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荣光的新《天龙八部》,较好地阐述了原著中的佛学思想,值得一看
【本文来自《回过头去看,武侠小说真是一个……被过分拔高的玩意》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关于新版《天龙八部》的佛学思想。
金庸武侠经久不衰,深受华人世界喜爱,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天龙八部》已经拍摄了许多个版本的电视剧,而观众往往更容易关注的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萧峰、段玉、王语嫣,阿朱、阿紫......。从而陷入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的讨论中去,因而忽略了其思想内涵,《天龙八部》其实是一本佛学书,新版《天龙八部》恰恰是较好地阐述了原著中的佛学精神。
金庸先生的小说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他的魅力在于,用精彩离奇的武侠为载体,用历史传承文化、用人物表达思想,弘扬的却是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之真髓。
《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为我们展现出儒家的君子风范:仁义忠厚、谦虚明理、坦荡诚实、行侠江湖而不逾矩,郭靖和黄蓉一生以济世救国为己任,践行的是儒家入世情怀。
而《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则是道家思想的经典表述,杨过为人狂傲不羁、胸怀旷达、善恶分明又轻视礼教,行事但遵寻此心所安,处世但自问无愧天地,杨过与小龙女最终归隐林泉,追求的是道家出世思想。
《天龙八部》是金庸对人生观及佛学思想的全面阐述。不同的是这部小说中有三个主人公。最先出场的人物段誉,代表人生的青年时代,段誉出生高贵(大理王子),风度翩翩,周边美女环绕、万紫千红,而他却能够始终如一地坐怀不乱,守护内心那份不变的爱情(王语嫣)。金庸先生其实是通过段誉这个人物,告诫青年时代不可以泛情滥爱,坚持真爱至始不渝、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推崇的是始终不变的“至情”追求。
小说第二个人物萧峰代表人生的中年时代,中年是人生的顶峰期,所以萧峰武功高强、手握大权(帮主、南院大王),萧峰一生豪侠仗义、恩怨分明,虽然一再被命运无情捉弄,饱受各种冤枉和打击,但却决不放弃内心对道义的坚守,最终为了能够化解一场战争、免除老百姓生灵涂炭,他毫不犹豫地舍生取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萧峰这个人物给我们展现的是人生中年,应该担当起天下道义,人物萧峰体现的是“道义”精神。
第三个人物虚竹,代表人生的晚年时代,虚竹从小在寺庙里长大,形成了一种完全与世俗思想相背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系,极度善良单纯、与世无争,因为一次偶然的机缘巧合,破解了“珍珑棋局”,从而成为了绝顶武功天山派的法定传人,一心向佛的虚竹却对武林中人梦寐以求的天山逍遥派武学毫无兴趣,为了激发虚竹学武,天山童姥把他带到了西夏王宫,去观看富贵荣华,并以此教导虚竹,学好了天山武功,就可以过上象王族一样的奢华生活,但虚竹的反应却是大异于常人。
他不仅对王公们的荣华生活不心生向往,反而对贵族们生起了很强的悲悯之心:认为王族们一生中如此地奢侈享乐,来生来世不知道要做多少世牛马畜牲道、才能尝还清孽债,“可怜、可悲”。这就是典型的佛教因果轮回世界观与价值观体系的思想方式。金庸先生通过虚竹这个人物告诉我们,人生的晚年,当皈依于“至善”境界。
小说《天龙八部》自始至终都惯穿着深刻的佛学思想,点破了芸芸众生在现实中深陷贪、嗔、痴三毒之苦而不能自拔。慕蓉复一生追求复国是为贪,天山童姥与李秋水为情争斗致死是为痴,萧远山、段延庆为报仇乱杀无辜是为嗔。无论成功失败全都苦不堪言,人生即苦,是佛学的核心思想,《天龙八部》中把“爱离别苦”、“求不得苦”........展现得淋漓尽致!天山童姥爱无涯子而不得、萧峰爱阿朱而不得、阿紫爱萧峰而不得、游坦之爱阿紫而不得.........求而不得是苦。
新版《天龙八部》通过虚竹的感悟,揭示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可以满足欲望的资源却是十分有限的,“求不得苦”才是现实世间的常态!再就是“虚名与实质”对世人的迷惑:德高望重、名满天下的少林寺方丈玄慈大师,私底下却偷情、还有私生子。
而真正功参造化、德行圆满、已经天人合一的得道高僧,却是一个远离名利、无人认识的扫地老和尚,这里包含着佛学的真谛、“名与实”的现实迷惑。剧中虚竹最后放下富贵、选择苦行是合复佛学精神的,于荣光的新版《天龙八部》,或许在演员选角方面不尽人意,但却是惟一较好地阐述了原著中的佛学思想的影视作品,质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