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容得下这些少数民族

500

文/马丁

图文:审稿-蟹黄捞饭、制作-七

封面图:马丁

正文照片除标注外:均来自作者

18年我在德黑兰住院时,我注意到负责给我换药的两位男护士说着一种我从没听过的语言。出于好奇,我问他们说的是什么语言,其中一人回答:土库曼语。

通过他的介绍,我了解到他们是来自伊朗北呼罗珊省的土库曼人,母语是土库曼语,也能熟练使用波斯语。

在此之前我只是匆匆路过亚美尼亚人的教堂,遇见过街头身着民族服装的库尔德人和穿着打扮酷似印巴人的俾路支人,但不曾深入了解过他们的过往和现状。这次交流仿佛打开了新世界大门,我开始留意伊朗的各种少数民族。

库尔德男性宽大的裤子

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识别出库尔德人

500

俾路支人的传统音乐

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印度旋律的影响

图:壹图网

500

放眼中东,伊朗的民族组成可以说是最复杂的那一档。总得来说,伊朗国内的民族关系虽有过起伏,但是总体保持和谐,各民族间相处融洽。相比于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的库尔德问题、土耳其的亚美尼亚问题、黎巴嫩教派冲突、巴以矛盾,伊朗内部可谓十分和谐,这就让我更加好奇了。

伊朗国内民族是十分繁多的

而且很多都是跨国民族

比如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都是规模很大的跨国民族

此外还有规模比较小的,比如亚美尼亚人

500

我最先接触的伊朗少数民族是亚美尼亚人。德黑兰和伊斯法罕都居住着大量亚美尼亚人。据我观察,德黑兰的亚美尼亚人总体上呈现出对内团结、对外界较为谨慎的姿态,而伊斯法罕的亚美尼亚人则相对更开放些,但都能感受到两地亚美尼亚人对自身文化强烈的自豪感。

两城市里都有亚美尼亚人的社区,社区内的基督徒不用完全遵守穆斯林的生活方式,肉铺可以买卖猪肉,基督徒可以酿酒饮酒但不能向穆斯林出售。

教堂是亚美尼亚社区的中心,其中德黑兰最重要的是Saint Sarki大教堂和Surp Asdvadzadzin教堂。

在阿塞拜疆,Saint Sarki大教堂

图:Shutterstock

500

500

有一回我去参观Surp Asdvadzadzin教堂,在进门时便被拦了下来。相比于当地清真寺开放的姿态,德黑兰的教堂往往是大门紧闭(可能和信徒相对较少有关)。

门卫有些抗拒和不解,问我:你又不是亚美尼亚人,你为什么要来我们的教堂呢?在一番解释无果后,我准备转身离开,这时门房里走出位大姐,对我说:如果你感兴趣的话那就进来看看吧,另外周天我们有祷告,我给你留个电话,到时候你要来提前通知我们就好。

Surp Asdvadzadzin教堂内部四白落地没有过多的装饰,一般仅供基督徒使用,远比不上伊斯法罕的Vank大教堂内金碧辉煌的宗教画。

Vank大教堂的外观融合了波斯元素,此外,伊斯法罕的亚美尼亚社区的建筑风格和穆斯林社区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Surp Asdvadzadzin教堂内部四面为白

图:wikipedia

500

Vank大教堂里关于末日审判的壁画

图1:GTW / Shutterstock

图2:Efired / Shutterstock

500

500

Vank大教堂外观,浓郁的波斯风

图:Efired / Shutterstock

500

德黑兰的亚美尼亚教堂一般都大门紧闭

500

早先伊朗的亚美尼亚人多分布于西北部世代聚居的三湖之间(土耳其的凡湖、伊朗的乌鲁米耶湖和亚美尼亚的塞凡湖)。

历史上的亚美尼亚王国

相比现在的亚美尼亚共和国要大得多

几乎覆盖整个亚美尼亚高原

500

近代,当地穆斯林和基督徒之间爆发多次冲突,一战中土耳其军队入侵伊朗西北部摧毁了大量亚美尼亚人的城镇,此后亚美尼亚共和国的成立和二战后苏联境内的亚美尼亚人呼吁流散在外的同胞回归,都导致伊朗西北部亚美尼亚人口大量流失,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地便是德黑兰。

一战中对亚美尼亚的大屠杀

导致生活在土耳其(西亚美尼亚)的亚美尼亚人

逃向今天的亚美尼亚(东亚美尼亚)

伊朗的亚美尼亚人则一部分前往亚美尼亚

一部分前往德黑兰

500

德黑兰的亚美尼亚社区相比伊斯法罕要年轻许多,老一辈人或多或少经历过历史的动荡,正因如此才对外界更加警惕吧。

虽然是穆斯林国家,但圣诞元素随处可见

500

灯泡阵组成的圣诞树,伊朗人民审美赛高

500

伊朗第一大民族波斯人大致占总人口的六成,第二大民族是占总人口四分之一的阿塞拜疆人。相比于亚美尼亚人在伊斯兰世界里他者的身份,阿塞拜疆人则是深度参与了伊朗社会并影响了国家走向。

阿塞拜疆人集中在伊朗西北部

隔壁就是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人在伊朗的规模远大于亚美尼亚人

500

历史上不少伊朗王朝如塞尔柱、萨法维、阿芙沙尔、恺加王朝的统治者都是各阿塞拜疆(乌古斯突厥)部落的军事贵族,伊朗中世纪和近代甚至形成了“文波斯武突厥”的局面。虽说伊朗的主体民族是波斯人,但历史上统治阶层却是各民族轮流坐庄。

伊朗西北部阿塞拜疆地区水草丰美

吸引了大量游牧部落迁徙至此

图2:Grisha Bruev / Shutterstock

图3:Tappasan Phurisamrit / Shutterstock

500

500

500

普遍认为阿塞拜疆族主要是由中亚迁徙而来的突厥人和当地伊朗人结合产生的,这是阿塞拜疆人对伊朗国家认同感强的一个原因。

此外,萨法维王朝的统治者主导了伊朗由伊斯兰逊尼派转向什叶派的进程,此后在萨法维统治下的波斯人和阿塞拜疆人都成了虔诚的什叶派信徒,两个民族可谓是“亲上加亲”,就连大阿亚图拉霍梅尼也有一半的阿塞拜疆血统。

在中东,阿塞拜疆算是伊朗不多的什叶派朋友了

500

我的两位波斯语老师都是阿塞拜疆人和波斯人通婚的后代,不过两人出生在德黑兰,从小就生活在波斯语的环境中,只会一些基础的阿塞拜疆语。

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了解到伊朗除了大学会开设少数民族相关课程、教授民族语言和文化外,全国的中小学一律采用波斯语教学(除了中学阶段会教授简单的阿语,方便学习古兰经和伊斯兰文化),因此伊朗全国各族人民不同程度上都会波斯语。

德黑兰附近的Toghrol塔,阿塞拜疆风格,埋葬了第一位塞尔柱苏丹。讲解员是位两伊战争的老兵,在战场上被子弹削掉了半边鼻翼

500

在伊朗经常能看见土耳其或阿塞拜疆的国旗,

司机妥妥阿塞拜疆人没跑了

500

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的民族政策可以概括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语言”,一个民族指的便是波斯人,一个语言指的是波斯语。全国至上而下推行波斯化政策,推广波斯语和波斯文化,鼓励民族融合通婚。

政府关闭了民族学校,禁止公共场域使用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地区得到的资源和发展机会少于中部波斯人居多的省份。

小巴列维国王的第二任妻子(索拉雅·伊凡迪亚利-巴克提亚利)就是少数民族巴赫提亚尔人

积极响应国家大团结民族政策

图:wiki

500

伊斯兰政权建立后,宗教指导一切。霍梅尼想借助宗教力量团结各民族,他认为在共同的信仰面前大家都是兄弟,没有民族之分。但是长期的波斯化已经深深影响了伊朗社会,整个社会依旧以波斯文化为荣(虽然巴列维政策制造了民族矛盾,但也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

不过回顾历史,波斯文化长期是地区内公认的高级文明,波斯语也是各族间的通用语。从印度莫卧儿王朝一直到伊斯坦布尔的高门,上层人士都十分推崇波斯语,各族语言中也有大量的波斯语借词和来自波斯语的“二手”阿拉伯语词。

巴赫提亚尔人

500

生活在边境的少数民族,如阿拉伯人、库尔德人、俾路支人时不时有独立的倾向,但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各族百姓对伊朗有较强的国家认同感,他们心中真正想要的是民族自治和更公平的资源分配,而不是搞独立。

两伊战争就是民族团结的试金石。萨达姆曾天真的认为,伊朗胡齐斯坦省的阿拉伯人会喜迎王师,带领伊拉克军队进军德黑兰。但万万没想到的是伊朗阿拉伯人完全不买萨达姆的账,反而在战争中表现得十分英勇。

放羊小哥,虽然是阿富汗人

500

伊朗境内的阿拉伯人有着同波斯、阿塞拜疆等族相同的什叶派信仰,且上千年和伊朗人处于一个国家内,反而对伊拉克这个由英法人工捏出来的由逊尼派为主导的国家更为警惕。此外,历史上伊朗一直就是各民族竞争较量和交流融合的舞台,伊朗人积累了大量处理复杂民族问题的政治智慧和经验。

虽然小摩擦不断,但是伊朗各族人共性大于分歧,紧紧团结在一面大旗之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