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过之后,我很想念当年的姜昆

学委并不完全赞同这个观点。首先,一个组合的成功往往是互相成就,而不太可能是完全有个人吃现成的,语言表演艺术更是如此,一段相声里,如何把握节奏,什么时候慢什么时候快,什么时候让观众情绪舒缓一下,什么时候给他们反应的时间,都考验着表演者的功底。

就像有的话一般人说出来有如白开水,但到了赵本山等人嘴里,就能成流行语。

连郭德纲也说过,如果有本子就能说,那买本传统相声大全,人人都能说相声了。

而梁左本人也对姜昆如此评价:

"相声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演员的表演。这一点上姜昆算是做到家了,人物吃得透,性格把握得准,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入特定的环境,在语言、语调、语言节奏上也都下了功夫,唐杰忠老师配合的也很好。" alt="500" />

而且从时间上看,梁左离世前的六七年,也给姜昆写过《合家欢》、《聚会》、《明天的相声》等作品,但无论是口碑还是影响力都难以比肩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他自编自导的情景喜剧《临时家庭》上,表现也远远不及《我爱我家》。

这是梁左江郎才尽了吗?当然也不是,细看时间线的话,你会发现一个非常巧合的事:姜昆的搭档换了。

2.从李文华、唐杰忠到戴志诚

相声讲究“三分逗七分捧”,虽然逗哏的总是埋汰捧哏的是“上台听相声的”,但常听相声的人都知道,一个好的捧哏有多重要。

拿郭德纲来说,早年间他曾经搭档过张文顺和李菁,张文顺老爷子捧哏的时候爱抢话,时不时地捧到腮帮子上,而且言语上也不爱吃亏,对表演效果有很大影响,李菁稍好,直到遇到了于谦,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500

听过郭德纲早期作品的都明白于谦到来后的作用

郭德纲在相声中扮演的是一个坏小子的形象,而于谦则是个总被挤兑的老实人,但这个老实人偶尔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反应,甚至包袱比郭德纲还响,比如郭德纲说“你上了我的嫖(博)客”,于谦说“那咱俩得论干姐妹”,现场就一阵爆笑。

同时,于谦还能在郭德纲节奏失控之前稳住场面。

而姜昆在90年代中期搭档换成了戴志诚,早年间不管是李文华还是唐杰忠,扮演的都是一个忠厚长者的形象,而姜昆则是个毛手毛脚、轻佻急躁的小青年。

作品中的冲突很像是两代人的价值观碰撞,年轻人油嘴滑舌,老一辈儿诧异又无奈,就这样,笑果来了。

如果说郭德纲遇到于谦是刘玄德请出了诸葛亮,那么姜昆的搭档更换就像是拿破仑失去了贝尔蒂埃。

从年龄上来说,戴志诚小了姜昆整整十岁,但姜昆扮演的依旧是心浮气躁的小青年,可戴却很难胜任那个忠厚长者的形象,观众从一开始就很难带入。另外随着姜昆已经成了六七十岁的老人,在舞台上蹿下跳,让人感到不是那么回事。

500

就这样,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姜昆就走了下坡路,2001年梁左意外去世后,姜昆的作品更是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3.非著名相声演员的横空出世

回看90年代中期以后那些年,疲软的不只是姜昆,而是整个相声界,早在94年春晚《打扑克》上,黄宏就高喊“相声明显干不过小品。”

500

如果事情就这么发展下去,相声很可能和很多传统艺术一样,要么走向消亡,要么成为很多老观众的小众爱好。

热门评论 6

  • 八九十年代除了看电视、听收音机没有其他娱乐来源,
    千禧年后有了互联网,年轻观众流失很多,
    现在是手机小视频泛滥,每个人都去寻找自己的口味,
    时代不同了,娱乐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没必要苛求某种形式、某个人如何如何……
    (前几天去看电影坐末排,全场竟没一个人安安静静看完整场,最多十分钟手机会亮一次)
  • 轶语道破天机
    反正当年我还是被姜昆的相声逗笑过很多次的,但这些年从来没有被郭德纲的逗笑过一次
    有一种人。凡是都是老得好。比如当年的猪肉有多香,当年的鸡肉有多肥,当年如何如何。我丈母娘每逢吃饭必谈当年……买了海虾,她说但年几块钱一斤;买了蚕蛹,她说当年几毛钱一斤;买了螃蟹,她说当年都不稀罕吃。我小的时候,我爸天天说当年的猪肉好吃,香。等我工作以后,我反复查资料,终于弄清楚当年他们吃的是一种本土黑毛猪,所以特意跑到专卖店,70一斤啊~买了3斤肉回来给他做红烧肉,让他怀念怀念……结果你猜怎么着?
    当年啊,大家肚里油水少,这黑毛猪3年出栏,油大,他们吃当然香。而现在,大家吃好喝好少油少盐低糖饮食才健康,那黑毛猪做出来的红烧肉,不放油都能熬出半锅油,吃一口就饱了,都不用吃第二口就腻的没法吃。
    我也是单位里的中层了,我也喜欢跟年轻小孩讲当年。以前如何如何。当年的歌有多好听……其实吧~~自己也知道,无非是内心的优越感作祟而已,只不过自己的年龄与现在时代发展不那么匹配,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本能的略有抵触而已。习惯,习惯就好。
  • 曲艺是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的统称,带有文学性、娱乐性和地方特色。最早的曲艺节目是为贵族和上层人服务的,后来逐渐走向民间,具有了传播文化的功能。在旧社会,为了吸引观众和听众,一些节目走了低俗路线。解放后文艺团体属于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出现了很多接地气、娱乐性强、针砭时弊的好作品。侯宝林、马三立等都是相声大师,特点是语言朴素、诙谐,素材来自生活,作品百听不厌。上世纪八十年代,马季、姜昆也出过一些较好的作品,如姜昆的《虎口脱险》就不错。

    相声也需要创新,现在的观众见多识广,不好糊弄。相声不一定非得很“高雅”,但绝对不能媚俗。闭门造车的作品不会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曲艺创作者一定要深入生活,脱离实际或瞎编的作品观众肯定不买账。
  • 姜昆八九十年代的的相声是新派相声,雅俗共赏,很有文学性、时代感,是相声革新的方向,他的传统相声没怎么听过,估计很一般,今年春晚证明确实很一般。真的很怀念八十年代的相声,经典作品层出不穷,现在能记住还有什么?“四环你比五环少一环”?唉!
  • 胖羊
    姜昆八九十年代的的相声是新派相声,雅俗共赏,很有文学性、时代感,是相声革新的方向,他的传统相声没怎么听过,估计很一般,今年春晚证明确实很一般。真的很怀念八十年代的相声,经典作品层出不穷,现在能记住还有什么?“四环你比五环少一环”?唉!
    你听过姜昆早期的相声吗,说真的郭的代表作还是没法和姜比!
  • 反正当年我还是被姜昆的相声逗笑过很多次的,但这些年从来没有被郭德纲的逗笑过一次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60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