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少女遇害:原生家庭 + 朋友圈 ≈ 一个人的命运
文:周冲,来源:周冲的影像声色
神木少女遇害了。
年仅15岁。
她是初三学生,沉默寡言,哪怕到了KTV,“我们唱歌,她写字”,但因为种种原因,她与一帮辍学、即将辍学的少年混在一起。
9月23日,她被这帮人灌了白酒,不省人事后,被脱光衣服,送到神木金鹏商务宾馆卖淫。
可因为“客人”不爽,交易未达成,他们把她带到一所房子里,扒光衣物,用皮带抽,用砖头砸,跳起来踩她的胸口,几小时后,女孩当场死亡。
但这群少年并不知情,继续施暴。打累了以后,就去另一个卧室打牌,睡觉。
次日起来一看,尸体已经凉了。5个少年在另一间卧室里,将女孩分尸,埋在神木附近的一个角落。
女孩死于9月23日。
父母30日方才报案。
11月20日,女孩尸体才被父母看到。
而直到案发,5个嫌疑少年无一人自首。
暴戾、冷漠、贫困的家庭
是孩子悲剧的深层原因
任何一桩悲剧的发生,都并非单一原因。
这起悲剧同样如此。
我们看到的,是少年杀人犯的残忍与狠毒,是犯罪的低龄化,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原生家庭的不足。
这个15岁少女,化名为刘雨,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
父亲是小货车司机,母亲是一个KTV保洁员。月收入都不高。一个月入3000-5000元,一个月收入1000多元。
贫困必然现实的受挫。
现实受挫,必然导致情绪的容易失控。
在和女儿发生矛盾时,他们也会横加指责,暴力对待。“自己在家里会挨打。”
这样的教育,亲子关系肯定好不了。
所以,女孩的母亲后来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她很内向,回来也不和我们交流。”
在学校里,“一天说不到五句话。”
直到出事,这对父母还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成长期间,到底经历了什么。
她不向父母表达,也不奢望能得到理解。
开家长会,她会向“朋友”求助,看对方能不能替父母来开会。
如果与父母发生矛盾,就会向同学、朋友求助:“我今天能不能去你们家睡?”“我能在你家留宿一晚吗?”
有一次,女孩曾对刚认的“姐姐”说:“我想自杀。”
而她一撸袖子,胳膊上是三道伤疤。
“我自己割的。”
她甚至“喝过肥皂水自杀”,这件事后来在学校被传开了。年少的孩子缺乏悲悯。所以,这事不仅没为她带来同情和关怀,反而令她成为全班同学的笑柄。
她的自杀欲从哪里来,新闻里没有告知。
但我想,一个孩子的厌世、一心求死,往往离不开家庭的因素。若家庭温暖,她不至于如此痛苦。
她变得更加孤僻。但父母一直不甚了解。
亲子之间没有互相看见,沟通就不会存在,理解也难以达成。
父母就无法成为孩子的靠山。
她会觉得孤独无比,也无助无比。
人是群居动物,当自己太过弱小,备受欺凌时,会本能地、急迫地、不顾一切地,要向外界寻求一个强大的力量体——要么是人,要么是集体,要么是某种技能,以获得保护。
而孱弱的少年最热衷于寻找的保护对象,是狠、毒、坏的社会青年。
台湾有一个纪录片,名叫《儿子儿子》,讲的也是少年之死。
少年的家庭也非常糟糕。
父亲家暴成瘾,母亲怀孕9月时,被他一脚踢中肚子,当场血崩,孩子硬生生流产。
婚后,他出轨不下10人,一而再,再而三,毫不避讳。就连妻子的闺蜜,都要染指。
而他还不准妻子离婚,一提离婚,就用尖刀相逼。
后来母亲带着小儿子,逃出家庭。
逃出去以后,被丈夫四处追杀。母亲居无定所,只有将孩子寄养在一个朋友家。
家庭的残暴、动荡与黑暗,令小儿子深感无助和孤独。
他在十几岁时,结交了一帮“朋友”。
“我没有家,没有爸爸妈妈,我只有选择兄弟。”
为了融入对方,他非常顺从。那些人让他吸毒,他就吸毒。让他砍人,他就砍人。
最终在一场斗殴中,他被乱刀砍死,头几乎被砍断,横尸街头,引起巨大轰动。
后来其母愧疚无比,苍凉无比地说:“害死我儿子的,不是凶手,是我这个不称职的母亲。”
因为一个缺乏温暖与接纳的家庭,会断了孩子的退路。
甚至,它会将孩子,一步步地推向深渊。
台湾少年的死是这样。
刘雨也是这样。
她在QQ空间里写:
“不是我没有阳光,只是我的阳光被扼杀了。
既然你们都那么讨厌我,那我就不会在(再)打扰你们了……”
刘雨后来找到的救命稻草,也是一帮“社会人”。
你的朋友圈
决定你的认知和命运
刘雨本是一个沉默的人。
不爱打扮,也不凑热闹。
但忽然有一段时间,她穿得鲜艳起来。打了耳洞,衣服也时尚,整个人像变了一个人。
而她的微信里,有了300多个好友。这些好友里,就有不少是社会青年。
她管他们叫“哥”,“姐”。
她学会了抽烟。
学会了穿低胸吊带,超短裤。
学会了化眼影和眼线。
她还学会了跟人泡吧、唱K,和小混混们打成一片。
一个人深入什么样的圈子,其实会在潜意识中,模仿这个圈子里的一切。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电梯从众效应。
当一个外来者,打开一个电梯,看见里面的人全都向左站立,他也会向左站立。
当里面所有的人,都向右站立,他也会跟从。
因为集体只欢迎同类,不欢迎异己。
为了被新集体接纳,她不得不削足适履。这个圈子里的观念、处世方式、危险,就这样会慢慢地渗透她,甚至吞噬她。
后来李X伟,也就是杀死她的嫌疑人之一,神木的小混混,开始来到她的生活里。这个一个毕业于神木职业技术学院汽修专业的人。
刘雨曾问过朋友,李X伟为人如何。
朋友告诉她:“这人不行,不要和他接触。”
然而李X伟还是和刘雨成了朋友。
李X伟在职院时,曾当过班委,收了3000班费,都拿出去花了。而他每个学期都向人借钱,借了不还。
后来他开始混社会。
据知情人士称,他和当地很多“客人”有联络,专门介绍女孩陪酒,一个200元。如果是介绍“坐台”,价钱更高。
9月初,他从职院辍学。
9月23日,他和另外四名嫌疑人一起,逼刘雨卖身。
李X伟最初接触刘雨时,是以追求的名义。他脸皮厚,死缠烂打,见了女生就追。
遇见刘雨,也开始猛追。
2018年6月,刘雨给一个朋友发QQ消息:
“姐姐,我有件事要告诉你,我跟人睡了。”
“你失处了?”
“嗯,我在酒吧喝多了,被人骗了。”
可是,法律意识淡薄、圈子混乱不堪的她,根本没有想到如何自我保护,以及维权。
她继续在其中沉沦,直至无法自拔。
在她出事前期,她走得比较近的“朋友”,不论男女,多是社会人。这些朋友所发的朋友圈图片、QQ照片里,背景也大多是酒吧、KTV和网吧。
他们追求的,是“怎么舒服怎么来”。至于明天,他们不去想,也不想去想。
曾有人问过刘雨:“你和社会上的人在一起开心吗?”
“起码自在。”
她向往他们的为所欲为。
可是,她不知道的是,为所欲为,意味着毫无底线。很可能某一天,你所向往的,会反过身来杀死你。
刘雨的哥哥曾参加过这帮人的聚会,乌烟瘴气的KTV里,一帮半大孩子撕心裂肺地吼着歌。
哥哥不喜欢。
劝说刘雨离开这个圈子,但刘雨根本不听:“不用你管!”
9月22日晚上6点,刘雨从家中离开,就再也没有回来。
她对朋友说:“我要去见个人,女生。”然后被这帮人约上,踏上不归途。
他们劝说她卖淫,把她灌醉,送往金鹏商务宾馆。
但到了那里,刘雨不想了。
这帮人一路骂骂咧咧,把她带到一栋房子里,扒光衣物,开始殴打。“都给我打,不打,这就是你的下场。”
在场5个人都参与了。
最后15岁的刘雨不幸身亡。
刘雨出事后,多名她的朋友,在微信上向刘雨母亲要钱。
“对了阿姨,你能不能借我点钱?”
“你要多少?”
“50块钱。”
还有男生发来语音:“你有现金吗?买了一辆摩托车,要点钱修一下。”
刘雨母亲说没钱。
对方答:“那阿姨你早点睡。”
这就是刘雨的朋友圈。
这样一个像泥沼一样污浊的、黑暗的圈子,就是从地狱伸出的“欢迎光临”的手。
你以为这是接纳。孰不知,这是诱使。
打好三张牌
家庭、交友和教育
作为一个同样出身于底层社会的人,我其实很理解刘雨的困境。
她其实一直在寻找一种救赎。
只是,她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找到正确而光明的路。
同时,她也没有意识到,一个人真正的救赎者,不可能是他人,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不论她是孩子,还是成人。
而救赎自己,往往要打好三张牌。
一是家庭,一是交友,一是教育。
刘雨的这三者都坍塌了。
家庭不够温暖,导致她的自我价值感低,容易向低、向下行走,对于更好的人与事,她会自觉配不上。
她会明知李X伟是个混子,是个人渣,依然和他交朋友。
这种非常态的行为背后,是她内心深深的自卑。
她觉得,李X伟病态的热情,就是爱。
而爱,是她最在乎的东西。为此,她可以飞蛾扑火,不计后果。
可惜这些朋友都不够良善。这就导致她的榜样,全是负面的。
于是她会合理化自己的“不学好”。
她会觉得,被人“睡”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反正大家都这样。
她会觉得,不上学也是正常的事情,朋友们都差不多。
于是继续与这些人往来。
最糟糕的是,学校里的同学对她一直充满排斥,充满嘲弄。
这就导致她无法再用学历、学识与智慧,来改变自己的路途。
她会彻底失去希望。
失去希望的人,会呆在、也甘于呆在人世的低谷。
最终放弃自己,一步步走向毁灭。
刘雨的悲剧当然不是孤例。
她只是一个投影。
在这个投影后,有着无数青少年的命运与挣扎。
所以在这里,我也想对所有家长说:
1 ,请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海淀法院曾抽取调查100名少年犯,考察未成年人犯罪与父母是否具有相关性。
结果大吃一惊。
调查结果显示,51%的少年犯来自单亲、继亲或婚姻动荡家庭,双亲健在的未成年犯中,父母关系较差者达2/3。
你创造的家庭氛围,直接决定孩子的性格。
倘若你不想他阴郁暴戾,请你先成为阳光乐观的人,同时爱你的伴侣,控制情绪,与家人温柔相待。
2 ,假如原生家庭糟糕,请你给予他很好的教育。
这些年我学到了一些事情,其中一条就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贫困的,就是确保孩子受教育,尤其是女孩。
这就是“女孩效应”。
即,在女孩或妇女身上投入资金,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但因为短视,穷人往往不强求孩子上更高的学府。他们觉得:顺其自然,只要勤快,到哪儿都有饭吃。
但这种观念是致命的。
因为你会毁了家庭和这个女孩逆袭的最后希望。
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慢慢地,缓缓地,一点点地,松动原生家庭带来的魔咒,恢复健全的自我,再给予他人以真正的爱。
原生家庭的烙印,不是恶性肿瘤。
充其量,只是一场漫长的炎症。
只要施救得当,就可抑制坏细胞的漫延,甚至使之逐渐减少。
最后一条,和正在成长中的人说:请选择好你的朋友圈。
一个人的观念,往往由和自己最亲近的5个人构成。
这5个人什么样,你大概也会变成什么样。
而孩子成长过程中,思维尚未形成定形,更容易被“朋友”所影响。
你与优秀的人为伍,思维、言谈与努力的方式,都会慢慢改变。你很有可能也会成为另一个能人。
你与人渣为伴,很大的概率也会成为他的同类。
投胎我们无从选择。
这是不可控的命。
但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却可以创造。
这是可控的运。
假如你此时还未成年,那么,记得好好学习,知识是你最有用的法器。
假如你已开始独立,那么,请记得:从此以后,能负责你人生的,只有你自己。
周冲,2015年离开体制,放弃公职,从事自由写作。出版《我更喜欢努力的自己》等多部畅销书。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周冲的影像声色”(zhouchong2017),这是一个文艺而理性的公众号,以文艺的笔调,以理性的思维,剖析人间事与人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