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驴技穷的美国当年为何没能阻止普京执政?
乌克兰局势持续紧张以来,普京这个名字成了美国政客的“恶梦”,美国媒体对俄罗斯以及普京的舆论攻击已经到了批量生产的地步。
1月20日,美国共和党众议员班克斯等人甚至提交了一项新法案,扬言要升级对俄制裁,包括普京总统本人,这跟美俄断交没什么两样。如此丧心病狂的美国政客,在美苏对抗时期都很难找到。
普京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美国媒体高度关注,他一个人不知养活了多少《纽约日报》、《华尔街日报》、CNN的喷子们,还有美国那些智库里的“俄罗斯专家”。
早在2016年希拉里与特朗普的总统大选时,美国智库和媒体就提出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年不阻止普京?”现在,它们又开始“反思”这个问题。
美国人认为,俄罗斯选举模式是从西方移植的,1996年大选,美国“顾问”既然能帮助叶利钦翻盘获胜,为什么2000年却束手无策?俄罗斯总统难道不是应当被美国牵着鼻子走吗,怎么反过来成为了美国霸权的挑战者?
普京执政至今,俄美关系已经恶化到无以复加的境地,美国甚至还牵累了德国、法国、意大利等盟友。
欧洲是美国的核心利益之所在,按照美国预先设想,俄罗斯应当是一个无力、无害、无威胁的松散联邦。
要实现这一目标,俄罗斯还应受到进一步肢解,美国情报机构和智库提出具体设想。
三块论:俄罗斯由欧洲部分+西伯利亚+远东组成,构成无政治主体的分散型国家。
八块论:欧洲区域、西北共和国、伏尔加共和国、哥萨克共和国、乌拉尔共和国、西伯利亚共和国、萨哈共和国、远东共和国。
一步接一步,就能彻底肢解俄罗斯,美国将消除最大的军事威胁,接下来美国要肢解哪一个大国?不言而喻。
但无论是三块论还是八块论,前提必须是俄罗斯执政者对西方唯唯诺诺,甚至愿意为美国利益服务。然而,普京并非如此,他捍卫俄罗斯利益的决心和能力令美国绝望。
美国的思维很古怪,它认为肢解别人是天经地义之事,而肢解目标如果反抗,那会令美国感到“担忧”。
因此,当普京对美国“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时候,美国就变得歇斯底里了。
美国不是没有机会阻止普京上台,但这个“历史性错误”已无法弥补。
2000年,俄罗斯大选临近,美国相信自己的干预能力,美国不在乎是普京或别的什么人成为新总统,前提是要符合美国利益。
当年,叶利钦走马灯式地更换总理并非是有意要迷惑美国,但在客观造成了美国情报部门的判断失误。
叶利钦的节奏:
1998年3月23日,叶利钦突然地解除了切尔诺梅尔金的总理职务,再解除丘拜斯的经济主管职务。
当美国面对两位亲美派大佬毫无征兆被赶出克里姆林宫时,却并不紧张,因为只要叶利钦还在台上,美国不想过度介入他的人事安排。
叶利钦打算由自己兼任代总理,但国家杜马指出这是违宪行为,于是,叶利钦又挑选了谢尔盖.基里延科接任总理。
1998年4月24日,基里延科走马上任,年仅35岁,但俄罗斯经济形势还在恶化。6月,丘拜斯回到政府内,叶利钦让他作为全权代表向西方请求援助。
克林顿见丘拜斯回来,马上说服IMF给了俄罗斯一笔紧急贷款,以表示对俄罗斯支持。
但美国的杯水车薪救不了丘拜斯,8月17日,卢布崩溃,接着银行系统崩溃,民意沸腾,叶利钦又解除了总理基里延科和丘拜斯的职务。
作为中间派的普里马科夫,成为了新总理,普里马科夫立刻对金融系统进行了整顿,对寡头们发起司法调查。
1999年4月26日,调查到了叶利钦的钱袋子别列佐夫斯基(官方职务:安全秘书)头上,接着调查丘拜斯腐败案。美国发现这位新总理并不符合自己的利益,马上提醒叶利钦,“激进”的普里马科夫民调已领先所有人。
5月12日,在美国与寡头们共同努力下,普里马科夫被解除了总理职务。
5月19日,叶利钦任命斯捷帕申为总理,他担任过内务部长和司法部长,对寡头的犯罪情况比较了解,他并没有放弃调查。
8月9日,叶利钦在别列佐夫斯基等人劝说下,又解除了斯捷帕申的职务。
如此频繁更换总理,不仅俄罗斯国内人心惶惶,连美国都看得眼花缭乱,但美国相信叶利钦会选出一个亲美的接班人。
一周之后,弗拉基米尔.普京成为了俄罗斯新总理。
普京亮相
美国对普京的了解并不多,也不认为这位年轻人能比斯捷帕申走得更远。
然而,美国人和欧洲盟友都错了,普京一直得到叶利钦的信任,直到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宣布辞职。
俄罗斯总统大选时间定于2000年6月,普里马科夫民调居高不下,CIA分析认为,竞争将在他与俄共领袖久加诺夫之间展开,美国并不看好普京。
控制俄罗斯一切的寡头们认为久加诺夫如果获胜,那将是一场灾难。但普里马科夫获胜,也不是什么好事。
寡头们认为普京不像是一个有威胁的人,而且叶利钦总是在夸奖他。
叶利钦选中普京,就是因为普京可信,当叶利钦政治对手--圣彼得堡市市长索布恰克(普京的恩师和领导)出逃国外时,是普京在帮忙。
这反而令叶利钦对普京刮目相看,他相信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宫之后,绝不会对他进行政治追杀。
另外,普京在担任国家安全局长时,帮助叶利钦罢免了总检察长斯库拉托夫。在个人品行和忠诚度上,普京都比前几任总理可靠。
在跟寡头关系上,普京虽然参加过别列佐夫斯基妻子的生日宴会,但从不跟某个寡头走得很近,避免跟任何寡头结成一体。
问题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普京的全国知名度和支持率?
普京的弱势在于,他从青年时期就从事秘密工作,不善于跟公众打交道,缺乏口若悬河的演说才能,但这恰恰是西方选举游戏中必备的素质。
然而,第二次车臣战争扭转这一切,普京的弱势变成了优势。
第一次车臣战争前后,俄罗斯政客们习惯把头埋沙子里,不愿意面对恐怖分子存在的事实。
普京却发誓要将车臣叛军赶尽杀绝。9月24日,俄军突袭车臣,9月30日,大批地面部队投入战斗,叶利钦授权普京成为军事行动最高指挥者。
俄军打下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后,普京民调一路疯涨,俄罗斯人终于看到了一位敢于直面困难的领导人。
西方却提醒他要注意车臣“人权”,法国《费加罗报》甚至暗示说车臣恐怖分子并非恐怖事件的制造者。俄罗斯国内亲西方媒体跟进,《新报》、《大众报》也散播“深度分析”,认为反恐战争有政治目的。
不过,这一切除了帮助普京提升知名度之外,根本阻止不了他的步伐。
到了12月,普京支持率已从9月初的5%跃升到40%。
当普里马科夫、久加诺夫、卢日科夫、亚夫林斯基等候选人他们忙着拉票,到处许诺时,普京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只专注工作,没时间作秀,这个选举策略相当成功。
普京谢绝向媒体付费刊登选举广告,也拒绝参加电视辩论,甚至拒绝发布竞选纲领,他给民众的印象就是工作、工作、工作。
叶利钦这时帮普京做了两件大事:
一、将大选时间从2000年6月提前到3月26日。在普京支持率不断提高情况下,如果等车臣战争结束,民众热情下降时,对普京不利;
二、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宣布辞职,由普京代理总统职务。总理对俄罗斯人来说只是一个官职,换来换去已经习惯了,但总统的份量完全不一样。
接着,普京以代总统身份出现的电视画面不断增加,传递的信息是:这是一位清廉的、坚强的、不妥协的,能够恢复俄罗斯大国地位的领袖。
美国到这时还认为普京支持率疯长,无非是选举策略上的胜利,他获胜后同样离不开美国的财政支持和寡头们的“钱袋子”。
2000年3月26日,普京得票率为52.9%,久加诺夫为29.2%,亚夫林斯基只有5.8%。
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第一时间出来祝贺普京:
“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祝贺俄罗斯以民主方式的权力更替。”
也就是说,在2000年俄罗斯大选中,美国非但没有破坏普京的选举,反而还鼓励寡头们支持他,以确保击败可怕的久加诺夫。
美国相当自信的认为,就算这位新总统触犯美国利益,美国同样能找到满意的人选在2004年大选中击败他,但美国又错了。
到了2003年10月25日,俄特种兵在机场逮捕了能源寡头霍尔多科夫斯基,他是尤科斯石油公司的老板,是美国、英国石油利益的代表人物。
霍尔多科夫斯基还掌控着庞大媒体,2003年公开支持美军轰炸伊拉克,跟俄罗斯政府唱反调。他还想将公司卖给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将资本转移到西方,并准备出逃,在国外组织反普京势力。
霍尔多科夫斯基被捕,是西方与普京决裂的前兆,霍尔多科夫斯基不是一个人,他代表着向美国输送利益的寡头势力。
而别列佐夫斯基则移民英国,2013年3月23日死于伦敦寓所的浴室内。
当国内寡头以及他们的媒体集团“散伙”后,美国对俄罗斯2004年大选便难以下嘴了。
在国际上,普京努力寻求俄罗斯的欧洲战略空间,想扭转北约东扩带来的不利局面,这与美国产生了利益上的根本冲突。
2008年格鲁吉亚冲突、2011年阿拉伯之春、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美俄关系一路走向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美国根本不敢跟俄罗斯开战,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俄罗斯的街头,扶持纳瓦利内这类小丑去制造混乱,向普京施压,现在纳瓦利内在坐牢。垃圾,再怎么包装还是垃圾。
当中俄形成背靠背战略伙伴格局,美国已经是黔驴技穷。
美国无法同时伸出两个拳头去打中国和俄罗斯,而且美国自己也在走下坡路。
大年初二,美国又来威胁中俄了,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说:如果中国试图缓解美国制裁俄罗斯的效果,美国拥有许多可以动用的工具(暗示要制裁中国企业),美国对中国企业的制裁还少吗?
敢情这世界上只有美国是个聪明仔,大家都要傻站着不动,让他一个个打过去。嘴里整天就是制裁、制裁、制裁,有这工夫,控制一下美国的疫情不好吗,美国人的命不是命?
普京到访,说明中俄合作还要扩大、还要加深、还要有突破,美国怎么办?只剩下一张嘴,造谣、诋毁、挑拨离间。
中俄关系健康发展,“中俄组合”团结如山,中俄两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稳定的中流砥柱,而霸权主义终将被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