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自己接触的、认识的中医生及一些自己的有限的,不一样的观察体会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472801”推荐,来自《浅谈中医之桂枝汤出手不利》评论区,标题为观察者网用户_472801添加】
哈哈,在时政网发中医学习心得,算是“异类”吧,但奈何中医这些年来,出境频率高,热烈讨论之下,能有更多人认识中医也挺好。
我也谈一谈自己接触的、认识的中医生及一些自己的有限的,不一样的观察体会。
普通人对中医认识模糊、玄幻、多数有好感, 但更具体的说不出一二三,多是找某个中医名家,吃了药有效或无效,具体的科普知识很少或很不准确。
专科、本科医学院校的中医老师,也接触了一些(数十还是有的),大的印象是多数不擅长中医临床,对中医本身感兴趣的也不多,多以教职为业,当然不排除接触有限,但擅长临床的老师,讲课时的味道明显不一样。
中医生的处境复杂,“饱的饱死,饿的饿死”,体质内的,有单位托底,相对好些,体质外的,则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我观察,吃的最饱的是,身在体质内,名头、荣誉、机会更多,积累更快,然后在体质外挣钱,各种座上宾。为啥不是纯体制内,因为体制内的分配,他永远只是乙方,而体制外,他可以是甲方,可以提各种条件,挂号费、药品提成、生活/医务助理、专职司机等等,经常是各大医馆追逐的对象。
而体制外的,往往没有各种资源的支持,往往从最简单的开门诊服务社区开始,而当下人们多追逐名家、大家,而积累病人,争取病人信任又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积累临床经验的过程,这个路也是异常的艰辛。
也有不少不是中医生,没有执业证,但打擦边球,从事医疗保健服务的,那就是更难描述了,他可以给你保证,吃他这个药、用这个产品,有多神奇、多特效,但往往难以预料。
这大概就是以中医为业这群人的简笔群像吧。
但中医的特点和价值几何呢?每个人有自己的评价。就我的认识而言,中医在临床上是有很大价值的,能解决不少常见病症,可以作为不少病种的首选治疗,对一些难症、杂症,也有独特有效的疗效,但中医的理论大、全、博,但细微之处,重复之能力,仍达不到完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是中医人常提的,实际也是细微之处不能完全重复的体现。每个派系、老师、医生的临床经验、用药也差别很大。学习起来也很难,就像题主,天赋高,且属“秀才学医”,初学时况对于伤寒症用桂枝汤、还是麻黄汤不能肯定,而惜败老丈人常吃的感冒软胶囊,是一例证。
左思右想,猛然醒悟,中医是好,可以很精,但她毕竟是农业时代的产物,是小农经济式的,还没有完全适应工业化的方式,做不到大批量生产,先天决定了她是小而精,只能做时代的配角,但她仍然在为这个时代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