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京剧、写书法搞不成中国的文化输出,反而是中国文化输出的死路!

利用京剧、书法、孔孟老庄、传统节日等去搞文化输出注定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真正的文化输出应当是使我们的文化成为别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把我们的文化固化成别人识别我们的脸谱。

高雅、艰深的文化再有底蕴,走不出去、孤芳自赏有什么用?从文化输出的意义上来说,毫无作用!

再说了,咱们自己又有几个人“赏”这些所谓的“芳”?这些东西放到国外只会徒增外国人对我们的刻板印象,不过是是他们眼中的“异类”文化,并不会被他们真正地认同和接受。

今天的中国人穿西装,会觉得浑身不自在、会担心被别人另眼相看吗?我想不会吧!因为穿西装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理所当然的生活方式了,上至领导人、下至小职员谁不穿西装?西装这种文化输出才叫厉害呢,让你根本发觉不了这是文化输出!

你能让外国人随口哼出京剧唱段、张嘴子曰诗云、挥毫就是一幅书法作品、按时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我就算你文化输出厉害,你办得到吗?别说外国人了,咱们中国人能做到的又有几个?

举例说吧——中国的“冥币”为什么能走出去?因为这可以成为外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谁都会怀念故去的先人而希望以这种方式与先人“沟通”。只有“冥币”先走出国门,外国人才会来了解中国的祭祀文化、才会来了解中国的孝文化!这才是成功的文化输出!

相反,戏曲登上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京剧唱到了联合国又怎样呢?影响到了几个外国人呢?那些戏曲故事和它背后蕴含的道理又有几个外国人知晓呢?这就是失败的文化输出!

可惜的是,我们还流连在这条——依靠符号、标签去塑造、加深刻板印象的——失败的文化输出道路上。

我认为,像古代中原政权同化周边民族政权那样的活动,才能被称为合格的“文化输出”,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就是这种文化输出的重要成果,即中国文化在他们那里不是识别中国人的工具而是真正地成为了他们民族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如此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而不会感到排斥,说明西方对我们的文化输出是成功的。西方人正在让他们的文化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就像过去朝鲜自称为“小中华”一样,世界各地都在被西方塑造成为“小西方”。

文化输出要走群众路线,要吸引外国的年青人。海外版抖音算是一个不错的文化输出的案例,但也值得讨论——因为它到底算是中国的文化产品使外国人适应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呢?还是抖音面向全世界塑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呢?如果是前者,那倒是可以算作文化输出,如果是后者,那就跟中国的文化输出扯不上关系了。

总而言之,以生活方式为载体的文化输出远比以文化符号、文化标签、文化元素为载体的文化输出要更有效。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