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穷,所以胖?

500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叁里河

作者:Lexi

“现在食物很便宜,目前美国低收入家庭的问题是肥胖,不是饥饿。”

前两天,特斯拉老板马斯克在 Lex Fridman 播客上的这句发言,被翻成中文发到了微博后引起不少网友的吐槽,有人说这是马斯克作为一个美国人的傲慢。

播客中之所以聊到这个话题,起因是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点名让马斯克捐款,帮助解决全球粮食危机,但马斯克认为捐款也无济于事,“粮食危机不在于产量不够,而在于分配不均”。

因此导致,在一些国家“一部分人把剩下的人给饿死了”,而在像美国这样的国家,“穷人越来越来胖”。

其实从数量上看,美国的胖子还没有中国的多,自 2016 年开始中国肥胖人口总数就排到了世界第一。

上周,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发布的《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里强调:

“纵观 2000 年以来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我国成年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呈持续上升趋势。202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5.0% 和 14.6%。所有年龄段的肥胖人口都在增长。”

而且,我国也是以乡村人群超重肥胖率的快速增长为主要变化特点,中国成年男性在肥胖率上的城乡差异已不再明显。

事实上,如今人类的肥胖问题已经比饥饿问题还要普遍。

世界卫生组织在统计报告中指出,目前全球除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之外的所有地区,肥胖人数都多于体重不足人数。

“一度被视为高收入国家才有的肥胖问题,近年来在中低收入国家也呈发展趋势。”

1

“有医学理论认为,为了生存,贫困地区的人在体内逐渐产生了一种‘节约基因’。这种基因使人在能得到食品的时候把热量积攒起来,等到出现饥荒时,有这种基因的人更容易活下来。在贫困时期,‘节约基因’是一件好事,但到了不愁温饱的时候,这种基因就变成了坏事。”

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向红丁曾在采访中说。

我国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告别饥饿之后,在80 年代后期就出现了因肥胖导致的糖尿病病人猛增的现象,到世纪末中国人超重比例已达 22% 。

一方面,基因遗传的变化没能赶上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拿着‘吃糠咽菜’的基因吃着大鱼大肉”,同时,经历过大饥荒年代的人有了后代,又总怕孩子挨饿,进行了过量喂食。

另外,中华传统饮食结构里的主食——米和面,也被制作得越来越精细,碳水越来越高。

研究显示,自 1980 年以来,全球超过 70 个国家的肥胖率都增加一倍,其中最严重的是中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的青少年肥胖率增加了两倍。

这背后的原因,不少专家认为与饮食西化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即西餐,特别是西式快餐的流行,加剧了年轻一代的肥胖问题。

2018 年,美国 Authoritynutrition 统计了全美最不健康的食物榜,其中有两个中国也有卖的东西:

◦Shakeshack 汉堡薯条奶昔三件套(2240 卡)

◦The Cheesecake Factory 芝士鸡肉披萨(1870 卡)

已知一顿健康的午/晚饭的热量标准是 700 卡以内且需要荤素搭配,那么一顿高热量西餐确实已经顶得上成年人一天的热量需求。

但是西餐并不都是这么高热量且不良的,根据联合国科学中心的解释,会造成肥胖的不良饮食有以下两种:营养价值低且热量高的加工食品,营养搭配不均衡。

在我国国民更熟悉的麦当劳、肯德基等连锁西式快餐店,很多单品的热量和价值,跟中餐实际是差不多的。

比如在麦当劳,像是吉士蛋麦满分、麦香鱼以及儿童餐,热量都不算高,营养价值也不错,只要不是每餐都吃,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不过麦肯成人套餐的热量确实普遍在 1500 卡以上,这是因为套餐中饮料里的糖就贡献了几乎与汉堡一样的热量。如果只吃汉堡的话,比吃中餐中如毛血旺、辣子鸡等典型的重油大荤菜实际要健康很多(一盘 2000 卡以上)。

而在麦肯的发源地美国,其快餐界最大的特点正是饮料大多提供空杯,食客可以自助式无限免费续杯。

2

“低收入者购物车里的常客——含糖饮料”,《纽约时报》曾以此为题,报道了美国 SNAP 免费食物援助金中最大头的支出就是饮料。

“If you're not rich, you may not be able to afford to be thin,”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 Tommy G. Thompson 曾经在采访中说。

“美国人发胖是因为他们负担不起变瘦”的说法存在已久。早在 1991-2000 年的统计中就发现:肥胖人口比例超 20% 的州从五个发展为十七个,而且都是收入相对低的州。一直到近年,像康涅狄格州、马萨诸塞州这种富裕州的肥胖率始终要低于全美平均水平。

这背后的原因,就离不开美国的 SNAP,SNAP 也被称为免费食品券,属于一项专为低收入和无收入的美国人提供食物补贴的援助计划。

SNAP 的前身在上个世纪就有了,最早的时候,是由政府制作类似粮票的食品劵,分为橙色和蓝色两种,前者可用于零售食品的兑换,后者可用与兑换农业部定义的有限种类的蔬菜和水果。获得形式是,公民每购买一美元的橙色券,就送五十美分的蓝色券。

“大萧条”后,政府为了增加易腐烂物品的消费,以及为加工食品的生产商和分销商创造经济收益,食品劵可兑换的食品种类也随之改变。

一直到近年,实体券逐渐被淘汰后,各州直接按月把补贴打到符合条件的公民的福利借记卡里,但使用时仍需去到特定的超市,购买补贴认可的食物。

长久以来,SNAP 补贴的出发点从来就不在于健康,它是在依靠高利润加工品促经济的同时刚好又让穷人有饭吃。

2021 年,美国共有 4200 万人属于 SNAP 参与者,统计显示:

“40% 的成年参与者有肥胖问题,而在相同收入水平的非参与者中,这一比例为 32%”。

过半的 SNAP 补贴被用于购买含糖饮料、预制食品、罐头、零食、糖果等非健康型食物。只有 23.9% 被用于购买水果、蔬菜、谷物、坚果、豆类等健康型食物。

近年来 SNAP 引发大量质疑和批评后,美国政府开始逐步调整补贴的范围和力度,但是落到现实中,食物选择仍是个经济学问题,美国作家、营养师 Tracie McMillan 就曾发文写道,

“试问以同样的价格,低收入者在一大袋饼干和一小磅西蓝花之间,难道会选择西蓝花吗?”

更重要的是,对于已经有肥胖问题的人来说,想要健康地减重,除了“管住嘴”,更应该“迈开腿”。

3

“对代步车依赖的增加以及从体力工作转向更多办公桌前的工作,是肥胖症的另一个诱因。研究人员发现,虽然今天的美国人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也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但他们久坐不动的时间也确实更多了。”

《柳叶刀》上一篇题为“谁在肥胖战争中买单”的文章中曾写道。

对我国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国民整体的活动量更是锐减,相关报告显示,

“从 1980 年到 2019 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居住比例从 19.4% 猛增至 60.6%,伴随着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以及小城市人口迁入大城市,重塑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模式,高消耗的农作劳动逐渐被加工制造以及服务业的低强度活动所取代,体力活动明显减少。”

而当职场坐班人士的工时也不断被拉长后,会产生的一个连锁反应就是:疯狂汲取热量以保证工作劲头,但是饮食也不再规律,运动量更少,紧接着如精神科专家们所说的,人越焦虑就越刺激皮质醇分泌,让身体释放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酸到血液中,最终导致俗话说的“压力肥”。

在世界上最“瘦”的国家——日本,即使高碳水和职场压力同时存在,全国总肥胖患病率仍稳在了 4%。

专家认为,这与日本养车的成本较高,且境内地势不平整,国民外出时多采用步行或单车的形式就有一定的关系,无形中增加了国民的运动量。

与此同时,虽然日本传统饮食甚至会在一餐中同时食用面条、米饭和饺子,但是除此之外,日本人的餐桌以蔬菜、鱼和豆制品为主,少食用动物脂肪、肉类和奶制,且日本人的饮食中发酵食品含量较高,比如外国人很少能接受的纳豆,就是日本人从小吃到大的食物,而发酵食品也让日本人拥有了更多的肠道细菌来帮助处理食物。另外,不论是家常便饭还是餐厅堂食,日本餐的份量都明显偏小。

早在 2008 年,日本还立法强制地方政府和企业定期为年龄 40-74 岁人士量度腰围,男性的腰围不得超过 85 厘米,女性不得超过 90 厘米,无法达标的机构就会被罚款。

为了改善国民肥胖问题,近年来多个“先胖起来”的发达国家也都纷纷出台了特色政策。

美国除了从 SNAP 下手外, 研究人员也开始尝试在含糖饮料上使用“安全警告:饮用加糖饮料会导致肥胖、糖尿病和蛀牙”类警告标签与卡路里标签。

而英国从 2018 年开始征收“糖税”,生产高糖饮料的商家必须缴纳额外的税额,每 100 毫升含 5 克糖以上的饮料都须缴税,一罐可口可乐的成本大概提高 11%。并且从 2022 年 4 月起,英国将禁止超市对高脂肪、高盐食品和含糖饮料推出“买一送一”活动,并逐步限制此类商品的任何促销活动。

丹麦也有类似的纳税政策,只要消费者购买的食品中饱和脂肪含量超过 2.3% ,就须缴纳一定额度的“脂肪税”。另外,丹麦对碳酸饮料、含有反式脂肪的食品,以及糖果都要征收特别附加税。

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了防止顾客因缺乏健康食物知识而导致的冲动购买,所有加工食品的包装上都印有健康星级评定系统,即计算产品中糖、脂肪和盐等关键成分的含量后,用红黄绿三色标签或星星标签,简单直接地展示产品的健康程度。

另外,也有一些国家以奖励制鼓励国民减肥,比如迪拜的“减肥送黄金活动”,一个月内减掉 2 公斤可获得 2 克黄金,之后每减掉 1 公斤就送 1 克黄金。;加拿大的“儿童健身退税”政策,父母帮助子女减肥,即可享受每年申报个人所得税直降 500 加元的奖励。

对于我国来说,除了保证青少年的体育课时,以及成年人的合法工时外,同时要注意的是社会大环境对男性肥胖的纵容。

与发达国家正相反,我国经济地位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男性,肥胖率反而越高,而我国国民肥胖报告中唯一的“健康趋势”——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肥胖率越低,可以说与社会时常围绕女性所引发的身材焦虑有一定的关系。

其实号召瘦身无关身材焦虑,是肥胖与二百多种疾病都相关,甚至对生育都有影响,近年来世界多国各出奇招,就是因为一胖真的毁所有。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