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保卫战是不是抗战转折点?——三驳《石牌伟纪|意义犹胜“钢锯岭”!》

(接上回)

《石牌伟纪》一文中说到:“石牌保卫战是中国抗战的重大军事转折点,被西方军事家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比在国内抗战史上的地位高得多。自此以后,日军转入战略防守,中国军队转入攻势,直到两年后日本投降。”

500

我不知作者与传播者在意淫这样的段子时是怎样的一个状态,估计达到高潮了。

这是一个严重的谬说,当然这一说法最早并不起自《石牌伟纪》。

我们就先来说一说石牌保卫战是怎么回事。

石牌地处战时陪都重庆的东大门,战略位置敏感。日军向该要塞发展进攻时,国府误以为日军是要攻略重庆,因而调集重兵,势在必守。然而日军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呢?当时这是个谜,国军没能准确预判,现在当然早已不是秘密。原来,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日军急需在中国掠夺更多的战略资源,运送更多的兵员与军需品参加太平洋作战,但作为当时重要运输工具的中国内河航运的船舶却越来越少,而且宜昌到岳阳段长江水道在中国军队手里控制着,行不通,日军在攻占宜昌后掠夺的大量船舶无法使用,而若将这些船舶派上用场,他必须得打通长江航路,就为这个,他发动了“江南歼灭战”,中国则称作鄂西会战。

1943年4月,日军第11军制订了作战计划,其主要内容:

“1.作战目的

“加强扬子江运输能力,使宜昌附近的船舶在下游通航,同时歼灭由洞庭湖至宜昌对岸的扬子江右岸地区敌野战军。

“2.方针

“作战区域大致分三部分,各区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消灭各该区之敌。

“在此期间,使在宜昌的船舶向汉口通航。

“3.使用兵力(略)”

看到没有,他的目的根本就不是进攻重庆,而是第一,打通宜昌到岳阳航路;第二,打击消耗我沿岸野战军。

为隐蔽战役企图,日本鬼子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石牌——曹家畈——木桥溪——资丘一线发动了猛烈的攻势,造足了欲突破要塞直捣重庆的架式。这一招果然奏效,国府真的以为日军是奔着重庆来的,遂将其主力大部集中于石牌一线,以应对日军的进攻,石牌保卫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战斗自5月26日起,至31日止。这几天的战况十分激烈,守军第139、第67、第5、第18师阻击得十分英勇,牺牲特别惨重。然而也就是在国府上下全部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石牌一线的当儿,27~28日,日军在宜昌掠夺到的50余艘16000多吨的船舶被开走,经过沙市、监利驶到了武汉。在石牌战斗的烟幕掩护下,悄不蔫叽地,鬼子打这一仗的最大企图实现了。

经差不多一个月的会战,其结果,日军第一个目的完全达成,不仅将其掠夺的船只全部驶到了武汉,宜昌下游的水路从此亦可以畅通无阻;第二个目的基本达成,参战的国军第六战区有生力量遭到沉重打击,损失惨重,元气大伤。整个会战的过程都是按照鬼子预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目的一经达成,即主动撤出战斗,始终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因而可以认为是基本上实现了战役企图。

对于第六战区来说,这次鄂西会战,和以往任何一次会战一样,牺牲特别惨重,而斩获甚微,是得不偿失的。只不过由于会战后期,日军达成了控制水道和运走船舶的作战目的后,于31日主动撤退,国军在发现敌人撤退后发起追击作战,最后以日军退回原防结束了会战,这就给人造成敌军欲突破石牌要塞而不得,无功败退,而国军则不仅守住了要塞,而且反守为攻并乘胜穷追的错觉,国府上下很好地利用了这一错觉,将其称作“鄂西大捷”,并对外宣称歼敌5万余众。

虽然日军实现了战役企图,但如果真的是损失了五万有生力量,对国军而言那当然也是很了不起的战绩了。可惜!不是。

鄂西战后,负责外交的宋子文在美国给蒋介石的电报中说道:

“稍具常识之人,必觉我方如仅获如此少数战利品,敌人决无五万余人之死伤。以各国战事常例判断,敌方死伤不能超过五千人。无怪美军部及史梯威不信鄂西战事之激烈,更不信敌人此次有胁迫陪都之企图,而证明文以前向军部及各人所述鄂西战况,为不实不尽。窃查我方军事宣传之幼稚,已非一日,往往以儿戏视之。且其报告损害政府之威信甚于敌人之宣传,其效用等于第五纵队参加工作。”

早在当年,包括国舅爷在内的国府有识之士就把这个神话给拆穿了,台湾八十年代重写的战史也予以否定了,不管是石牌保卫战,还是整个鄂西会战,都不曾有过什么大捷。美国等西方干爹也压根就不相信卾西有过什么大捷。

那一直到今天仍然在自媒体热传的石牌乃东方斯大林格勒是不是那么回事呢?

也不是,丁丁点点都不是。石牌保卫战的战果、意义跟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没有可比性。

这里有必要量化比对一下,看看斯大林格勒战役与石牌保卫战有怎样的不同:

从作战时间跨度上对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自1942年6月28日始至1943年2月2日止,历时七个多月(有一种说法是199天),而石牌保卫战自1943年5月28日始至6月1日止,历时仅6天。

从参战兵力上对比,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参战兵力最多时超过110万人,火炮15501门、坦克1463辆、飞机1115架。德军总兵力最多时达101万人,火炮10290门,坦克675辆,飞机1216架。石牌保卫战仅仅是鄂西会战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整个的鄂西会战,包括安乡、南县地区战斗,包括枝江、公安地区战斗,包括清江、石牌地区战斗,还包括追击阶段战斗,双方先后投入的全部兵力加起来,归了包堆也只有24万余人。至于重装备,如坦克装甲车辆、火炮、飞机等,就更无法与苏德双方相比。

从战果上对比,斯大林格勒之战以苏军伤亡112万的代价,歼灭轴心国军队150万(德方说84万),保卢斯集团被全歼。而包括石牌战斗在内的整个鄂西会战,国军以伤亡49115人和被俘4729人的代价,只歼敌3500余人,俘敌88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官方统计数字),不曾成建制歼敌一个大队。

一场战役或战斗,时间长短、规模大小也许并不意味其所产生的意义的大小,有时一个小的事件或一场规模有限的战斗,也足以产生极其伟大的意义,但石牌保卫战是不是呢?

抱歉!仍然不是。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后,对于轴心国而言,是损失了在东线战场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失败。对苏联而言,则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从此一路反攻,最终取得攻克柏林的伟大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一点恰如其分,当之无愧。

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是德军追着苏军打,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是苏军追着德军打,可鄂西会战之前与之后,有什么变化吗?在这之前的历次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豫南会战、晋南会战等,都是日军追着国军的屁股打,在这之后的会战,常德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等,又有哪一次不是日军追着国军的屁股打呢?直到抗战结束前几个月的湘西会战,仍然还是日军追着国军的屁股发展进攻。说什么“自此以后,日军转入战略防守,中国军队转入攻势”,说着不害臊吗?还说什么石牌保卫战“被西方军事家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我又要问了,哪一个西方军事家说的?出处何在?

出于鼓舞士气振作民心的需要,也出于争取美援的需要,战争状态下夸大战果本无可厚非。但需搞清楚的是,战时这种夸大战绩的做法即便是允许的,也只能从宣传的角度去考量,而不能作为治史的依据来使用。

网上如此多人将石牌保卫战类比斯大林格勒战役,并说成是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是由于一系列有意无意的误读造成的。这误读,追根溯源,源于后人对石牌保卫战期间蒋介石所做指示的曲解。

据指挥这次鄂西会战的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回忆录记载,石牌保卫战期间,“战区接奉委员长电话指示:石牌要塞需独立固守十天,希望成为我国之斯大林格勒,如无命令撤退,即实行连坐法。”

时任军政部长的何应钦在回忆录中也曾说到:“我最高统帅并手令江防守备部队诸将领,明示石牌要塞乃我国之史大林格勒,为聚灭倭寇之唯一良机。”

蒋委员长历来有在战时给前线将领下手谕或打电报的习惯。鄂西会战发生时的1943年5月,正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不久,其在全世界、尤其在同盟国之间正被大肆宣传热炒,老蒋借此热炒之胜利消息来鞭策前线将士,严令死守石牌,十分的正常。

但有一点请注意,不论是中枢的蒋介石还是鄂西前线的众将士,将石牌喻作斯大林格勒都是在战前,都只是希望——注意:是希望——希望国军能像苏军死守斯大林格勒那样严防死守石牌要塞,而并没有谁在战后将石牌的战果与意义类比斯大林格勒,更没有谁说过石牌保卫战的胜利是抗战的转折点。

不仅当年战斗进行中没有这个说法,就是战后,不论大陆还是台湾,多少年来也一直不存在转折点这个说法。只是到了前些年,网络论坛活跃起来,各种自媒体活跃起来,早已被拆穿的当年出于宣传需要而夸大了的战绩又被当成信史捡拾起来,各种臆造的东西如狗尿苔般接二连三地冒出来,石牌大捷和抗战转折点的说法才被炮制出笼。后来,又经过一些无良大V用小说家的笔法添枝加叶,这一谬说遂越传越神,传得跟真的似的。

附参考资料:

1.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

2.陈诚:《陈诚私人回忆资料(1935-1944)》

3.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

4.宋子文:《宋子文驻美时期电报选 1940-1943》

5.《昭和十七、八(1942.1943)年的中国派遣军》(日方资料)

6.《抗日战史》(台史政编译局1988年版)

7.《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郭汝瑰、黄玉章主编)

8.张泉:《抗战时期鄂西战地采访散记》

9.方天:《石牌会战的前后》

10.邱行湘:《石牌要塞保卫战》

11.赵秀昆:《抗战期间武汉失守后的十八军》

12.杨凡《我在吴奇伟身边工作的回忆》

较真辩对,打假正讹,欢迎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牛戈文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