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亚历史最黑暗的3年零8个月,日军为何专挑马来亚华人下手?
作者 史叨叨
1941年12月8日凌晨,马来亚海岸响起激烈的枪炮声,大批日军在黑夜中准备登陆北部吉兰丹州哥达巴鲁,驻守海岸防备的英军不堪一击,狼狈而逃,马来亚抗日战役就此拉开序幕。
从1941年12月8日到1945年8月15日,这3年零8个月的日占马来亚时期,被老一辈马来西亚人称为“马来亚最为黑暗的岁月”,也是很多马来西亚华人永远无法忘记的一段悲痛历史。
当时,马来亚是英国的殖民地,在这里还有英军远东司令部和东方舰队,由14万英军组成,号称“英国远东最强海军基地”,负责控制英国在远东所有殖民地。
日军从12月8日午夜登陆哥达巴鲁开始到占领马来亚,一共仅经过55天。笔者带大家回顾一下这个被丘吉尔称为英国史上最大的灾难,马来亚战役。
马来战役
1941年12月4日,日军第一批登陆部队从中国三亚出发,按预定计划先沿印度东海岸向南航行,6日突然转向西北,伪装成商船驶向曼谷,驻马来亚英军尽管在富国岛附近发现日军船队,但因接到国内命令不准挑起事端,只好坐视不管。
12月8日,日军2.6万人在泰国宋卡、马来亚哥达巴鲁登陆,迅速占领三个机场和克拉地峡,英军损失飞机50多架。
两天后,英国远东舰队威尔士亲王号和却敌号由于缺乏空中掩护,在关南以东海域被日军飞机炸沉,自此日军全面取得海空控制权,唯一要解决的就是帕西瓦尔在岸上的地面部队。
威尔士亲王号和却敌号
12月12日,日军越过克拉地峡攻破英军基托拉防线,从而使英军“斗牛士计划”成为空谈。
19日,日军占领维多利亚空军基地,切断了英国空军从印度、缅甸、马来亚空中航线,自此,马来亚英军已成孤军作战。
日军采用了轻装猛进、近战夜战、穿插迂回、海上逐段蛙跃等多种作战形式,连续击破英军防御。
1942年1月初,日军夺取了斯林河大桥,切断了第11印度师退路,该师不战而乱,日军跟在印度师后趁势猛攻吉隆坡,1月11日吉隆坡失守,英军看到守马来亚已无望,于1月31日炸断新加坡和马来亚之间的长堤,退守新加坡。
1942年2月8日,日军分两路渡过柔佛海峡于新加坡登陆。当时的新加坡大约还剩11万英军,没有在北面构建任何防御工事,让日军长驱直入,于14日占领水库,切断英军水源,此时的日军由于连续作战疲惫不堪,弹药粮食极度缺乏,战斗力大大下降。
登上新加坡的日军指挥官山下奉文(右)和他的部下
让人没想到的是,一天后的2月15日,10万英军在帕西瓦尔将军的带领下全部投降,马来亚战役就此结束。
此战日军死伤7657人,英军死伤107500人,其余人全部被俘,英军创下有史以来最耻辱战绩,被丘吉尔称为英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灾难,14万英军被打得几乎毫无还手之力,被日军轻易击溃,英军之所以输得这么惨,也不是没有原因。
马来亚半岛位于太平洋防线战略要点,物产丰富,日军如果想要继续在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维持战斗力,必须拿下马来亚。
对于英军来说,防守马来亚并非是重中之重,毕竟英国本土正在遭到德国狂轰滥炸,日军进攻马来亚的时机挑的实在是好,当时欧洲战场焦灼,美国还没有正式参战,再加上驻守马来亚的英军人数虽多,大部分是印度和马来亚当地士兵,这样的军队没法和久经战场的日军相比,英军缴械投降,拍拍屁股走人,最惨的就是当地大量的马来亚华人。
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士兵
在日军占领马来亚的3年零8个月期间,日军对马来人、印度人、华人采用分而治之政策,这种战略的后果不仅加深了当地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之间的敌意,也让华人沦为赶尽杀绝的对象,日军为什么要对华人下手?
首先,日军对华人敌视态度,再加上马来人歧视,让华人处于险境。当时日军在中国战场遭到中国军队顽强抵抗,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目标早就成为泡影,更让日本军国主义者恼火的是罗斯福和丘吉尔要求日军撤出中国,日本军国主义把这种愤怒都转移到太平洋战场。极端的日本军官认为,英美对中国的同情迫使日本对英美开战,应该在太平洋战场上将华人赶尽杀绝。
日本占领马来亚后,并没有兑现让马来亚自治的承诺,而是保留殖民政府,让原来政府中的马来官员继续运作政府。在日军的保护下,一些马来人加深了对华人的歧视,至于当地印度人,日军承诺帮他们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并希望他们合作,一起对付英国人。马来人,印度人受到的待遇有所改善。日军的仇视,马来人的歧视都加深了马来亚华人的悲剧。
一群日军军官正在讨论如何针对马来亚华人,丑恶的嘴脸显露无疑
其次,中国抗战爆发后,南洋华人华侨对中国军队经济物质援助和人力援助极大地促进中华民族抗战。当时很多东南亚华人,尤其是居住在马来亚华人,仍然和祖国保持秘密联系,例如陈嘉庚家族于1937年倡导和组建了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大会,先后领导和发动30多万华人华侨,直接或间接参加拯救祖国抗日战争。
据1944年国民党财政部公布的资料,从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至1942年,东南亚华侨捐献和家庭汇款共达法币70亿元,捐献飞机217架、汽车500辆、救护车千辆,坦克27辆、大米1万包、寒衣30万件,奎宁丸5000万粒、军需医疗器械等。
在日军看来,这些身在马来亚的华人都是他们需要清算的对象,在日军攻占马来亚战役中,日军把那些被怀疑是抗日人士的成千上万名当地华人一举屠杀殆尽,有的村镇华人不分老幼妇孺,全被斩草除根。
惨遭日军杀害的马来亚华人
战争期间的粮食短缺全部转嫁给华人承担,日军故意制造饥饿方式,对华人进行有计划灭绝。此外,日军还在新加坡和马来亚各地以暴力强迫华侨奉纳金作为占领军的开支费用。为维持统治,日军还在南洋各地推行勤劳奉仕运动,强迫华侨充当免费劳动力。
为了摆脱大屠杀和饥荒,数千名华人从富裕的沿海逃到内地丛林,并在丛林边缘依靠开垦图生存。
1942年初,在日军有计划的屠杀华人情况下,一支由华裔游击队组成的准军事化组织建立起来,这就是后来的马来亚人民抗日军,马来亚人民抗日军领导层几乎都是由华裔共产主义者担任。
在组建华人抗日武装的同时,生活在丛林边缘,随时准备逃进丛林的华人,作为抗日武装民间支持力量也秘密地运作起来,他们为从中抗日武装提供补给和情报支持,是马来亚抗日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3年,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和英国情报人员达成秘密协议,盟军将为其提供武器弹药和爆炸物。这支军队最高峰达到6000人,尽管他们对日军造成的伤亡不大,但在战后他们仍被马来亚华人奉为抗日英雄。
马来亚人民抗日军
二战结束后,盟军给予华人抗日武装最高荣誉,并且开始清算曾在英国殖民政府中供职又为日本人服务的前马来亚公务员,再次加深了马来人和华人的矛盾,也为后来的五一三排华事件埋下种子。
马来西亚和许多东亚、东南亚国家遭遇相似,二战时期沦为日本殖民地。据统计,在日军占领马来亚3年零8个月的时间里,约有10多万人惨遭杀戮,其中绝大部分是华人。
直到今天,马来西亚政府对这段历史避而不谈,因为日军主要针对的是华人,其他群族的利益损失较小,对马来人和印度人来说,只是从英国殖民地变成日本殖民地而已。
上世纪80年代,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提出向日本学习向东看政策后,马来西亚和日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马来西亚政府一直主动回避日本侵略这段历史,国内的马来文和英文主流媒体对太平洋战争也鲜有报道,更别提马来西亚华人群体被日军屠杀的这段血泪史。
总之,马来亚华人不但是二战时期太平洋战场反法西斯中坚力量,还是支持祖国抗战的重要来源,作为中国人永远都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马来亚爱国人士陈嘉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