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宫斗唱凉凉,百度躺赢拍巴掌。李彦宏:早说了,我会赢。呸……

源 / 顶级程序员   文 / 江户川雨

一首凉凉

2018年12月11日,在国会听证会上,谷歌 CEO 皮查伊(Pichai)被问到推出中国版搜索引擎“Dragonfly”项目时,沉吟片刻表示:

有这个计划,但现在不做了。

500

12 月 18 日消息,据外媒报道,受制于内外压力的 Google 已经决定关闭一个在中国的数据分析系统,而该系统是 Dragonfly(蜻蜓)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 Google 中国定制版搜索引擎还没热,就已凉了!

500

关于谷歌回归中国大陆的幻梦,终究被一首《凉凉》惊醒。

一只蜻蜓

从2011年,退出中国市场开始,谷歌就从未想过要放弃中国这块巨大而肥沃的土壤。

今年年初,有消息称谷歌意欲回归。一时间引得国人翘首以盼。

就连人民日报也发推进行过表态。“欢迎谷歌返回中国大陆,但必须遵守当地法律。所有在中国的外国互联网公司都应该尊重中国的互联网管理。”

500

而谷歌为了了解久违的中国用户,启动一个名为“蜻蜓”的项目。

2018年8月,谷歌首次公布“蜻蜓计划”(Dragonfly)。

该项目旨在收集用户的搜索关键词及其他搜索数据。不过谷歌内部的隐私部门对该项目毫不知情。

500

从本质上来看,如今 Google 倘若想要真正的进入中国市场,一是要遵守法律法规,二就是要本地化,或许才能在一家独大的中国搜索引擎市场分得一杯羹。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谷歌选择通过265.com这个渠道来收集中国用户的行为习惯。

265.com是一个导航网站。据国外媒体说,它是“中国最常用的首页”。2007年的时候,为了了解中国网民的习惯,谷歌从蔡文胜手中,花费2000万美元(约1.4亿人民币)买下了g.cn和265.com。

500

265.com也有个搜索框,不过背后连接的是百度。输入关键词点击搜索,就会跳转到百度搜索结果页面。

不过,Google在这中间加了一个小步骤:把用户搜索的关键词记下来。

当用户在搜索内容时,Google
能够在百度之前存储这些信息,并通过相应的返回内容了解国内环境下对哪些网站、话题与词汇进行了怎样的限制。除此之外,Dragonfly
项目的工程师还会使用一种名为“BeaconTower”的工具来检查 Google 搜索结果中的任何网站是否会被国内的防火墙屏蔽。 

简而言之,Google 的工程师使用 265.com 来帮助开发用于审查搜索引擎的黑名单。通过这样的市场调查,Google积累了规模不小的数据集,来了解中国用户在搜什么。

与此同时,一位在 Dragonfly 工作的工程师还表示,已获得了访问与 265.com 相关联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或 API 所需的密钥,并使用它来从站点获取搜索数据。

宫斗:金钱与自由

在一部标准的宫斗剧中,既有一心只想争名夺利的“现实主义”大女主,也有幻想着圣上能独宠其一人的“理想主义”白月光。

500

在谷歌内部,Dragonfly已经形成了一道深深的意识形态鸿沟:一面是那些自认为符合谷歌创始价值观、倡导互联网自由开放的人;另一面则是一些认为公司应该优先考虑业务增长和新市场扩展的人。

现实VS理想!金钱VS自由!

两房的斗争在谷歌内部暗流涌动。

500

据The Intercept描述,并非Google的所有部门都参与了新的审查搜索引擎项目,近90000名员工中只有数百人知道这一计划。而一个至关重要的部门——Google隐私团队,被排除在“蜻蜓计划”之外。

在谷歌,正常的公司内部协议下,想要分析用户的搜索查询,有着严苛的约束,应当交由隐私团队成员审查,他们的职责是保护用户权利。但显然,“蜻蜓计划”没有走流程。

据谷歌的一名消息人士称,隐私团队是在媒体曝光“蜻蜓计划”后才知晓的。

当隐私团队发现真相时,与搜索项目团队之间几乎没有和解的余地了。

他们“炸了”。据The Intercept描述:隐私团队的成员直接 diss 负责管理蜻蜓的高管。

经过一系列讨论后,参与蜻蜓计划的谷歌工程师被告知,他们不再被允许继续使用 265.com 的数据。这对蜻蜓计划产生了严重影响。

宫斗的结果:自由胜了。金钱黄了。蜻蜓折翼了。

500

最近几周,此前参与蜻蜓计划的团队都已完全离开蜻蜓了,他们的注意力从中国转移到与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中东和巴西有关的项目上。

上周,Google CEO Pichai参加国会听证会,“蜻蜓计划”是一个重点被问到的话题,他对此则含糊其辞:“我们目前没有计划在该国推出搜索引擎。”

他们对隐私谨慎小心

今年12月10日,谷歌宣布将在2019年4月关闭其社交网络Google+的消费者版本,原因是Google+在11月的软件更新期间引入了漏洞,这使得5250万个谷歌用户的信息面临泄露风险。

这是谷歌两个月以来第二次承认用户信息大规模泄露,此前的10月,谷歌表示Google+从2015年开始一直存在一个软件漏洞,导致最多50万名用户的数据可能暴露给了外部开发者,而且谷歌一度尝试掩盖这一问题。但最终他们还是选择承认。

500

在 Google 账号中,专门有一个“隐私权”的选项。在这里,Google 关于隐私权有一个综述,它会告诉你,你的隐私数据被拿去做了些什么,如果你觉得这个综述太笼统了,可以点虚线查看详情,比如具体会搜集什么信息、具体通过什么技术手段搜集。

它还会告知你,你的隐私数据是否会被共享给其他公司或组织,以何种原因何种方式被共享,并且告知分享敏感信息的时候会征求你的同意。

如果你不喜欢它收集你隐私数据的话,它会给你提供一个开关,由你自己决定是否开启,就算关闭了也依然可以正常使用服务。你甚至可以选择性删除一些你不想被记录的信息。

即便Google要给你展示广告,它依然给了你选择,看什么样的广告,不看什么样的广告。

繁琐吗?有点。有必要吗?有!因为,在国外,一个人的隐私权是一项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

500

年初,Facebook为了自己泄露的5000万用户数据事件被搞得焦头烂额。

但是,Facebook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积极道歉,迅速在英国《观察家报》、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报纸上登整版广告,就公司的“背信”行为对民众发表歉意。

“我们有责任保护你们的信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配得到(你们的信任)。”

500

这则道歉信,是以扎克伯格本人的口吻和落款发布出来的,而不是Facebook公关部或者法务部。很多网友表示,这体现了扎克伯格和Facebook人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我们对隐私别无选择

1、如果你不输入手机号,就用不了;

2、输入手机号则表示同意注册协议;

3、注册协议说明输入手机号则表示公司可以推送各种广告;

4、从本公司泄漏出去的一切信息都不是本公司的有意行为。个别员工的行为本公司不予负责;

5、本公司有权收录本公司有技术实力收录的一切信息。如果你反对,你可以选择不用。

……

国内很多软件的“隐私条款”里基本上都有以上几条。表面上看,似乎给了你选择,但是,这种选择权却加剧了用户和企业之间的不对等。

500

不过,在这些条款面前,大多数国人选择了忽略。

是我们不在乎我们的隐私吗?

不是!是我们没得选择啊!

看上去国人似乎对隐私泄露无所谓,但这很大程度上是隐私已经“被开放”、人为信息刀俎,我为数据鱼肉的现实塑造的。

在互联网巨头精心布局下,用户的同意权经不起考验。

中国用户往往能够用一点小甜头就获取其个人数据,比如许多一分钱团购又不发货,最后你花了一分钱,他们还获得你的地址和电话,有的人在占小便宜的诱惑面前,基本不在乎自己的隐私问题。更不用提朋友圈内层出不穷的“小测试”,背后无一不是搜集数据在作祟。

所以,李彦宏在今年年初的2018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中国人对隐私问题更加开放,或者说没有那么敏感,如果要用隐私来交换便捷性或者效率的话,很多情况下中国用户是愿意这么做的。

500

真的是我们愿意吗?

还是说我们根本就没有知情权?!

流氓会武术,躺赢的百度

“我是魏则西的父亲魏海全,则西今天早上八点十七分去世,我和他妈妈谢谢广大知友对则西的关爱,希望大家关爱生命,热爱生活。”

2016年4月12日,在知乎帖“魏则西怎么样了?”下面,一位父亲写下这样一句话,描述了自己年仅22岁儿子的离开。

死者魏则西出生于1994年,201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进校后排名在班级前15% 。

500

而就是这位前途看起来一片光明的青春少年,在2014年被查出得了滑膜肉瘤。

这是一种恶性软组织肿瘤,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且生存率极低。

在经过一系列痛苦的治疗后,全家人突然通过百度搜索和央视得知“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

魏则西父母先行前往考察,并被该医院李姓医生告知可治疗!于是魏则西开始了在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先后4次的治疗。

从2015年9月份开始,魏则西在父母的带领下先后从陕西咸阳4次前往北京治疗。这四次治疗花去了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二十多万元的巨资,几乎将这个家庭榨干殆尽。

但这一切依然没有带来丝毫转机。

2016年4月12日上午8时17分,魏则西在咸阳的家中去世,年仅22岁。

500

2016年2月26日魏则西在知乎发表了一则题为“你认为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的回答。

500

在回答中,魏则西写下“当时想着,百度,三甲医院,中央台,斯坦福的技术,这些应该没有问题了吧。”

可偏偏就是这些看起来“没有问题”的,才最终导致了这条年轻鲜活的生命夏然而止。

500

在今年年初的2018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李彦宏说:“只要我们认为利用这些信息可以让用户受益,并且用户同意我们使用他们的信息,那我们就会用。这就是我们衡量是否使用用户数据的标准。”

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这些数据似乎显得过于失真。

还记得他的描述吗:“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

中国的用户何曾不在意自己的隐私?

即使国内用户的习惯,恰如李彦宏所讲,为效率可以放弃隐私,但那并非他们“愿意”,而是“不得不”。

500

如今,算法与大数据正以水银泻地一般进入各领域,无论算法推荐新闻、大数据消费,还是基于大数据的公共治理,大数据无处不在,但随之而来的也有隐私问题。

算法推荐让新闻无比精准,也将个人阅读习惯完全记在账上;电商平台上稍作浏览,同类商品立马展现在其他网页,用户毫无隐私可言……

随着各色电信诈骗曝光,网站撞库风险加剧,用户对于自己的隐私难道就没有一点清醒的认识?

但我们能靠自己捂住自己的隐私吗?

一个垄断平台应该比谁都清楚,当“互联网+”重新界定生活方式,在各色长长的协议上,用户除了按下“同意”,其实别无选择。

年初,当谷歌宣布自己重回中国大陆时,李彦宏曾经在朋友圈高调宣布:

“我们要再赢一次!”

500

因为他可能早就明白: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

果然,这一次,百度真的要拍巴掌庆贺了:你看,我早就说过我要再赢一次的吧!

500

-END-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