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老歌唱家李光羲昨天去世了,写小文悼念。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光曦老先生去世了,竟然在我们观网没有任何声音。

现在乌克兰和315晚会霸占了整个媒体。

像这位老艺术家竟然没人发文悼念,我就凑合一篇。

我认识老爷子是因为他的一首歌祝酒歌。

在那个年代,这首歌曲鼓舞了全国人民抒发了那种欢快的心情,真的每当喝酒喝高兴了这首歌,不由自主的就从我的脑海里飘出来。

祝酒歌

歌曲原唱:李光羲

美酒飘香啊歌声飞 朋友啊请你干一杯

请你干一杯 胜利的十月永难忘

杯中洒满幸福泪 来来

十月里响春雷 亿万人民举金杯

舒心的酒啊浓又美 千杯万盏也不醉

手捧美酒啊望北京 豪情啊胜过长江水

胜过长江水 锦绣前程党指引

万里山河尽朝晖 来来

展未来无限美 人人胸中春风吹

美酒浇旺心头火 燃得斗志永不退

今天啊畅饮胜利酒 明日啊上阵劲百倍

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 愿洒热血和汗水

来来 征途上战鼓擂

条条战线捷报飞 待到理想化宏图

咱重摆美酒再相会 来来

咱重摆美酒再相会

扩展资料:《祝酒歌》是由韩伟填词,施光南谱曲,李光羲演唱的主旋律歌曲。1989年,李光羲凭借该曲获得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

一九七六年十月六日,四人帮被粉碎,中国上下一片欢腾,人们纷纷举杯畅饮,该曲词作者韩伟虽不太能喝酒,却也和身边其他人一样带着对未生活的美好憧憬频频举杯,他以难以抑制的喜悦心情创作了歌词 。滴酒不沾的施光南在接到韩伟的歌词后,即刻进入一种如醉如痴的创作情境,他选用热情奔放而又富于舞蹈动感的新疆音调为素材,在短短几天内将曲谱定稿。

歌曲节奏则使人感受到响彻四方的锣鼓。歌曲的高潮更是别具匠心,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使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拜,荡气回肠的旋律让演唱者和听众久久难以忘怀。

它的曲调活泼流畅,歌词丰满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改革开放初期人民欢欣喜悦的心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带给人们绵长而久远的往事与随想,脍炙人口的旋律打动亿万人的心。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情感。

李光羲(1929年11月15日-2022年3月13日),又名李光曦,祖籍天津。我国著名抒情男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中央歌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享有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有着歌坛常青树的美誉。 曾因主演第一部古典歌剧《茶花女》而成名。

2022年3月13日,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光曦去世,享年93岁。

1964年在《东方红》中演唱《松花江上》;多年来演出过深受欢迎的曲目百余首,如《太阳出来喜洋洋》《牧马之歌》《延安颂》《红日照在草原上》《周总理,您在哪里》《祝酒歌》《鼓浪屿之波》《何日再相会》《远航》《北京颂歌》以及歌剧咏叹调、外国民歌及艺术歌曲等,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歌唱家,曾获文化部演出评比一等奖。1989年获“首届金唱片奖”、“建国四十年优秀歌曲首唱奖”、“改革十年优秀演唱奖”等,现为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4月被美国传记学会收入《世界名人录》。

现任国家教委美音教育促进会理事、文化部技术职称考评委员剧院艺委会主任。1998年参演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歌曲:《走进新时代》。

李光羲,1929年生于天津,17岁接过父亲的班进了开滦矿务局当了名小职员,1954年考入中央实验歌剧舞剧院在他的艺术生涯里,没有音乐家庭的熏陶,有的是过早地挑起供养家的重担;也没有迈入音乐学府接受过正规教育,有的是挡不住的天分、执着的追求、勤奋的磨练、还有累累的硕果:在古典歌剧《茶花女》《叶甫根尼*奥涅金》《货郎与小姐》,民族歌剧《刘胡兰》《阿依古丽》《第一百个新娘》等剧中担任主角;1964年在《东方红》中演唱《松花江上》;还演唱了《太阳出来喜洋洋》《牧马之歌》《延安颂》《周总理,你在哪里》《祝酒歌》《鼓浪屿之波》《远航》等百余首曲目以及歌剧咏叹调、外国民歌、艺术歌曲。1989年获"首届金唱片奖"、"建国四十年优秀歌曲首唱奖"、"改革十年优秀演唱奖"等,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待遇。 这些成就足以说明李光羲在中国歌剧史、音乐界是个领军式的人物了。想必他一定是个"高处不胜寒"的人吧?其实不然。

他热情、真诚、随和。在业务上别人若是请教他,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帮助别人。还有朋友说他"重义重乡情,凡有义举,必当为之"。看着李光羲听他讲故事唱歌,我们就能感觉到他带给我们的那种亲切轻松的气息。

他是个有责任心、家庭观念很强的人。自从父亲离世,他就承担起支撑家的责任,放弃自己的学业供妹妹上了大学。成家后,又深深地爱着妻子。一谈及妻子和他们之间的爱情,李光羲的脸上就溢满了幸福,尽管他始终觉得亏欠妻子的。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的新中国第一部古典歌剧《茶花女》中,他扮演男主角并一举成功。继而,又接连出演了《货郎与小姐》中的阿斯克尔,俄罗斯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的连斯基。李光羲的事业如日中天,经常是接连演出几个月,换场不换人。 在节目现场李光羲详细阐述了周恩来总理从1955年到1974年点名让其出席国宴的过程,到如今还经常参加给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演出。

他思想开放、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缘于小时候没机会继续升学,李光羲为弥补这个遗憾,决心将学习进行到老。至今他还坚持每天背英文,他说"这不仅是对音乐的一种责任还是对自己的一种提升。"李光羲认为每种演唱形式都有各自的美妙,时不时还用他那唱惯了"阳春白雪"的嗓子唱几首流行歌曲。如果我们大家"起哄",他就会动情地为我们唱起《奉献》《让我欢喜让我忧》和《牵手》。

他追求美感。李光羲喜爱运动,尤其是游泳,从10岁开始就从未间断过,那是在塑造青春的美感;他爱好摄影,出门时总是带上相机,那是在寻找捕捉美感;他热爱音乐,将舞台视为自己的天堂一生都在歌唱,那是在演绎感受美感。一个与美感为伴的人怎能不青春快乐激情飞扬呢?

人生经历

很少有人知道,红遍大江南北的李光羲,却从来没有进过音乐学院。十七岁时,因父亲早逝,李光羲中学还没读完就接替父亲进入家乡天津开滦矿务局工作,承担起养家的重担。但他对音乐的喜爱却从未改变,那些年,他边工作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和唱歌,四处参加演出,渐渐成了唱遍天津每一家剧场、人尽皆知的业余歌手。1953年,中央歌剧院到天津演出,摇人心襟的歌剧艺术让李光羲为之惊叹。不久,他报考了中央歌剧院,以俊朗的形象、动人的歌声、优雅的气质、光彩的表演顺利通过,从此踏上了梦寐以求的音乐道路。

年轻的歌唱家一登台很快就成了“台柱子”,这和他从小浸染在浓郁的艺术环境中是分不开的。李光羲是个戏迷、电影迷、音乐迷,爱看京戏、北方大鼓和外国电影,爱听唱片,还进了教堂的唱诗班,接触到许多西洋交响音乐,学会了五线谱。因此,一登台演出,那些深藏在他心中的歌剧角色,就立刻在舞台上活起来了。

1955年,中国上演第一部西洋歌剧《茶花女》,李光羲在其中扮演男主角阿尔弗雷德,一剧走红。几年后,他又主演了歌剧《货郎与小姐》,为各地观众所熟知。有一年,这两部歌剧在上海演出,李光羲交替登台一连唱了三十多场,风光无限。那时无疑是李光羲的“歌剧黄金时代”。“当时我一年要演二百多场歌剧和音乐会,每部歌剧都会‘落’下几首咏叹调和选段在音乐会上时时演唱。”李光羲回忆说。

改革开放后,中央歌剧院恢复排演西洋古典歌剧时,歌剧已不复当年盛况,李光羲从歌剧舞台走向了歌曲舞台。曾经在《茶花女》中举杯高歌《饮酒歌》的李光羲,在新时期又唱响了一曲激起亿万民众强烈共鸣的《祝酒歌》:“美酒飘香歌声飞,朋友啊,请你来干一杯,胜利的十月永难忘,杯中洒满幸福的泪……”后来,《祝酒歌》唱片出版,不到一星期就卖出了一百万张,李光羲也赢得了首届中国唱片“金唱片奖”等许多荣誉。

《祝酒歌》拉开了李光羲“歌曲黄金时代”的序幕。时至今日,许多听众依然记得他的那一首首金曲——《北京颂歌》《周总理,您在哪里》《鼓浪屿之波》《远航》,以及许多中外歌剧咏叹调、外国民歌及艺术歌曲。回忆起当年演唱《周总理,您在哪里》时的情景,李光羲沉浸在深情的缅怀中。他说,当年,周恩来总理对新中国第一部古典歌剧《茶花女》的上演十分关心,自己在剧中扮演男主角,同样也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关心。周总理去世后,每一次唱起《周总理,您在哪里》时,那些难忘的往事都牵动着他的心,他在台上唱,听众在台下泪落无声,动情的歌深深印在了大家心中。[1]

艺术之路

著名作家冰心老人曾为李光羲题词: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几十年来,李光羲正是这样一路走来,赢得了“歌坛常青树”的赞誉。

1929年,出生在天津一个普通家庭的李光羲,凭着一台老式收音机,接触到了世界顶级艺术大师贝多芬、巴赫等音乐家的作品。由此,他爱上了音乐,爱上了唱歌。为了练歌,他参加了教会的唱诗班,在那里他学会了5线谱、西洋发声法。17岁时,因为父亲的突然早逝,李光羲中学没有读完就接替了父亲的工作,成为天津开滦矿务局的一名职工,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但是,他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爱好,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参加演出。几年间,他竟唱遍了天津的每一家剧场,成为人尽皆知的业余歌手。

李光羲

“1953年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李光羲说,那年,中央歌剧院到天津演出,李光羲第一次接触歌剧,深受震撼。不久,李光羲报考中央歌剧院,当场被录取。虽然歌剧院的薪水很低,但他觉得在事业上找到了方向。凭借小时候的功底和多年来丰富的舞台经验,李光羲很快在歌剧院站住了脚。命运就是这样煎熬人。四十几岁时,李光羲患上了严重的“喉肌弱症”。当医生将一纸诊断书递给他时,止不住的泪水夺眶而出。在他失声的那段日子里,经常在噩梦中惊醒。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开自己视为天堂的舞台。在妻子的鼓励下,他坚持每天40分钟的丹田气训练,经过6年多坚持不懈的锻炼,李光羲感觉呼吸越来越顺畅了。“那天午觉醒来练声时,亮音出来了。”重返舞台的李光羲演唱的《祝酒歌》大受欢迎,“记得第一次唱这首歌是1979年,这首歌贴切地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祝福和期盼之情,唱片一下子卖出了100多万张”,李光羲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

500

500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