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你的封建制我不懂
电影《沙丘》在中国的评价好坏参半。原因之一是许多国人觉得奇怪,一万年以后的高科技社会,怎么搞的是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那一套?
我对小说和电影都谈不上有多喜欢,但《沙丘》的这种世界观设定,并不说是一个败笔。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识之士大多对资本主义的前景极度悲观,他们相信人类是有可能倒退回野蛮时代的。像福山那样认定资本主义是“历史的终结”,这是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东欧事变之后的事了。
在上世纪的《沙丘》的设想中,人类科技的发展并不比《三体》中的设想逊色多少。人类早早殖民了宇宙中的各个星系。但要完成星际航行就必须依靠人工智能精密而巨量的计算能力。时间一长,人工智能就反客为主,反而奴役了全人类,人类进入了由人工智能统治的时代。在有预知能力的姐妹会的领导下,人类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巴特勒圣战”,最终推翻了人工智能的统治。“巴特勒圣战”之后,由于禁止了人工智能,人类无法再廉价而顺畅的在宇宙中自由航行、沟通,星际航行变得特别漫长、危险而又昂贵。这造就了《沙丘》中那个类中世纪的世界。当人类活动的地域由单一的地球扩展到宇宙星云,无尽的黑暗真空将再度成为难以逾越的沟通障碍。低效的资料流通使自产自销的小范围自然经济复苏,而这种经济现状依托的就是原始的封建体制,那些公国和王国就在各个殖民地上成立了,并自然而然地忘记了曾经民主自由的历史。西方人对此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在古罗马帝国末——基础设施崩溃,西方世界各地进入彼此难以连通困境中的“封建时代”。在《沙丘》中,封建制这个“中世纪”的方法,也被重新应用技术水平急速倒退的时代。在结束摧毁智能机器的圣战之后,功勋最为卓著的科瑞诺家族直接登基称帝。而几个立功的大家族则被分封到宇宙中各地,各管一摊。
《沙丘》与其说是一本科幻小说,不如说是披着科幻外衣的中世纪骑士小说。就连神乎其神的“美琅脂”对应的也是真实历史上大航海时代曾经让欧洲人为之疯狂的香料。小说中的香料其实是沙虫这种巨型生物拉出来的粪便。而在现实中,确实有一种原产自东方的香料名叫龙涎香,它是鲸鱼这种巨型生物的粪便,人类却视之为比黄金更贵的宝物。《沙丘》中充满了中世纪欧洲的那种王权与算计。比如在电影版《沙丘》的开头,导演特地突出了一个细节。科瑞诺家族的皇帝因为忌惮主角厄崔迪家族功高震主,派三个宫廷使者、不远万里,耗费数百亿帝国资金,跑封地上去宣旨,要他们家徙封。当那位使在威风凛凛的宣完旨以后。其实还色厉内荏的问了公爵一句:请问你接不接受诏书?中国人会觉得奇怪:皇上宣读个圣旨,怎么还问臣下接不接?可是欧洲中世纪的封臣们就敢,因为他们知道交通不便,地广人稀,国王兴师动众的去镇压个叛乱太得不偿失了。所以只能凡事只能跟封臣们商量着来,且必须允许封臣们相对独立势力的存在。当年我上世界史课程时,老师跟我们讲过西方封建社会“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这就是封建制的西方与中国的不同。
所谓“封建”就是封而建之。在中国,周朝所建立的封建制度早就被秦始皇废除了。中国商周时代是真正意义上的封建时代,即封土建国的国土分封制度。其法权形式,是血缘为纽带的贵族政治,以天子为共主、族长,天子依照血缘亲疏将大大小小的城邑封赐给诸亲属或姻亲和功臣。城邑周围称作四野,即耕地和牧场,劳动者称为野人。即奴隶。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废封建、置郡县”,在欧洲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即封而建之的贵族政治。欧洲却又没有小农,只有农奴。农奴是没有土地的。所以真正读过欧洲历史,就会知道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对于中国是很羡慕的。因为这种你耕田来我织布,夫妻双双把家回的生活,是欧洲人无法想象的。正如欧洲贵族夺取初夜权,对中国人不可思议那样。
秦始皇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郡县制即是由中央政权挑选和任命地方官吏,并定期予以考核、升降或更换的制度。这样,郡县制就意味着在两个方面与封建制相对立∶第一是打破分裂割据而实现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第二是打破权力、财富、名位的世袭制而建立一种人员流动的官僚体制。从此以后,地主就是地主,官员就是官员,不是给你一块封地,同时又是封地上的行政首长了。封建制度与中央集权单纯从辞义看就是对立的,这是明摆的事情。既然秦废除分封制,设置郡县,建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那就不是“封建”的了。 因此,有些教科书一直把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叫做“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