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处境,是人类文明的一杆秤

Stepan是一只生活在乌克兰哈尔科夫的网红猫,他在INS拥有超过100万的忠实粉丝。

它独有的又大佬又chill的气质,是很多人爱上他的原因——

大部分照片里,他总是喜欢单手扶着桌子,瘫坐在沙发上,伴着鲜花和美酒,露出一副坦然舒适的表情,尽情享受猫生。

500

在新冠疫情导致全球人民都面临隔离的日子里,Stepan治愈了许多在家中感到昏睡与无聊的人们。

500

他的粉丝总是会形容,“Stepan脸上的表情,是一门艺术”,甚至连广告商都专门找上门,请Stepan面带霸气的倚靠在商品旁带货。

500

纵观全球动物界,Stepan可以说是一位SuperStar。

然而,自今年2月24日开始,地球人对这位喵星人的关注目的,却突然从寻找快乐,变成了看它是否平安——

那一天,乌克兰全境陷入战火之中。Stepan所在的哈尔科夫市,更是成了俄军的重点轰炸目标。

500

Stepan最后一次更新INS报平安,是在6天之前。此刻它也一改往日里的chill,耳朵高耸显得格外紧张。望向窗外的瞳孔里,反射着满目疮痍的城市。

500

而在乌克兰其它地方,还有很多他的同类们陷入险境。

身处非常时期非常地带的宠物们,由于主人们的“不抛弃不放弃”,也经常出现在媒体的镜头中。

500

500

哈尔科夫不断传来爆炸声,一只小狗眼神惶恐,好在主人并没有抛下它独自去地铁中避难,而是紧紧抱着它,在人流中不断安抚着它别害怕。

500

同样是在地铁中,另一位大叔则摘下口罩,用脸颊轻轻蹭着小猫的头,试图让它镇定下来,不要因为恐慌而从怀抱中挣扎逃脱。

500

客运站中,逃难乌克兰人们能携带的物资有限。


但他们没有忘记,把最重要的猫咪或者狗狗们,“打包”在背囊之中,一起乘坐火车或者汽车,去往更安全的地带。

500

500

500

500

500

图片来源:法新社、路透社等

从塌下的飞机耳来看,这些不知道人类又在折腾什么的小动物,都处于紧张与焦虑之中。

唯一值得宽慰的是,尽管那些大人物的野心、算计、冷血、残暴、投机让小动物们深陷险境,但无论是主人还是周边国家接收难民的工作人员,都对它们表达出了极大的善意。

500

芬兰养犬俱乐部在询问食品管理局后,在社群网站写道:

“作为私人宠物从乌克兰来的狗,目前可以在没有狂犬病抗体测试的情况下进入芬兰,如果可以的话,狗只需要植入晶片。此外,在这种危机情况下,饲主不需要事先申请进口许可。这些指导方针也适用其他宠物”。

500

同样,波兰也在边境设立了九个收容中心,以迎接更多难民和他们的宠物一起抵达。

根据波兰现行法规,目前已经暂停对入境难民新冠病毒的检测要求,并暂缓了之前“每位旅客只能携带5只宠物、并需出示宠物狂犬疫苗证明、植入芯片”等等规定的实施。

在当地政策的支持下,一位女士成功带着她的宠物兔,从基辅抵达了波兰普热梅希尔火车站。

500

位于苏恰瓦(距离乌克兰边境40公里)的罗马尼亚动物救助组织Casa lui Patrocle,也在社群中表示,他们会帮助带着宠物逃离的难民家庭,为任何进入罗马尼亚的动物,提供医疗援助,无论物种。

此时此刻,尽管炸弹正摧毁着乌克兰境内的居民建筑,但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依偎的温情却有增无减,成为了一股信仰和力量,让人们知道未来该追求什么,支持着他们不放弃求生,并更坚定地拥抱爱与自由。

500

“黑暗而沉重的一天,我却发现了件让我无法不微笑的事情。唯一开张的餐厅,是一家猫咖啡馆,主人正在用仅有的食物给他们做吃的,微笑的说,‘我们的猫很勇敢’”。

500

当然,非常时期也少不了流言蜚语。

比如这几天就有不少国内媒体大肆报道“猫科动物国际联合会FIFE制裁俄罗斯猫”。

500

但实际上FIFE并不是一个正规机构,查一下它的官网便可以知道,这只是一位法国女士发起的爱猫俱乐部,然后吸纳了其他国家的猫舍繁育人加入。目前全球有42家会员,其中俄罗斯有一家,所谓“制裁”不过是其他41个成员不愿意带俄罗斯会员一起玩了而已。

500

500

看得出,属于“弱势群体”的动物们的处境,是反衬人类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

当它们陷入惶恐乃至绝望之时,往往意味着人类社会出现着恶行。

反过来,在人类爱动物的地方,人类也大概率会爱着其他人。

500

动物不怕人的地方,当“最卑微的生物也有美丽和尊严”时,人类也不会害怕其他人。

在土耳其,不管地区穷富,路边总是会有一盘水或者食物,摆在博物馆、寺庙附近,也经常能见到志愿者给流浪猫狗建的小木屋,动物不怕人,总是一招呼就来。

500

尤其是在伊斯坦布尔,整座城市大概有十三万只流浪狗,以及六座大型流浪动物医疗中心,专门负责流浪动物的健康,以及TNR流程(诱捕,绝育,放回)。

你很难想象,在这里,流浪动物可以拥有专车医疗,以及二十四小时的医疗救援服务。

在讲述伊斯坦布尔流浪动物的纪录片《浪浪伊斯坦布尔》中,导演强调:“把摄影机放在流浪狗的高度,才能看见人真实的样子。”

500

在流浪狗Boji的视角里,他每天都会自己搭车或者搭船,去城市周边旅行。


和乘客们一样,他很守规矩,不但会让乘客优先下车、还会主动停在火车附近的黄线以外等车,从不随地大小便。

500

和Boji混熟后,官方专门在他体内植入了一块芯片,关注他的每日动向,并专门为他建立了一个脸书账号,晒出不同时间相遇Boji的照片,让这只狗狗成为了当地最出名的网红。

500

友善是Boji看到的世界,也是这里居民们所生活的世界。

500

还有在知乎,曾经有个热门问题,是“为什么有观点认为,澳大利亚的动物都很傻?”

500

这个问题下,许多人都分享了自己在澳洲和动物们的“憨憨”日常。

在澳洲,大部分松鼠见到人后都不会闪躲,甚至有时候当着人类面,就开始坦坦荡荡埋松子,完全不担心储备粮会被偷走。

有答主偶遇松鼠时,还被学院教授提醒:“如果看到有松鼠在你旁边,你应该攻击他们,帮他们保持野性”。

500

来源:知乎@Terminus


在其他区域,很多澳洲野生动物,见到人类后也会主动靠近。

洛特尼斯岛附近,会有矮袋鼠主动蹦蹦跳跳来求摸摸;塔斯马尼亚,也有鹦鹉会主动飞来人头上讨薯片吃。

答主发帖子时一再强调,他们都是野生动物,并非动物园里被驯化的圈养动物。

500

来源:知乎@狂奔的兔子

因为从不会有人攻击它们,所以在澳洲,大部分动物在自然中天生都是“easy模式”。

有时候口渴,在路边考拉甚至会直接抱着人大腿讨水喝,面对如此萌力十足的“攻击”,路人只好乖乖双手将水壶奉上。

有答主这样总结:“在澳洲动物眼中,人类大概只是一种温和友善、时不时会分享食物的可爱动物,而不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恐怖直立猿”。

500

来源:知乎@神秘的蚂蚱

所以,动物对人类的态度,就像是一面反衬当地文明程度的镜子:

越是文明的地方,动物越会放下戒心变得友善;

越是危险的地方,动物才会时刻警惕被捕猎而敌对人类。

在中国,故宫里、北大清华校园里的猫咪,对人类也天生有着一种友善。

北大猫咪协会的同学们,专门为猫咪们注册了一个公众号,通过图鉴,你可以查到校园里任何一只猫咪的信息。

不只是年龄和绝育情况,因为同学们长期与这些猫咪观察相处,所以就连它们的猫际关系、性格喜好、以及是否有CP恋爱等等“花边新闻”,也都在图鉴里写着一清二楚。

500

再看故宫,2017年这里就已经有了181只猫。其中有一部分可能是宫猫的后代,另一部分则是游客们带来的流浪猫。

但在故宫,这些猫咪都有了另一个共同身份——

老鼠是故宫木制古建筑物的头号敌人,所以工作人员们会亲切的称它们是“猫保安”。

将它们进行TNR并登记在册后,工作人员还会为这些“同事”,特地定制一些故宫文创产品。

500

中国宫廷御猫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当时明故宫专门有猫儿房的“猫管事”,嘉靖二十二年,宫内还有一只叫“霜眉”的猫深得皇帝喜爱,封号“虬龍”,死后被用金棺葬在了万寿山。

而在相隔万里的英国,首相府内也有不止一只“御猫”。

“内阁办公首席捕鼠大臣”,是英国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家猫的头衔,从1924年到现在,已经有13只猫咪担当过这项职务。

500

尽管有大臣曾指出它们中个别小猫咪“补鼠不力”、“贪睡玩忽职守”,但这并没有削减人们对它们的喜爱。

为了避免伤及感情,每当有外界传言“首相不喜欢捕鼠大臣”时,曾任首相的布朗和卡梅伦,还得亲自发言,解释自己没有不喜欢小猫咪。

比起隔几年就会卸任的首相,猫咪们似乎才是首相府真正的主人。

500

现任内阁办公首席捕鼠大臣:拉里


再将视线转移到日本,奈良公园里的鹿,也是比游客更“霸气”的“地头老大”:它们不但不怕人,会欣然接受游客们饼干和苹果的投喂,甚至还会因为过于热情,在讨饭时咬住游客衣服撒娇不松口。

500

500

为了让人和鹿之间更和谐,工作人员甚至还树立了一块警示牌,提醒游客们鹿鹿们虽然可爱,但他们同样是野生动物,喂食时尽量快速交出饼干,不要藏着饼干让他们太着急...

500

还有在夏威夷,一位男子甚至因为被控告骚扰当地的海龟和海豹,被罚款了1500美元。

原因是他在社交媒体发布的一段视频里,趁海豹睡着时触摸并惊吓了它,导致海豹突然惊喜后奔逃;还有在海底曾经在游泳时故意追逐过海龟。

可见在和谐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里,人和动物一样,都是受法律保护而平等的生命。

500

《项塔兰》里,罗伯兹曾经说:

“最初我们什么都怕,怕动物、天气、树木、夜空,但就是不怕同类,如今我们怕同类,却几乎不怕其他东西。没有人知道别人为何做了某某事,没有人说真话,没有人快乐,没有人安全。面对这个处处不对劲的世界,人最不幸的事就是活下来。”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幸与恐惧,都来自于我们视同类为资源,或者是资源的竞争对手。

500

在可以不被法律惩罚的间隙,我们可以毫不顾忌掠夺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的全部利益。哪怕这种掠夺过后,失去的是无数生命与家庭破碎。

500

但无论是在伊斯坦堡、澳洲,英国还是中国,这些“动物不怕人”的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

在动物不怕人的世界里,似乎人和人之间,也不会有那么恐惧。

当一只鸽子,可以自由飞翔而不仅仅被烧烤时;

当一只流浪狗,可以自在流浪而不是被捕杀时;

当一只猫,都可以有名有姓在人类社会担任工作时...

对应的,也是一个人,可以自由歌唱,可以不因种族、性别、出身而被歧视伤害,可以体面地、被尊重地在社会中工作生活。

人类和动物一样,都是生命。

所以当我们善待动物时,便是为生命的存在,提供另一种可能性:

让生命不再仅仅作为一种资源而被利用,让生命不再因为威胁到某种资源而被消灭,让生命除了生命价值以外,不再有其他被利用、被玷污的价值。

只信奉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的世界,也注定不会拥有尊重生命的未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