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志愿军为何而战”的问题上,陈凯歌、徐克、林超贤都存在一个问题:小器

【本文由“你带我飞我带你赢”推荐,来自《电影《长津湖》预售票房已突破一亿元》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其实什么三三制、服道化并非最重要,重要的问题在于:战争是宏大的,志愿军为什么而战。

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陈凯歌、抑或是徐克林超贤,都存在一个问题:小器。

是小器,不是小气。香港导演很难拍出宏大的叙事,因为他生长的环境就是那样,他们更擅长的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比如一条小商品街,人家给你拍个庙街十二少,不知道的还以为多大的地盘。以小人物的经历,去叙述大事件的过程,他们干这个事是可以的。

这其实就是唯心式的个人主义,大事件的存在,是因为“我”的参与。运用到宏大事件上,就显得非常狭隘了—— 大家都是小人物,凭啥用你的经历呢?

对照一下中国大陆电影版《大决战》,差距更明显:宏大的战争叙事,有双方最高层的运筹帷幄、有前方大将的决战千里、有秘密战线的情报工作、有支前运动、有后方经济和政治建设、有基层指战员的英勇战斗....... 每一个群体,都是这宏大事件的一部分,都起到了各自的作用。同时很注意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比如《淮海战役》中的蒋军通讯兵丁小二(当然历史原型有点悲剧,被蒋军活埋了),他的经历虽然一笔带过,却涉及到抓壮丁、土改等问题 —— 我比较欣赏徐克林超贤的导演水平,但他们能否涉及到这个层面,非常值得怀疑。

战争是一种组织性的对抗,个人只是这种组织的一部分,仅仅靠“我参与”是很难体现出战争全貌的,说白了就是用个人主义的思想,去演绎集体主义的团队,用英雄史观,去阐述人民史观,当然就无法描述解放军“为什么而战”。香港导演拍战争片很容易搞成大型黑帮火并,战友情变成了兄弟情,就是这个道理。你搞不懂这些东西,拍出来就不是那个味道,甚至给你走上“反战”的调子上去。

至于馒头陈我都懒得说他,人家香港导演从小生活在那种环境下,思想有局限可以理解,可你馒头陈,那可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部获奖电影就吃老本到现在.......

所以最大的可能,它会变成一部打斗华丽精彩,并充满了浓浓“兄弟情”味道的电影,然后在一些电影以外的因素下,获得一定票房加成。

我很喜欢吴京这些演员,但战狼不是战争,战狼是可以用个人英雄主义手法的,这没有问题。可一旦涉及宏大叙事,突出的个人主义反而坏事 —— 《流浪地球》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而《金刚川》就没有把握好。

这都啥年代了,还玩英雄史观?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