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初期苏联就已出兵进驻了半个波兰以及整个的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

    1939年9月1日德军攻入波兰,9月17日苏联军队在科瓦廖夫大将和铁木辛哥大将的率领下,进入波兰。1939年9月18日,德军和苏军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会师;10月6日,德、苏两国的军队拿下波兰全国的国土,“波兰战役”宣告结束,从此波兰一分为二,分成西、东两块,分别由德国和苏联的军队驻扎。

 下面再来看看二战初期苏军是如何从此驻扎在另外3个东欧国家——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上的?——对此,《世界知识》杂志2005年第12期上的《波罗的海三国:再对俄罗斯翻“老账”》中是这样介绍的:

    5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应邀齐聚莫斯科红场,共同纪念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也有人偏不买俄罗斯的帐,竟拒绝俄罗斯的庆典邀请,还要俄罗斯向本国道歉。它们就是波罗的海的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三国。

    ……

 
 
二次大战爆发前夕,英法两国对德国实行的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挑起苏德战争,而德国法西斯在灭亡捷克斯洛伐克后,侵略矛头直指波兰,战火即将蔓延到苏联边境。在这一形势下,苏联开始与德国秘密接触谈判。1939年8月2日,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向苏联声明,苏德两国在从黑海到波罗的海的整个地区没有不可解决的问题,并建议就签订一份划分两国利益的议定书进行谈判。8月23日,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秘密附加议定书,其中对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作了规定:当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属苏联势力范围(而立陶宛则归德国)。二战爆发后,苏联为防止战火东延,巩固西部边境安全,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间,用各种方法将国境线向西推进,力图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构筑一条被称做东方战线的防御地带。而波罗的海东岸的三国一直被苏联视为德国进攻苏联的主要通道之一,因此封闭德军入侵苏联的波罗的海门户成为建立东方阵线的重要环节。为此,苏联加速开展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工作。1939年9月28日,苏德签订《苏德边界友好条约》及三个秘密议定书。根据红军出兵波兰东部的实际情况,苏德就8月23日两国签订的秘密附加议定书作了调整,将德军所占的立陶宛划归苏联势力范围。同年9月28日、10月5日和10日,苏联分别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缔结了互助条约,其内容都是:缔约各方一旦遭到任何欧洲强国进攻或进攻威胁时,应相互提供包括军援在内的一切援助;苏联有为上述三国提供武器及其他军用物资的义务,有在三国指定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和驻扎军队的权利

  德军席卷西欧的事实,促使苏联加速完成东方战线。1940年6月14日,即德军进入巴黎的当天,苏联指责立陶宛政府破坏《苏立互助条约》,进行反苏活动,要求马上逮捕挑衅祸首,保证苏军在立陶宛境内自由通行,在战略要地驻军。立陶宛应允,15日,苏军占领立陶宛。16日,苏联用同样办法向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进驻红军。6月17日,莫洛托夫约清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把苏联对波罗的海沿岸各国采取的行动通知他,并说:现在有必要结束英法企图在波罗的海沿岸各国散布德苏之间的不和与不信任而进行的一切阴谋。此时德国正忙于准备入侵英国,对苏联的做法只好强按不满,予以默认,并退还了波罗的海三国驻德公使抗议苏联侵略的信件。

   “新浪”网新闻频道的这个网页上刊登了这篇报道的网络版:http://news.sina.com.cn/o/2005-06-22/16066242652s.shtml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