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十那么成功因为它是第三个馒头,而歼七歼八系列都是第二个馒头

【本文来自《谈谈对歼8II的看法以及其他》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5552440142091
  • 事实胜于雄辩。歼12是超音速吧,歼12的气动外形是与歼6歼7都不一样吧。

    既然你如此言辞凿凿,那么就是歼9的研制团队在装模作样糊弄人,歼12的研制参数肯定是造假。

    按你的说法79年就已经建成部分风洞,为啥歼8II的设计就不能用?况且并非一定要通过风洞才能探索新的气动,很多就是通过真机直接进行,比如:验证机。此外我记得关于歼8的”真机风洞“还当做美誉呢。

歼9做出什么东西了?连个全尺寸的模型都做不出来,为什么?因为双2.5的要求当时的中国没有一家研究所能做到。

歼12是什么玩意?速度超过马赫数2了?不还是机头进气吗?你不想想既然南昌已经搞出两侧进气的强五,为什么不继续在两侧进气上搞歼12?我告诉你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中国不知道两倍音速两侧进气的飞机进气道怎么设计!601所在1965年还要研究海南岛击落的美军F4B残骸才知道这种进气道的大概,但进气道与发动机的配合一直就是难题,而且是非常需要大型亚跨超风洞配合的。但是中国一直就没这条件。而且美式进气道的设计路数和制造工艺超越了中国的水平太多。一直到70年代末从埃及搞到了米格23才有了比较切实可行的仿制对象。中国的仿制又不是在师父的指导下进行,一切都是反设计,需要时间。

1979年风洞只是部分建成,你以为那就可以给歼八II吹风了?那么大的风洞中国以前从来没干过,美国苏联也不会帮中国,只能摸索着调试,流场特性不符合要求还要改,但这种大风洞的流场特性应该是什么指标也没人人知道,美国苏联都不会告诉你因为这才是真正的秘密,一切都要摸索,摸索就需要时间。况且风洞还有天平还有测压设备都是难题。实际上是一边建一边修改设计。

而且中国的风洞研究长期得不到重视,风洞所有技改都需要钱,但是没钱给风洞,因为风洞花钱还看不到直接收益,当时中国没有一个成功型号的气动外形是从头到尾由自己的风洞吹出来的。领导层一直就没这个信心,当然就不会给风洞投资大干快上。歼十算是第一个,但前面的路都是歼八、歼九、歼十二这些半吊子给趟雷趟出来的。

所以,歼十那么成功因为它是第三个馒头,而歼七歼八系列都是第二个馒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