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解决气候问题,靠的不是一个柴静

不管什么人,都会不同程度地陷入所谓的“思维定势”。

比如当印度在中印边境线制造摩擦时,我们总会觉得印度人不是牛尿喝多了就是恒河圣水太上头了,不然怎么也想不出到底是谁给他们的勇气。

但其实只要冷静一想,对于周边国家来说,阿三,也是妥妥的“天朝上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尼泊尔、孟加拉国,这对于印度来说,都是“后院”。

上个月,中国和不丹签署了《关于加快中不边界谈判“三步走”路线图的谅解备忘录》,双方一致同意加快边界的谈判。要知道,不丹是唯一一个没和中国建交的邻国。

所谓的纷争从哪儿来?2017年,印度单方面宣称不丹向其“求助”,出兵中国和不丹接壤的洞朗地区。究其根源,是1949年印度和不丹签过一个《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这东西规定,不丹的所有外交事务,都要接受印度的“指导”

500

看印度是这样,看美国,也是这样。

中美关系看多了,总会有一种美国政客是帮“二傻子”的感觉——香港、台湾、人权,就这三个议题,来来回回地抛出去,时不时地要来制造点话题,显示自己的存在感

现在,支持的废青老实了,新疆棉花也没黑成,台湾也不敢真越界,美国一副黔驴技穷的样子,说好的围堵中国,结果中国没怎么着,美国快分成几瓣了。真就应了那句话,美国总统,栓条狗都能当——这也是公知嘴里,美国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但问题是,真的是这样吗?

别管这三个议题管不管用,现实是每当美国抛出这三个议题,总有狗跳出来叼这三个飞盘。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枪战每一天的美利坚,就是能恬不知耻地称自己是“灯塔”,还要领着一帮国家来指责中国的“人权问题”。

这不光是脸皮问题,更是设置议题能力的问题

这项技能,不是说中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就能学得会的——蹭着EDG的热点来一句,这不是被动技能。这玩意,得学。

最近,美国又掏出了一项议题:气候问题。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现在正在英国的格拉斯哥举行。要知道,过去几年在这个问题上最大的新闻,就是美国退出《巴黎协定》。

500

在气候问题上,美国欠了一屁股债。但美国在会上,说的是什么呢:

指责中国不履行责任;指责中国减排目标雄心不够;指责中国烧煤太多。

再加上各种NGO的中国人消费了太多肉蛋奶、水产,气候问题“罪魁祸首”的屎盆子,就扣到了中国头上。

就在昨天,中美达成《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这是近期以来,中美双方就气候问题取得的最有力的成果。合作,自然是好事。

无论美国在气候问题上如何表态,气候危机,不该成为美国设置给中国的议题。

只有保持这样的前提,中美才能在气候问题上进行合作。

同样,我们也要从美国之前的操作中总结出经验,看清美国的套路,毕竟,防人之心不可无

01

早在1824年,法国人傅里叶就观察到了温室效应。但在此后大约一个半世纪中,这个问题只被看做一个纯科学问题,讨论它的科学家都很少,毕竟,对于气候问题来说,古气候,可能更具有参考意义。

转折点出现在1979年。当时,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了一份“气候变化评估科学报告”,这份报告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二氧化碳浓度和气候变化有直接关系,如果二氧化碳的浓度翻倍,那大气温度最高会上升4.5℃。

这份报告引发了轩然大波。当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就在瑞士召开,气候问题,也第一次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议题,而被人们广泛讨论。

1988年,多伦多气候大会召开。大会声称,全球气候变化是由于人类不断扩大能源消费等活动造成的,解决问题,需要各国通过政治行动来制定行动计划。

所以,气候问题,是个政治问题。谈判的主体,也只能是主权国家。对于气候问题,大家都很积极,毕竟,这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于公于私,都要参加。

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有超过85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2015年的巴黎气候大会,更是有129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参会,阵容空前。另一个数字,也可以体现气候问题的关注度——1992年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有197个缔约方,这种规模,甚至超过了有193个成员国的联合国。

500

都愿意谈当然是好,但这也意味着,在气候问题上有197张嘴,也就可能有197种声音。这种矛盾,在1991年的第一次谈判中,就显现了出来。

其实,争论的问题很简单——谁来减排?发达国家看着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看向发达国家,大眼瞪小眼。

第一轮谈判中,欧盟的建议比较粗暴,征收能源税,但英法不同意。法国建议按人均GDP划分标准,然后制定减排目标,但瑞典和奥地利不同意。英国主张不使用太多政府干预的手段,但那些排放较少的国家不同意。

这些小岛国主张所有国家应该马上行动,否则自己就要被淹了,但印度、巴西不同意。他们同意减排,但这是个长期的命题,需要技术支持以及钱。沙特表示钱我有,但减少化石燃料的比例我不同意。

而美国,啥都不同意——美国拒绝任何有约束力的限制性措施。

第一次谈判,就这么夭折了。后来几次谈判,反反复复也都是这些问题。最后,还是德国站了出来,在欧洲内部形成了个统一意见,不要求把发展中国家的承诺列入谈判的议程。毕竟,发展阶段不同,还是要尊重下客观现实。

欧盟同意,发展中国家同意,美国也只能勉强同意,而沙特阿拉伯等产油国,也背不起破坏人类家园的锅,带着这样的共识,1997年,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京都召开。

500

这一次,大家是准备实打实谈成些东西的。《南方周末》当时的报道中写着,美国派出了史上最庞大的代表团,其中包括40多名参议员,他们每人手中一个计算器,在涉及减排数字等问题上,他们算起来毫不含糊。

这届大会上美国提的所有要求都被通过,其中这么一条,允许从其他国家购买减排指标。减排,是义务,一种可以用钱解决的义务。

对《京都议定书》,各方都比较满意。发展中国家也比较满意,毕竟,他们避免了承担新的义务。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坑早已挖好

《京都议定书》签了没多久,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就退出了。缺少美国这一世界第一大国,协定也推进不到哪里去,等到美国再次愿意谈了,已经是十年后的事情了。

2007年12月,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10年过去,气候问题变得越来越紧迫,总体来说,共识也在逐步形成。这次会上,也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要求,要求发展中国家在得到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的支持下,采取适当的减排行动,支持和行动,都必须是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

500

这个方案是印度代表提的,言下之意就是看人下菜,发达国家有诚意,那发展中国家也有诚意。但这个方案遭到了美国的拒绝。争吵一直在持续,这也让大会被迫延期一天。

最后时刻的中场休息环节,美国代表突然同意签署,各国代表又急匆匆赶回会场。但这时,印度代表发现,决议草案有一个轻微的变动,“支持和行动”这句话中,“支持”这个词不见了,整句话变成了“行动都必须是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

也就是说,只监督发展中国家,而不监督发达国家。印度代表当即找到主办方沟通,但在交涉过程中,大会的议程还在继续。这时,印度代表找到了中国代表,双方共同举牌质问,为什么中印代表都未到场,大会仍在继续,并且,决议的内容为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又经过一番闭门会议,这句话才重新被改了过来,至此,气候谈判变成了“双轨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了各自的义务。

从这一阶段来看,美国对于气候问题并没有特别上心,只是出于“美国第一”的心态,不愿接受制约,同时也想给其他国家添堵。

500

但很快,气候问题对于美国的价值就显现了出来。

02

2009年,第15次缔约方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这一次回到了欧洲的主场,欧洲人也想体现自己在气候问题上的领导力,大会开始前,他们就提出了自己的目标:

要求2020年前,全球实现碳达峰。

这一目标根本就不切合实际,目标提出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提交新的协议文本,要求哥本哈根会议形成新的协议。与此同时,印度、巴西、南非和中国这四个主要发展中国家也形成了“基础四国”的机制,希望能在大会上发出发展中国家的声音。

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大会的结局也只能是失败。按理说,气候问题的失败并不少见,但那一年全球刚刚陷入经济危机的泥潭,加上环保主义的兴起,对于哥本哈根大会的批评声音格外的多,有人甚至用“多边主义的灾难”来形容这场大会。

谁要来承担骂名,美国想的是中国——2年前,中国刚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加上中国还拉着印度等国“搞小圈子”,“罪魁祸首”,非中国莫属。

在以美媒为首的西方媒体的报道中,奥巴马是为挽救协议而全力奔走的英雄,而中国,成了那个一而再再而三破坏协定的国家。

这些报道都有鼻子有眼,声称因为中国,默克尔愤怒地说“为什么我们连提出自己的目标都不行?”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摔了麦克风,巴西代表指责中国立场混乱,前后不一。

500

总之就一句话,如果没有中国,哥本哈根大会会取得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的。但这些报道,大都漏洞百出。《卫报》当时出了一篇报道,为了指责中国而疯狂吹捧奥巴马,但实际上出席那场会议的人是希拉里。

但不管怎么说,在媒体和一些NGO的宣传下,中国成了环保主义者眼中的“气候破坏者”,最大的黑锅,甩给了中国。

在这种大背景下,才出现了那个“名场面”。2010年,央视记者柴静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在柴静反复想要把破坏哥本哈根大会的帽子扣在中国头上时,忍无可忍的丁院士问到:

中国人是不是人?

尽管现在大多数人都知道柴静是个什么东西了,但在当年,和柴静持有一样观点的人并不在少数。当时,北京奥运会刚过去不久,经济危机之下,中国又成了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当时的中国,刚刚以一种全新的面貌面对世界,希望得到世界的尊重与认可。

500

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因为自己的“一己私欲”,给全人类带来了灾难,这是自强、自省的中国人所无法接受的。

但实际上,中国拒绝,只因为那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太过操蛋。

早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前,就有一份最终的协议范本流出,英国《卫报》还特别高调地展示了这份文件。文件里,发达国家给自己定的目标是2050年前,“应当”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80%。

至于到2020年的中期目标也有提,但具体数字是“X”——不是准备讨价还价,就是准备坐地起价。

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义务,文件的表述是“必须”承担。活脱脱地来给发展中国家下任务来了。

这个文件中还有一条,将气候问题的监管和执行的权力,交给世界银行,而不是联合国大会。世界银行的前五大股东,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一水的发达国家,其中美国股份最多,占到了将近五分之一的投票权。

这份协议,也正是出自美国、英国以及东道主丹麦之手。

美国的意图很明显,要拿到气候问题的定义权与决定权。应对气候问题的行动够不够,美国说了算。

在企图暴露后,发达国家又拿出了另一套方案,也就是丁仲礼院士提到的那一套。将未来全球碳排放总额限制在8000亿吨以内。其中,27个发达国家的11亿人口,拿走这8000亿吨中的44%。

500

而剩下包括中国在内的55亿人,分剩下的56%。

这么算下来,本来就比发展中国家少排很多的发达国家,在未来的人均碳排量还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

如果觉得不够,没关系,可以买。还记得美国什么时候提的“允许购买减排指标”吗——12年前的京都大会上

同志们,什么叫做世界第一大国的手段,什么叫做西方国家设置议题的能力。一个随手挖的坑,等到12年后才抓猎物。

但美国似乎忘了,中国,不是猎物,这个道理,1950年10月25日,中国已经教过你了。

03

实力上,美国不敢轻举妄度,道义上,美国同样站不住脚。

即便在会议还未召开、丑闻已经传出的情况下,中国还是做出了诸多承诺: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消费能源比重达到15%左右,等等等等。

美国心里明白,利用气候问题攻击中国的机会,还要再等。在这样的背景下,解决气候问题的机会,来到了巴黎。

500

巴黎气候大会的磋商,都是闭门举行的,这也意味着,各个国家确实在谈一些实质性的东西。这样的前提,来自于中美在巴黎协定前签署的《中美气候联合声明》。

世界上两个最重要的大国打了样,其他国家也明白,到了真正要解决问题的时刻了

为了避免其他国家多想,大会还在几乎每次闭门讨论之后,召开记者招待会,频繁通报最新进展。

据当时参与谈判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回忆,他们每天都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其他的时间,都在谈判。

谈判,谈判,谈判,终于,在延期一天的情况下,巴黎气候大会成功达成协议。第二年的4月,《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不少参与谈判的人都泪洒现场,对于这个全人类面临的危机,各国终于决定统一行动了。

然后,川宝登场。刚刚生效不久的协议,差点成了一张废纸。这个时候,又是中国站出来表示,会继续落实《巴黎协定》,稳住了局面

500

美国虽然退了群,但针对中国的动作,却一直没停。于是,一些“中国人吃肉蛋奶导致亚马逊雨林被毁”“中国人吃海鲜导致地球被毁”的各种奇葩言论,层出不穷。

毕竟,美国已经不在台前,也只能使一些上不得台面的手段。相关的东西已经有很多人挖了,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回过头再看,这些言论,其实是和美国设置的碳排放额度是一样的,究极灵魂问题还是那一个:

中国人是不是人?

很明显,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是不算的。2010年,在接受澳大利亚媒体《澳大利亚人》的专访时,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明确表示,如果中国人和澳大利亚人、美国人这样生活,那是这个星球所无法承受的。

大清都亡了多少年了,还有人在做着帝国主义的美梦

尽管事情已经过去多年,但每当我看到气候问题时,总会重新观看一次丁仲礼院士全方位碾压柴静的视频。那个时候的中国,是大国,但也没有多少话语权。

500

就是这些人,在谈判现场,面对西方国家居高临下地指责,在据理力争。同时,回到国内,当时的中国还在“唯GDP论”,他们又要顶着发展的压力,迎着别人的白眼,制定中国的减排计划。

中国人常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这些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出力的人,就是在朝着这个方向而不懈努力。

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是近些年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

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中国,是在人均GDP刚过3000美元,1.5亿人还处在贫困线下时,就将减排作为自己的义务的国家。

500

面对不公,中国从未抱怨,反而,一直在做。

尾声

中美问题谈多了,总有人会问,中国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强国吗?

坦白讲,我不知道。

这个问题,西方国家也在思考。从他们的表现来看,他们觉得会。同时,他们也很怕,怕成为第一大强国的中国,前来复仇。

这种偏见,一直都在。因为他们从来不愿看中国做了什么,更不愿听中国说了什么。

1956年,毛主席讲到,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

同年,周总理在会见外宾时也提到,作为六亿人口的国家,我们对世界的贡献还很小。比起我们的祖先来,我们做得还很差。

这种“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一直藏在中国人的心中。

你问我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一大强国吗?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的是,中国的强大对于世界而言,是好事

参考资料来源:

朱松丽、高翔,《从哥本哈根到巴黎:国际气候哈制度的变迁和发展》;

中国能源报社国际部,《哥本哈根一路走来》;

《面对面》:《丁仲礼:什么是公平的减排方案》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