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寿命普遍延长每个人最佳职业年龄也还是只有短短二三十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凋敝,疾病肆虐,生产力极其落后,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从当年的35岁,到1957年人均预期寿命迅速提高到了57岁。

再到实行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达到了68岁,体现了我国国民生活状况的极大改善或进步。

500

500

500

500

从统计数据看,也只有到了2003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例也才下降到了一半以下。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全国城乡至少仍有超过一多半的劳动人口在从事着相当繁重、机械而简单的体力劳动。在我的记忆中,在2000年之前主要由于经济条件、医疗卫生等条件不具备,在距离县城较远的的乡下农村老人能活到70岁以上就算是高寿了,城市居民要好些。

长期繁重的体力劳动对人生理健康影响非常大,人也就衰老得早。在之前农村,若从16岁左右干农活开始算起,在身体体质还说得过去的前提下能坚持干到56岁以上就已经很不错了 —— 此时儿女后辈也已长大成人,如果没能考上大学或者招了工,也就接班修地球,年长者尽管还不能完全脱离下地劳作,只要子女孝顺也可以退居生产“二线”了。

在城市或早年的乡镇企业,从事做工的年龄要稍晚一些。不少工厂的机械化或电气化并不高,大量主要依靠手工操作的工种还是比较累人的。1980-1990年代的农民工就更不用说了,干的基本还都属于非农业的体力活,此时对于很多人55岁到69岁左右仍是一个坎,年龄再大些真实吃不消。尽管脑袋或许比之前是年轻了不少,身体体力、人的精力也还是不足了。

500

500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产业不断升级,到了2000年以后“第二代农民工”走向市场,这部分劳动者已经较普遍地接受了初中以上学校教育,相当一部分具备了高中学历。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1.4岁。乡村仍明显低于城市,男性总体则低于女性。

再到2008年之后,东部地区大专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口已经不稀罕。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快速上升,尤其是第二产业电气化、自动化化程度持续有所提高,第三产业服务业繁荣大大降低了体力劳动的频度和强度。2011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总数也终于超过了乡村人口。

500

与此同时,工业制造业就业占比在2012年前后达到峰值后也已经开始了持续下降,以数字经济称谓的知识经济等新兴产业成为财富创造主阵地,市场竞争加剧,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拥有大学学历也就成为了就业、就职敲门砖。尽管体力劳动强度再一次普遍降低,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社会创新的客观要求越来越高,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精神或社会压力日渐提高。

亚健康成为一、二线城市工薪一族新常态。经济社会转型,工作方式变化,家庭思想观念改变,一些领域恶性竞争等因素造成各种心理以及精神疾病发病的比例持续上升,包括在农村。

500

2019年8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与此同时一方面不少城市明显走向少子化、老龄化;另一方面,就业结构性矛盾带来诸多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50岁以上第一代农民工正大量退出劳动力市场;年轻人接受学校教育年限普遍延长,就业年龄普遍推迟;大批1980年代的新市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不足等原因,一时无法满足服务业转型升级新工作要求……不少高中、大专毕业的年轻人宁愿送外卖、做房中介……再也不愿进工厂。

500

现在,民营经济(包括个体经济)占城镇总就业的比例已经占到了八成以上。如果从22岁左右算起,当下一个人最佳的就业年龄能有20年的好机会,也就是抢在45岁之前能大干一场就已经相当不错了。45岁之后若还能保持斗志不松懈,属难得。

但是,无论如何你要认识到,就像如今的每一个企业一样,你很可能也需要十分清醒地、认认真真地准备一下是不是需要转型了。大概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得太快、各种各样各个领域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有关系,很多人仍难以理解接受这一点。

500

500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