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肯定了高鹗后四十回续书
徐军华
自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以来, 世人方知传世百余年的120回本《红楼梦》后四十回并非出自雪芹之手。自此, 学界便就《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到底是谁、究竟该如何评价后四十回等问题展开论辩, 至今未有定论。在20世纪红学研究史上, 毛泽东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使其对《红楼梦》的评论成为权威话语, 并在红学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毛泽东存世的有关《红楼梦》的论述加以梳理, 认为毛泽东肯定了高鹗后四十回续书, 从来将百二十回当作艺术整体对待。
一、毛泽东大力肯定了高鹗后四十回续书
毛泽东一生钟爱《红楼梦》, 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写得最好的一部。毛泽东一再讲, 他至少读过五遍《红楼梦》, 还多次劝党内高级干部及身边工作人员进行阅读。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的见解虽然多为只言片语, 且多为针对具体对象的引用发挥。但在这些评论中, 可以看到毛泽东对待后四十回续书的态度非常明确, 他将百二十回当作艺术整体来对待并进行评价, 从未将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割裂开来。兹举证如下。
(一) 毛泽东直接肯定高鹗续书
1975年8月13日晚, 北京大学教师芦荻对毛泽东说, 《红楼梦》她只读了一遍半, 高鹗的续书不喜欢读。毛泽东说:
我读了五遍, 要读后来的部分, 还特别谈了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命运问题。[1]103
这是毛泽东肯定高鹗后四十回续书最为直接的证据, 他强调了高鹗续书的重要性, 认为后来的部分很重要, 也可看出毛泽东读了五遍的《红楼梦》是包含高鹗续书在内的120回本。
(二) 毛泽东把《红楼梦》当历史读是包括后四十回的, 透过贾府兴衰, 得出封建专制统治必然衰败和灭亡的结论
1953年毛泽东得知五大书记警卫科长和毛泽东行政秘书申虎成在读《红楼梦》, 就对他说:
《红楼梦》是一部很好的政治小说, 读它就是读历史。小说写了清朝乾隆年间开始走下坡路, 曹雪芹借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 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你们看五遍才有发言权。[1]118
1959年在庐山, 毛泽东与杨尚奎的夫人水静谈《红楼梦》:
“……不过《红楼梦》的意义恐怕还远远超出了文学范畴。”毛泽东接着说:“它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个封建社会的全景, 告诉我们一个崩溃着的封建社会是怎样完成它的最后的悲剧的。”[1]85
1960年春天, 毛泽东对薄一波说:
这是一部顶好的社会政治小说。……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乾隆年间, 清朝开始走下坡路, 曹雪芹借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 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1]130
毛泽东把《红楼梦》当作中国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 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解读赏析《红楼梦》, 不失为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 他透过贾府兴衰, 得出了封建专制统治必然衰败和灭亡的结论。众所周知, 四大家族的衰败是在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中完成的, 后四十回中不仅完成了宝黛钗等人物的悲剧描写, 同时也补充丰富了批判封建社会的内容, 体现了封建贵族家庭必然没落的趋势, 打破了中国古典小说“大团圆”结构形式, 使《红楼梦》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从此可以看出, 毛泽东将百二十回当作艺术整体来进行评价。
(三) 毛泽东多次引用林黛玉所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 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来比喻国际形势
1935年遵义会议后, 后来成为张闻天夫人的刘英到中央队当秘书长。刘英回忆说:
毛泽东……对中国历史、小说熟极了, 闲扯起来滔滔不绝, 津津有味。《红楼梦》尤其读得熟。有一回他问我:“你知道‘不是东风压倒西风, 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句话是谁说的?”我说:“黛玉的‘葬花词’我背得, 这句话哪个知道。”他得意地说:“就是这位苏州姑娘说的啊![1]364
1957年11月18日, 毛泽东在莫斯科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上演讲时说:
现在我感觉到国际形势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世界上现在有两股风:东风, 西风。中国有句成语:不是东风压倒西风, 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认为目前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 也就是说, 社会主义的力量, 对于帝国主义的力量占了压倒的优势。[1]369
1975年, 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与护士孟锦云谈《红楼梦》时这样评价林黛玉:
林黛玉有句话讲得好:“不是东风压倒西风, 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她是个很有头脑的女孩子哩。但是她的小性儿也够人受的。[1]308
毛泽东在评议时事时喜用《红楼梦》中的故事, 他曾多次引用王熙凤“舍得一身剐, 敢把皇帝拉下马”来说明唯物论者无所畏惧;引用丫鬟小红“千里搭长棚,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来说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出现频率最高的便是林黛玉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 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赋予了东风、西风政治含义, 以此来比喻风云多变的国际形势。据不完全统计, 毛泽东至少引用此句20次。而这句话出自《红楼梦》第82回, 再次证明毛泽东将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当作一个不能割裂的艺术整体。
(四) 其他证据
1973年7月4日, 毛泽东同王洪文、张春桥谈话。当时有人提道:一些干部群众盼“十大”, 开过“十大”开“人大”, 人大一开就要解决工资问题。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谈起了《红楼梦》:
各有各的心事。贾母一死, 大家都哭, 各有各的目的。如果一样就没有个性了。哭是一个共性, 至于个人想的, 伤心之处不同, 那是个性。我劝人们去看柳嫂子同秦显家的争夺厨房那几回。[2]1463
1954年3月中旬在谭启龙陪同下游东湖, 对谭启龙说道: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 而且是一部阶级斗争史。里面有六条人命呢!冯渊、贾瑞、鲍二家的、尤三姐、司棋、晴雯……都白白地断送了性命。‘旧红学’派、‘新红学’派, 他们借研究《红楼梦》, 推销他们的主观唯心论, 毒害着青年人……[1]27
1961年12月20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大区第一书记会议上的谈话:
他的书中写了几百人, 有三四百人, 其中只有三十三人是统治阶级, 约占十分之一, 其他都是被压迫的。牺牲的、死的很多, 如鸳鸯、尤二姐、尤三姐、司棋、金钏、晴雯、秦可卿和她的一个丫鬟。秦可卿实际是自杀的, 书上看不出来。贾宝玉对这些人都是同情的。[1]195
贾母之死是在《红楼梦》第110回, 司棋之死是在第92回借助他人之口转述, 以及鸳鸯之死, 这些描写都出现在高鹗续后四十回中。
毛泽东是一位政治家, 同时也是一位诗人, 热爱古典文学, 具有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 他以其敏锐的文学感知能力, 给予了高鹗及其续书公允的评价, 他肯定了后四十回的价值, 认为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为不可割裂的艺术整体, 在他心中, 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才是完整的《红楼梦》。
二、周汝昌炮制“毛泽东有好评”说法
已故周汝昌先生在回忆20世纪50年代回北京情况时有一段描写, 指出自己的《<红楼梦>新证》曾得到了毛主席的好评, 原文如下:
1954年春夏之交, 我回到北京, 社里给了宿舍, 是东城北面的门楼胡同一处小院子。略事休息, 即去上班——出版社在东四头条胡同, 两层旧楼房。聂公在二楼, 办公与住宿生活都在那一间大屋。我初会他, 他坐在主位, 另一王某在其侧位。我坐在聂公对面。几句话后, 聂公就提起《新证》, 随后又说道:毛主席对你的书有好评。王某在旁也陪笑附和此言。[3]170
后来在其自传中又借杨霁云之口重申了这种说法。13其私淑弟子梁归智在《红学泰斗周汝昌传》中, 更提出了如下说法:
客观地说, 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的谈话, 其中不少内容和观点其实也都是来自《〈红楼梦〉新证》或受其启发的。[4]268
事实到底是什么?真如周汝昌及梁归智所言, 毛泽东是《<红楼梦>新证》的知音, 《新证》得到了毛泽东的好评吗?其实只要比较一下毛泽东与周汝昌对待高鹗及后四十回的不同态度, 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周汝昌先生对待高鹗及其续书的态度让人玩味深思[5], 他在1953年版的《红楼梦新证》中说:
我们该痛骂他, 把他的伪四十回赶快从《红楼梦》里割下来, 扔进纸篓里去, 不许他附骥流传, 把他的罪状向普天下读者控诉, 为蒙冤一百数十年的第一流天才写实作家曹雪芹报仇雪恨。[6]584
1980年, 周汝昌先生又撰写了长达三万多字的《<红楼梦>“全璧”的背后》, 此文生搬硬套得出结论, 说乾隆皇帝授意和珅收买高鹗篡改《红楼梦》主题, 文中高鹗成了“删改抽撤”《红楼梦》的千古罪人。纵观周汝昌红学观, 诚如张国光所言:
周汝昌氏研究《红楼梦》的总目标只是八个字:“极端崇曹, 彻底贬高”可以尽之。[7]
周汝昌对待高鹗及其续书的深恶痛绝的态度, 已经超越了学术底线;他主观臆断, 随意剪裁历史为我所用的方法, 已经违背了基本的学术规范;更有甚者, 他不惜假借毛泽东之名抬高自己的学术地位, 一手炮制了“毛泽东有好评”说。事实是, 毛泽东把120回本看做一个艺术整体, 多次引证后四十回内容来比喻政治形势或说明人生哲理, 而周汝昌则仇视诬陷高鹗及后四十回续书。他们的红学观大相径庭, 处处相左, 如何会出现毛泽东好评一说?而毛泽东红学观点来自《〈红楼梦〉新证》一说, 更是无稽之谈。周汝昌及其私淑弟子梁归智之所以如此说, 无非是假借毛泽东以抬高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但事实终归是事实, 毋庸讳言, 不辨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