同,指公元6-18世纪这段时间。

[5] 相关文献记载了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之后的活动,如“诸神步步进逼,他们手持斧头;他们在仆人的簇拥下,披荆斩棘,阔步而来。”“他们开垦出相当肥沃的田地,他们把河水引来。作物的种植扩展到了荒漠之上,河水灌满了洼地。”等都表明,农耕经济在彼时印度河及恒河流域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6] 相关文献记载,雅利安人有三个迁移方向:(1)南下,“人民胜利南迁。”(2)北上,“只要一位父亲想重新安顿他的儿子,他就会把他安顿到北方。”(3)东进,为主流方向,“人民自西向东迁移,并征服了哪里的土地。”

[7] 《摩诃婆罗多》以神话方式表述:因福身王没有遵守诺言,恒河女神离他而去,回归天国。

[8] 即《摩诃婆罗多》的记名作者,贞信与福身王结婚前的私生子,也是史诗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9] 奇武遗孀安必迦被要求向毗耶娑第二次借种生子的时候,自己不愿意,让首陀罗种姓出身的侍女顶替,侍女生下维杜罗。

[10] 指的是“杀害婆罗门罪”。般度因此受到诅咒:行房事即死。所以,他没有亲生骨肉。

[11] 坚战之母贡蒂是黑天的姑姑,黑天的妹妹妙贤是阿周那的妻子之一。

[12] 维杜罗与持国、般度是同父异母兄弟,持国为长,奇武大王后安必迦所生,天生眼盲;般度为次,奇武小王后安巴利迦所生,天生虚弱;维杜罗最小,但母亲是首陀罗种姓。因此,般度先承位,持国后登基,维杜罗虽然罗聪明睿智,但不具为王资格,做了臣子。慈悯和德罗纳是般度五子和持国百子的共同武艺老师。

[13] 象征性地征服四方后的重要祭祀,为统治世界的标志,国王从此称帝(Samarat)。

[14] 位于印度河上游地区,是西北印度的两个大国之一。

[15] 位于印度河上游地区,是西北印度的两个大国之一,也是难敌母亲甘陀利王后的母国

[16] 位于印度河支流杰纳布与拉维河上游河间地,是般度族双生子偕天和无种之母玛德莉的母国,理应站在般度族一边,因难敌用计,被迫选边俱卢族,但实际支持般度族。

[17] 位于印度河中游地区,其国王胜天是难敌的妹夫。

[18] 般度五子共同妻子黑公主的母国。

[19] 般度之子的母亲贡蒂王后的母国。

[20] 即今斯里兰卡。

[21] 南印度除泰米尔语的《甘班罗摩衍那》(12世纪)外,坎纳达语有四个相关文献,即那格金德尔的《本伯罗摩衍那》(11、12世纪)、古马尔·瓦尔米基的《罗摩衍那》(15世纪)、德沃金德尔的《罗摩化身故事》(19世纪)和苏德的《奇异罗摩衍那》(19世纪);泰卢固语有三个,即帕斯格尔的《泰卢固罗摩衍那》(13世纪)、伦格那特的《罗摩衍那》(13世纪)和迪耿·索姆亚吉的《罗摩衍那》(13世纪);马拉雅拉姆语有四个,即拉姆·沃尔马的《罗摩传》(13世纪)、伯尼格尔的《罗摩衍那》(14-15世纪)、杜杰德·埃修德钦的《神灵罗摩衍那》(16世纪)和戈因德布朗的《罗波那的胜利》等。

[22] 印度教三大女神:财富女神拉克希米(即吉祥天女)、文艺女神娑罗室伐蒂和战斗女神杜尔迦(湿婆正妻帕尔瓦蒂的变身)。

[23] 《罗摩衍那》在对㤭萨厘雅的描述中有“㤭萨罗国王的女儿,在地上来回滚动”的诗句,笔者猜想,她不可能真是国王的女儿,应是该国某个主要部落的公主。

本文转载自“南亚观察”微信公众号2022年3月13日文章

本文原载于《南亚东南亚研究》2022年第1期“姜景奎专栏”

标题为《姜景奎专栏|姜景奎:印度神话之历史性解读——毗湿奴篇》

作者姜景奎,为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期编辑:江怡 陈安澜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