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舞九天:聊一聊解放战争中兵力统计的事

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中,东北我军人数众多,实力强大,东北国军虽然精锐但是人数太少。华东我军则人数不多,实力弱小,承受着国军的重点进攻。

当然,数据这个事,主要看统计的方式。比如对于东北我军,一般统计的是总兵力(关内的军区+野战军之和),关内部队则往往只统计野战军,甚至有时只统计参战的野战军,更极端还有只统计最初参战的野战军的,所以在不同的统计方式之下,很容易造就不同的印象。

比如华东和东北两大战区,我们一般知道的华东我军13万(其实是野战军),比起东北我军30来万(其实是总兵力),单看数字似乎少了很多。

但是如果华东我军也按照东北我军的统计方式,即统计总兵力的方式,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印象。

据《全国解放战争史》记载,我华东解放区在1946年7月拥有57万正规军,150万民兵。

500500

还有一战动员近百万民工支援的强大能力,比如取得辉煌胜利的孟良崮战役,华东解放区就动员了92万民工支援。而没有打好的南、临战役,更是动员了94万民工支援。

500

而进攻华东解放区的国军人数,按照《全国解放战争史》的记载,则是46万人。

500

在国军的进攻下,华东我军约半年时间丢失了2000万人口的华中解放区,约半年几乎耗干了近3000万人口的山东解放区。

正如粟裕将军在48年的报告指出,“解放区经过一年作战,虽取得很大胜利,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特别是人力、物力的消耗很大(沂蒙山区汽车抵不上大车,大车抵不上小车,经常保持五十万民夫保障我们四十万军队的供给)。沂蒙山区敌我双方武装一百万以上,民夫一百三十万,摆在纵横一百里的地区内,人力、物力的消耗空前巨大,山东的水都几乎要喝干。华中、中原地区被敌侵占,只保持游击战争,资财丧失,不能供应我们部队。而敌人原控制的地区有三万万一千万人口,新侵占的地区有四五千万人口,可以抓丁征粮,还有美帝援助”。

如果采用不同的计算标准下,国军其实也可以打造出一个以46万对57万,以少胜多,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几乎摧毁了我华东解放区的“战神”来:)

500

而我们印象中的东北战场,精锐的东北国军虽然全部美械装备,战力强悍,但是人数太少。东北我军则在苏联、朝鲜的支持下,大肆扩充兵力,使得我军人数远远超过国军。

但是如果东北国军和东北共军执行同样的计算标准,我们会惊讶的发现,精锐的东北国军人数其实是超过东北共军的。

46年5月,东北共军合计32万余人。但是因为从关内派去争夺东北的共军一共只有11万,所以有超过20万人其实是在东北收编、扩充来的。

500

46年5月,按照共军在收编扩充的人数也算实力的话,东北国军则有近40万人。

500

双方的总兵力对比是32万对40万,与印象相反的是,相比东北共军人数更多的错误印象,精锐的美械东北国军的人数更多。

然后关内开启了全面战争,但是东北却保持了平静,双方都在修生养息。

东北共军用林彪代替了书记处候补书记、政治局委员、原来的东北局书记彭真同志,成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兼政委。林彪花了大力气整顿了东北共军,成果如下

500

当然,同期的国军名将杜聿明将军也没闲着,也在继续收编部队,成果如下

500

虽然实战中,53军直到夏季攻势才增援到东北,但是杜聿明将军的人数优势依然还是非常明显的。

国军著名的悍将,作为有幸逃出东北的国军52军,军长刘玉章将军在其多年后的回忆是如此描述东北国共力量对比的

500

好了,数据贴完了,看完数据之后,大家是不是觉得很有趣?

不同的统计方式,居然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印象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