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为什么打不过蒙牛伊利?
在2003年光明选择低温奶战略的时候,光明就注定竞争不过蒙牛和伊利了。
牛奶是传统快消品,在快消品这个市场上,从来是只有第一第二吃肉,行业小玩家汤都喝不上。比如啤酒,经过了一轮一轮的收购兼并,国内只剩下百威、华润和青岛,大部分被兼并的中小玩家连牌子都没剩下。
常温奶
虽然大家都知道,高温杀菌的利乐奶难喝、保久乳(台湾叫法的利乐)不香不鲜,光明的“纸房子”好喝。
但常温奶无敌的优势就是皮实又便宜。
6个月的保质期4个月以上的货架期,不会有多少报废。常温运输保存,不需要冷链车成本低售价低,每盒只要2块钱。这些特性非常适合我国当前粗糙的供应链,全国绝大部分渠道商管理水平之低,根本容不下保质期7-21天的低温奶。
就是这些特性让常温奶顺利的走进三四城市和五六线城镇,甚至大部分村庄的零售货架上也有伊利蒙牛的产品,适渠道者生存而已。
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广告,蒙牛伊利投得起全国性的广告。最近五年的电视节目,一大半都是蒙牛伊利冠名的,两家公司堪称广告王。
酸酸乳、金典、特仑苏、纯甄、安慕希、谷粒多、舒化奶,哪个没有冠名过?还会投更大规模的奥运会和世界杯广告。
因为蒙牛伊利的市场大,他们把钱砸贴片广告还收得回来。这种全国乃至全球规模的广告,光明很难投的。
“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这种广告语只有蒙牛/伊利/新希望可以说,光明的低温奶只能在华东喝喝。
把所有的渠道铺满,再大手笔的投广告,就是快消公司的常规玩法。这种投放,不科学不精准也不分众,但十分有效。广告打的出去,利润收得回来。
包括光明自己破局的爆款产品,也是一支常温产品——“莫斯利安”。
2012年光明推出莫斯利安向全国铺货,这是国内首款常温酸奶,非常受欢迎,也是当年的超级爆款。次年光明财报就反映出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大幅增长。
莫斯利安一个单品年销售额突破10亿,三年后,2015年莫斯利安销售超过50亿。当时一直有说法莫斯利安要做成一支百亿单品。
但是蒙牛伊利来了,带着同样的常温酸奶纯甄和安慕希来了。
后面的故事就很简单了,蒙牛和伊利在他们最擅长的战场击败了光明。常温酸奶里面的百亿单品是安慕希,莫斯里安变成了行业第三。
之前光明财报不好看,大家纷纷都说要救救光明,很大原因也是因为莫斯利安这款产品的衰退。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