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化有冲突吗?

严格来讲是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当然我们了解它的冲突要在根源上区分。进行纵横向对比,才能找到冲突的根源。

  500先来谈一谈儒家:

  我们很多人其实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有一些偏差。在我国的春秋时期百家思想里面,他们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结束它们面对的大混乱。《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如果谈到东方文明,把其他思想剥离。那么就无法全面的去认识东方文明。

  儒家思想的成型是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问题,春秋无义战人伦道德尽失,可以去看一看《周国列传》。所以这种思想是很务实的思想,我们其实从儒字就可以看出一二来,人之所需,即为儒。

  500儒家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我们可以看一下史记的开篇对百家的评论,其中对于儒家是这样说:“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叙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主要贡献是建立了规矩,设立了一套思想体系和道德标准。儒家的博而寡要体现在,他对人自身的要求很高。从学习上来讲:个人要学“礼、乐、射、御、书、数”就是要一个人懂礼节、知乐理、会骑射技术、能驾驭马车、会书法、懂算术。那简直就是一个全方面的人才,而一个人是有欲望的,这些都会了。基本上达到了灭人欲的境界了。

  对于博而寡要,用古人的话来讲就是:“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精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理。”

  儒家思想成型于春秋时期,改革发展时期应该是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的。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开始融合了百家的学说。可以说我们现在很多人说的儒家其实属于“变异体”。但是儒家主题思想还在,基本都是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转动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百家的终极目标都是“无为而治”,什么是无为而治,不是说没有什么作为,而是通过一个人的影响力,让身边的人们自觉的做好自己,大家都能做到克己复礼的境界。进而达到世界大同。

  儒家很入世,解决的都是自己面对的问题。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一种早熟的思想,包容性很大!

  而西方的思想是怎样的?

  西方是建立于神话体系之上,靠的是宗教文化来支撑《圣经》就是它们的代表。这就造成他们需要找寻对立面,找到需要攻击的“敌人”。这样才能继续维持这个体系的发展。这样的文化体系造成他们对未来充满遐想,总是对未知的很感兴趣。

  西方文化在这种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如果把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进行对比西方文明算是一个新生儿,在文艺复兴(14-16世纪)开始孕育。慢慢的开始长大。对私欲极为推崇!

  500

  所以我们发现西方文明,对创新和未知的东西很感兴趣。当然也跟他们没什么历史底蕴有很大的关系。都是才几百年的历史,有一部分研究一下,其他人只能喝西北风了。

  哪像我国,几千年下来主体基本没什么变化。还有详细的文字记载。我们记载历史的初衷,是为了警醒后人或者给后人提供参考的资料。所以以前出事了第一件事情基本是找历史文献,看里面是否有解决方法,没有找类似的。类似的找不到就自己摸索。然后记载下来,供后人作参考。还产生了一些其他边际文化。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才。

  所以我们这么多年下来特别注重过去的资料整理,对未来未知的探求人才就没有那么多了。主要是过去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未知的东西也太多了占用了一大部分聪明的脑瓜子。而西方文明由于历史没啥好专研,这样精力就旺盛了,所以就想活动活动筋骨,展示出来的就是侵略其他文明。所以它们的有殖民的历史污点。而在和平时期要想保持发展就必须制造敌人,来维持这个文明体系的运转。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美国动不动就搞什么制裁,搞假想敌。这是文化原因,制造矛盾才能有方向感。没有矛盾它们就会失去方向。

  500

  而我们的儒家思想,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百姓饱受了五百多年的战争摧残。我们在战争中流泪,对战争是恨之入骨,儒家是想尽办法消灭战争。竭尽所能把战争在萌芽时期就抹杀了。而西方通过找到敌人,消灭敌人掠夺财富通过殖民他国获得财富得到急速发展,它们在战争中收获满满。所以在骨子里,他们是很期望战争的。而宗教思想为他们的原罪做了解释,没有罪恶感。反而在心里上感觉自己是在解救对方于水深火热当中。反而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

  一个发展靠和平,一个发展靠掠夺。这种矛盾在根子上就已经建立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