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变化都始于80年代初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城镇青年就业问题……
【本文来自《若让50-60年代出生的人重新选,他们是愿意做农民还是国企工人,为什么?》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其实,一切变化都始于80年代初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城镇青年就业问题。。
70年代和80年代,即使给城镇青年群体享有进入体制内就业的优先权,也远远解决不了当时的就业压力,改革开放的最初压力就是来自城镇青年就业压力。
78年,上山下乡的知青开始闹,强烈要求返城,于是知青返城。城镇待业青年几千万,怎么弄?
77年恢复了高考,但只有极少数幸运儿考上大学了,另外还有一小部分,由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招工、顶替、招干,解决就业,人浮于事,几个人干一个人的活也得接受,不然咋办。其实,在50年代和60年代,进入体制的青年大部分还来自农村,但到了70年代末,在城镇青年就业压力下,体制内就业问题不得不开始内卷。
剩下的城镇待业年青人怎么办?这可以说是当时最大的政治。那时的城镇里面,没事干的男青年,天天在街上瞎晃悠,打架斗殴,偷鸡摸狗,耍流氓的事很多。不过这种还属于社会治安上的动荡,但它随时都有可能转变为政治性质的动荡。这导致了80年,83年的两次严打。
其实,农村同样有大量青年也很难,人口翻了翻,田地并没有翻翻,关键是种地赚不到钱。
1979年邓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开始允许搞私有工商业,最初叫个体户,这样搞会导致贫富分化,但为了解决城镇就业压力,又不可能再搞上山下乡,没办法,只能接受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猜他老人家那时想像的贫富差距,恐怕到不了如今这种程度。
79年,全国批准开业的个体户有10多万。一开始不允许雇工,到81年,允许个体户带几个徒弟或帮工,到81年底,全国个体工商业从业者有100多万。个体工商业的经营范围受严格限制,不允许和计划经济的企业争夺原材料和市场,后来就渐渐地放的越来越宽,包括允许雇佣若干个工人,也就是允许你剥削一点剩余价值了。于是民营资本开始生长。
81年,在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上是这样说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就是要采取唯物辩证的、实证主义的指导思想,彻底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摆脱理论教条的束缚 ,重点是不承认有固定模式,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形式,这是后来一切改革的最重要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