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与F-35B,日本又要“大建”了吗?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多炮塔舰队”上的几篇相关文章删改而来。

最近一周,“航空母舰”无疑是世界各国海上力量相关新闻中的一个高频关键词:先是11月25日,新华社官方微信公众号透露我国第三艘航母已经在建;紧接着,11月26日、28日,日本媒体披露今年年底新版《防卫计划大纲》中将写入增购约100架F-35战斗机(含20架F-35B型)、新建“多功能母舰”、改造“出云”号直升机驱逐舰为F-35B载舰等内容;然后又是11月29日,在记者会上在被问及中国在建第三艘航母“更多细节”时,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表示“中国将通盘考虑航母的建设发展问题”。

500

《空母伊吹》的剧情终于要开始了吗?!

中日两国在航母问题上如此“互动”,其中有太多细节可以讨论。几个月前“多炮塔舰队”发过一组浅析日韩航母建造能力的文章,其中就提到了日本变换名目建造航母和F-35B带来新一轮轻型航母热潮的可能性,同时提到,长远来看,受限于劳动力不足等因素,日本未来的航母发展之路很难重现当年的“大建”景象。今天就来聊聊此事。

JMU的重大利好

别的先不说,这对日本造船业(尤其是承建过“出云”级的JMU)绝对是重大利好消息啊!造一条“出云”级就要将近1200亿日元,改造2条+新造2条F-35B载舰,怎么也得3000亿日元起步吧?虽说里面相当一部分都是设备和原材料采购费用,但即便只赚个加工费那也是肉啊!

JMU(日本海事联合)由JFE(日本钢铁工程)的造船业务子公司“Universal造船”与日本老牌造船企业IHI(石川岛播磨重工)于2012年合并而成,在日本各地有多家船厂,造船产能超过300万总吨/年,是日本排名第二的造船企业集团(排名第一的今治造船目前尚无军用舰艇建造实绩),在全世界也能排得进前十。JMU旗下的横滨矶子造船厂,是日本海上自卫队最重要的舰艇总装厂之一。2018年7月30日,排水量上万吨的宙斯盾驱逐舰“摩耶”号从这里出坞;更早些时候,2艘“日向”级2艘“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先后在此建成。

500

JMU横滨矶子造船厂卫星照片

500

JMU横滨矶子造船厂厂区布置简图

其厂区布置简图中:“内業工場(内业工场)”是分段加工车间,在此建造舰船的分段和总段;“建造ドック”是将舰船分段和总段总组成型的船坞,长约330米、宽约50米;4条“突堤”是舾装码头区域,舰船出坞后由拖轮拖到此处进行码头舾装作业;“修理工場(修理工场)”旁边的“修理ドック”是用于修理船舶的船坞,长约425米、宽约60米。在这些主要建筑之间则是宽阔的道路和堆场。从卫星照片和布置简图中可以看到,其厂区由填海造陆而来,布置得方正规整,十分有利于大规模连续高效生产。

从2艘“日向”级和2艘“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的建造过程来看,JMU横滨矶子造船厂的表现也确实称得上高效:

“日向”级直升机驱逐舰 首舰“日向”号于2006年5月11日实现首个分段入坞(俗称“开始铺设龙骨”),2007年8月23日出坞、开始码头舾装,坞内工期仅15个月出头;该舰于2009年3月18日交付日本海上自卫队,从首个分段入坞到交付仅34个月。二号舰“伊势”号于2008年5月30日实现首个分段入坞,2009年8月21日出坞、开始码头舾装,坞内工期进一步压缩至不到15个月;该舰于2011年3月16日交付日本海上自卫队,从首个分段入坞到交付不到34个月。

“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 相比于满载排水量1.9万吨的“日向”级,“出云”级的满载排水量扩大到2.7万吨,其工期也略有延长。首舰“出云”号于2012年1月27日实现首个分段入坞,2013年8月6日出坞、开始码头舾装,坞内工期约18个月;该舰于2015年3月25日交付日本海上自卫队,从首个分段入坞到交付近38个月。二号舰“加贺”号于2013年10月7日实现首个分段入坞,2015年8月27日出坞、开始码头舾装,坞内工期约22个月;该舰于2017年3月22日交付日本海上自卫队,从首个分段入坞到交付约41个月。

“日向”级和“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其尺寸均较小(“日向”级长197米、宽33米,“出云”级长248米、宽38米),放进JMU横滨矶子造船厂长约330米、宽约50米的建造船坞里显得绰绰有余。即使要建造类似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或者中国“辽宁”号这种尺寸的中型航空母舰,JMU横滨矶子造船厂也不存在硬件上的障碍。当然,如果要建造超级航空母舰,JMU横滨矶子造船厂的这座建造船坞就很局促了,需要占用长约425米、宽约60米的修理船坞。

对日本而言,建造航母不存在任何技术上的障碍,财政上也完全负担得起,最主要的障碍就是其国内政治。在美国特朗普政府大力要求仆从国提升防务开支、分担美国压力的外部背景下(原文为了避嫌,杨爱红当时没写日本西面邻国的压力233),日本国内保守势力的“大建”野心也势必膨胀,很有可能促使东京当局决定建造能够搭载F-35B战斗机的航空母舰,当然玩弄文字游戏、弄出“航空支援驱逐舰”之类奇怪名号也是少不了的。(这是杨爱红几个月前写这篇文章时的猜测,现在日本媒体给出的名号是“多功能母舰”。)届时,JMU横滨矶子造船厂就又能忙活几年了。

500

环太平洋军演期间的“日向”号,摆拍的时候把美国海军的超级航母挡在身后,竟也有了几分“正规空母”的架势。

——美军航母:你抢戏!

——日向:你管得了我,还管得了PLAN爱打谁吗?

F-35B:新时代的“鹞”

历史上,划时代的“鹞”式系列垂直起降战斗机的出现,让一些二三流海军拥有了可在较小飞行甲板上起降的固定翼舰载机,催生了英国“无敌”级、意大利“加里波第”号、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以及泰国“差克里·纳吕贝特”号)等轻型航空母舰,还让美国海军的两栖攻击舰和印度等国的二手“老破小”航母获得了全新的战斗力。随着F-35B的生产步入正轨,新一轮的轻型航空母舰建造和购买浪潮也很可能浮出水面。

目前,F-35B共有3个买家:美国海军陆战队(以美国海军两栖攻击舰作为载机舰),英国海军(以“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作为载机舰),意大利海军(以“加富尔”号轻型航空母舰作为载机舰)。除了这3家已经确定的用户,日本海上自卫队、韩国海军、澳大利亚海军都是经常被热议的可能买家。除了刚刚被曝光的日本海上自卫队,澳大利亚海军对F-35B载舰的需求是最接近于实现的。

“巧合”的是,日本、澳大利亚都是亚太国家,也都是美国的重要仆从国(说好听点是“盟国”),其海上武装力量也都已经拥有直通式飞行甲板载机舰。其中澳大利亚造船业虽不如日韩发达,但其与西班牙合作建造的“堪培拉”级两栖攻击舰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起降固定翼战斗机、设有滑跃式艏部飞行甲板,不用费力改装就可运作F-35B。——未来的亚太地区,将很可能是搭载F-35B的两栖攻击舰或轻型航空母舰极为密集的区域。

500

澳大利亚海军“堪培拉”级两栖攻击舰,其上翘的滑跃式艏部飞行甲板十分显眼。该型舰由西班牙的Navantia集团与澳大利亚本土的BAE集团合作设计建造。

相比于缺乏系统配套和整合能力、从钢材到设备都需要“东拼西凑”、设计也得仰赖国外团队的印度“国产”航空母舰工程,日韩等国虽然也需要向欧美国家进口部分舰上设备,但这种依赖并不是单方面的,欧美国家与日韩的国防工业互补性很强,日韩两国自身的工业体系也能保证相当一部分舰上设备的供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韩造船业具备不俗的系统整合和自主设计能力,可以很好地贯彻“以我为主”的整合设计思路。这也就保证了其能够快速高效完成航母设计建造,并控制好时间节点,不至于像某些国家那样反复跳票。

再过若干年,待到F-35战斗机家族越来越常见、乃至“飞入寻常百姓家”后,拥有F-35使用经验与发达造船业的日韩等国,完全可能像“鹞”式时代的西班牙那样,向试图更新老旧舰队、打造现代化海军而自身又缺乏造舰能力的某些国家推销其两栖攻击舰或轻型航空母舰。

日本航母建造能力的软肋

在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舰艇总装厂中,JMU横滨矶子造船厂的地位谈不上特别突出。三菱重工、川崎重工、三井造船等旗下的造船厂,承包了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大部分驱逐舰、潜艇、登陆舰、补给舰等舰艇。在日本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的支持下,只要投入充足的经费,这些企业完全可以在几年之内打造一支拥有两到三个中型航空母舰编队的强大海军。除了核潜艇、航空母舰和舰载机,日本海上自卫队并不需要额外采购太多东西就能实现这个目标(如果不考虑海上自卫队人员短缺的话)。

——但也到此为止了。日本海上自卫队如果想要“更上一层楼”、在短时间内“大建”更多空母、重现旧日本帝国海军机动部队的“辉煌”,除了面临政治阻力和财政压力,还受到其建造能力软肋的限制。这一软肋就是劳动力。根据日本造船工业协会的调查统计,目前,其会员单位造船部门的技术人员与劳务工人总数仅4万人左右(少于上海几家造船厂员工人数之和)。凭借精细管理和大量应用自动化技术,日本造船业仍能维持一定产能;但军用舰艇建造的复杂度和对人工的依赖度远高于结构较为平直简单的民用货运船舶,正规航空母舰更是以工程量巨大著称,其对劳动力的吞噬效应相当惊人。一旦开始“大建”,日本造船业将瞬间陷入劳动力短缺的窘境中。

为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日本政府于2018年6月宣布,计划在劳动力短缺最为严重的5个行业(造船业、农业、社会护理业、建筑业和酒店业)设立新的“指定技能”劳工签证类别,在2025年之前引进50万外籍劳工。其相关立法将于近期提交日本国会,预计最早可能于2019年4月开始实施。目前,外籍劳工赴日在大型船厂从事电焊工等技术工种的薪酬平均约900日元/小时,加上加班工资,年收入能达到300万日元左右(约合20万人民币),并且还包食宿。这样的薪酬待遇在日本属于相当低的水平,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他国工人而言仍具有较高吸引力,相当于在中国收入的2倍左右。中国也是日本外籍劳工最主要的来源国:目前在日的外籍劳工超过100万人,其中约3成来自于中国。日本造船业从中国“挖人”由来已久,也培养了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工人。中国企业进军液化天然气船等高端船型的过程中,从日本“挖回来”的技术工人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无论怎么引进外籍劳工,日本本国技术工人队伍的萎缩终究是无法避免的。近几年,川崎重工等老牌造船企业相继宣布,其民用货运船舶建造业务将全部转移至海外投资设立的新工厂(如中日合资的南通中远海运川崎和大连中远海运川崎),其本土造船厂今后将全力以赴承接海上自卫队更新舰艇的订单。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劳动力短缺和成本压力。长远来看,日本也终将重蹈美国、英国等国造船业萎缩成造舰业的覆辙,其军用舰艇建造成本也将被推高到新的高度。届时,日本即使还有航母建造能力,也将仅能维持有限产能。

500

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上世纪末日本在华投资设立的第一家大型现代化造船厂

客观地讲,F-35B及其载舰的扩散,势必对中国海空军构成不小的压力。面对这股黑潮,我们除了继续深化新时代军事改革、加紧推进海空军装备现代化、问一问“我们的两栖攻击舰在哪里?海丝带在哪里?”,还应当进一步推动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升级和体系改革,在全球竞争中战胜对手、夺取更大市场份额,同时增强国内造船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减少其外流,促使竞争对手的造船业加速萎缩,从而大幅抬高其造舰成本、从根本上扼杀其造舰竞赛潜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