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抗美援朝电影多体现“恋苦”,但也有走胜利路线的老电影
【本文来自《像霍去病这样的传奇将领,非要刻画他被敌军包围,然后才机智突围,我就很反感》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替电影工作者说句话。即使是改革开放前的国营电影厂制度下拍摄的抗美援朝主旋律电影,中心思想也是两条线,其一是歌颂革命英雄主义,其二是表现敌我物质力量的悬殊,也就是上文所说的“恋苦”。
比如典型的作品,英雄儿女和上甘岭。王成牺牲自己向我开炮和上甘岭坑道内传苹果,都是最经典的桥段,完全体现这两条主线。这两条线逻辑上是相辅相成的,物质条件艰苦反衬了英雄主义的伟大。
对于电影的观众而言,其教育意义就是学习英雄的精神的同时,深刻了解到物质落后的沉重与痛感,从而奋起建设祖国,那时候还叫四个现代化。
这样的精神逻辑,几十年来一直贯穿下来,既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病呻吟,完全是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精神塑造与精神追求完全吻合的。
其实老电影里,也有走胜利主义路线的,就是强调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把物质条件落后和艰苦稀释化,比如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渡江侦察记等等,只不过这些风格的电影大多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题材的,抗美援朝的偏少。因为抗美援朝打的是真艰苦。
印象里,奇袭这部片子氛围相对轻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