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美国花样滑冰项目华裔比例很高的这个现象?
一个多月来各大媒体在报道冬奥会的时候,涉及到花样滑冰这个项目都会强调美国的花样滑冰队的华裔比例很高。
但很少有媒体作一篇分析性的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直到上观新闻写了这么一篇,把主旨摘抄如下:
有专家分析,华裔乃至亚裔选手的先天身体条件有优势。这其中包括较小的身体骨架,身体灵活、轻盈,适合做跳跃动作。此外,亚洲人饮食习惯吃米饭、蔬菜和鱼,避免了过量脂肪的摄入,能够更容易地保持体重。保持身材对于一名优秀的花样滑冰运动员来说十分重要。
另一个因素:
勤奋和自律也是华裔选手成长的重要品质。因为喜爱,所以坚持。陈巍和周知方都曾因滑冰受伤动手术,但并没有放弃梦想。文化的差异让一些华裔花样滑冰选手更信任和依赖教练、家长,也由此他们能更好地和教练、家长配合,从而取得骄人的战绩。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在美国一些地区,男孩从小就被教育要富有男子阳刚之气,对抗激烈、雄性荷尔蒙爆棚的冰球才是他们心中的神圣运动。在北美地区,男人们更偏爱冰球、橄榄球这种身体对抗性强的项目。男孩一旦选择花滑,可能面临周围人的歧视。
其中第二点涉及到家庭教育和不菲的花费,只有中产和上层社会的孩子有机会有能力进行花样滑冰的训练。
周知方
这几个因素迭加起来,或许确实能解释这个现象的存在,比如说单凭第一条,还不能解释为什么美国的体操队中的华裔基本没怎么有(绝大部分是白人,包括少数黑人)。
有关第二点,其实任何的体育项目都离不开勤奋和自律,报道中强调了花样滑冰的家庭作用,是说这个项目本身的属性更贴近家庭和学校双结合的教育,而华裔更重家庭的特性契合了该运动的这项特性,恐怕说服力不足。
第三点是很有意思的一点,很值得探讨。
花样滑冰的男选手到底是不是gay里gay气的?
首先即便是男花样滑冰选手很gay,也无法解释为什么美国花样滑冰队的华裔女性的比例依然很高。
花样滑冰这项运动的本质其实是舞蹈,只不过场地从旱地变成了冰面。
相应的还有水面,就是水上芭蕾,花样游泳。
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说法,“花样滑冰”就是“冰上的国标舞”。如果花样滑冰的男选手因为会被喷成gay,而变得小众,不太被大众所接受,让边缘群体中的华裔钻了空子占了坑,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在美国跳拉丁舞跳摩登舞的男性应该也很边缘化。
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世界国标舞大赛,美国人参赛(基本都是白人)的比例还是很高的,而且国标舞在美国很火,在华盛顿和纽约、费城有各种巡回赛。
而且拉丁舞下面五个舞种之一的牛仔舞就是美国人发明的(唯一一个不是拉丁人搞的)。
平心而论,跳舞的男性从观感上看,确实有点gay里gay气的,而且gay气一点不亚于花样滑冰,比如rumba舞。
那么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往下推,在美国的职业舞者也应该受大众排斥,而“体态轻盈”、“勤学苦练”,“不怕被喷gay”等因素加起来,也会让华裔占据美国国标舞这个行业,但其实并没有,在美国以国标舞为职业的华裔很少。
解释这个现象的一个突破口,笔者认为可以从美国华裔扎堆的几个行业中找找共性,或许更能看清问题的本质。在此仅举一例:国际象棋。
现在在美国下国际象棋,并且有志于成为职业国际象棋手的华裔比例很高,而且越来越高,原因何在?这个现象和花样滑冰有没有共性,值得大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