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需要互联网平台,不止一个

文|   商观

500

  乡村振兴无法脱离农业而谈振兴,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点。

  这可能也决定了“乡村振兴”需要互联网平台助力,更具体点说,需要多个平台一起助力。

  

  平台

  中国农业的问题与落后就不详细赘述了,《商业观察家》早前有多篇报道描述过中国农业及生鲜零售市场的问题与瓶颈。

  简单来说,中国农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游农业种植生产分散导致难以产生集约化效应。中游流通端缺乏能将农产品标准化、工业化的基础设施。下游商业端则尚待完善农业品牌化发展的基础环境。

  上中下游的这些问题则直接带来了中国农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带来了技术研发、加工工业化,及物流流通基础设施的薄弱问题。带来了生鲜的非标问题。最后,还带来了下游商业的订单整合能力偏弱,成本高销售效率不高的问题。

  由此,从这些问题出发来寻找农业振兴路径,也就能看到平台经济于农业发展助力一块,还是有非常大的优势与空间的。

  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1、资源整合能力。

  按目前中国农业分散及落后的现状,要整体振兴与提升,投入端将可能会是一个万亿级的海量投入。

  比如,中国有2000多个县,每个县都要建农产品加工工厂,需要多少钱?每个县都要架构冷链流通履约环境,又需要多少钱?这些基础设施架构完成后,运营效率如何保障,如果运营效率不高,那就会成为一个“钱窟”。

  中国农业整条产业链都不标准,要推行标准化就需要海量资金。要教育用户“买单”农业升级,也需要海量资金。要让数亿农民“升级”生产生活方式,仍需要海量资金。要提升农业科技研发水平,还是需要海量资金。

  这样的投入体量,及所需要的运营效率要求是很高的。

  目前来看,单个企业可能都不具备这样的投入能力。政府很重要,但若要政府来投入,也可能很困难。

  因此,需要动员海量企业、经营实体一起参与到振兴农业的事业中来,这是一个整合社会资源、动员人才下乡、高效匹配供需聚合分散个体、大幅提升产业链效率的事情。

  做这样的事,平台的价值就很高,甚至可以说少不了平台。

  目前来看,平台整合资源的能力,是目前所有商业实体中,整合效率最高的。它能“调动带起”海量资金。动员海量人才下乡。做供需匹配的效率也可能是最高的。盘活存量资源一块,目来看也没有哪个商业形态,具有平台这样的量能。

  而由于中国农业种植分散、加工分散、物流分散、销售分散。要将这些分散的要素集中,装进来做整体提升、匹配、效率化标准化。目前看,好像也只有平台这种形态能够大规模铺开。

  2、用户洞察能力。

  由于产业链的不标准,需要海量投入做标准化,但投入需要先解决产出问题,即能高效销售出去带来回报。

  也由于农业整条产业链的最终价值实现需要消费者购买,只有消费者购买了,整条产业链才真正实现了价值。

  因此,《商业观察家》认为,农业的振兴是需要基于消费端来反向推动的,这样做的效率可能会更高一些。

  平台则在消费端的洞察能力、所能实现的更低用户教育成本,以及整合订单及用户体量的能力(亿级用户及订单规模),目前来看也是最好的。

  3、供需信息匹配的效率化价值。

  由于能将整条分散的农业产业链装进平台,打破时空局限,并在平台上做供需信息交互匹配。那么,场景及管理更简单,平台能带来供需信息更高效的交互与匹配。

  这也为自动化技术创造了很好的应用环境,进而能持续优化农产品的流通、生产、销售效率。

  因此,平台对技术的应用整合价值,目前来看,也可能是最高的。(但平台的问题在于,它不创新,只做整合。技术的研发成本等都甩掉了。)

  

  多元化

  以上说的是平台于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农业提升端的价值与必要性。

  但《商业观察家》重点要说的是,我们所讲的这个平台,并不局限于传统的互联网巨头企业,比如阿里、拼多多等。而是泛指所有参与企业,包括线下,包括初创公司。我们也不认为“农业振兴”就应该交给1、2个平台去“整合”,这个市场需要多元化的平台供给,应该有多平台“共存”的环境。

  因为即便平台的价值很大,但如果只依赖1、2家平台企业去“整合”农业升级,那么,到一定阶段,如果形成“垄断”,其所带来的社会成本还是非常高的。

  “垄断”最终也都会走向低效、走向官僚化。

  那么,生鲜农产品市场有没有机会多平台“共存”呢。

  《商业观察家》认为,有机会的。

  一个是中国农业市场足够大,这是一个解决14亿人口吃饭问题、消费升级问题、幸福生活问题的市场。市场很大,能养活多平台。也是需要海量投入,1、2家平台企业难以承受撬动的市场,需要多平台合力投入整合。

  第二个原因是,生鲜农产品的本地化消费特性(短保易损需要最短的供应半径),为多平台共存带来了“土壤”。

  本地化的生鲜市场很难被一两家企业,一两个渠道通吃。生鲜比较容易做差异化,为平台多元化供给带来可能。

  最后一个原因是,《商业观察家》认为,平台的准入门槛有可能会越来越低,会低门槛化。

  比如,国家监管力度加大,要求资本有序发展。某种角度上讲,这些都有利于平台的低门槛化。

  比如,如果没有办法实现短期内的“野蛮生长”,那么,资本“抱团”集中押注一两个平台的策略,价值可能就没有那么大了,进而,它们可以选择把鸡蛋放进多个篮子里。

  举个例子。

  实体超市——永辉,最近的一系列动作都是要转型做一个生鲜2B2C的业务平台。永辉在整合农产品基地、物流流通、技术、门店、用户等产业链资源,整体打造平台。

  永辉从京东挖来了一个新的CEO——李松峰,这在以前是比较难以想象的。

  李松峰正处当打之年,是具有成长性的人才。其入职永辉前,领导管理了京东的平台交易研发部、中台共享技术部等核心技术部门。

  这样的人才在以前是比较难流入到实体零售商的。

  这就是时代的机遇。

  永辉从一开始也可能是有规划的。李松峰是作为CTO身份入职永辉,但半年后就被升职委任为永辉的CEO。看起来,这半年时间像是在为李松峰领导永辉“铺路”。李松峰似乎从一开始就是作为CEO而加入永辉的。

  

  品牌化

  除了农业平台发展机遇,农业品牌化发展也将是中国生鲜农产品市场未来10年的大机遇。

  理由主要有三点。

  一、农业品牌化发展能解决农业痛点问题。

  中国农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大、供需不平衡。消费端则面临“选择障碍”,价格混乱,没有标准、稳定的品质价格体系,导致消费体验比较差,也容易出现劣币驱良币的情况。

  但农业品牌化能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品牌来整合供需,让上游生产集约化、中游流通工业化标准化,下游商业品质化,就能给到消费者更好的标准化消费体验,并打破信息不对称问题。

  任何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领域,其实都是品牌化发展的沃土。因为品牌在这个领域能更容易解决消费者生活中的痛点,能更容易找到一个空白的消费场景。

  二、存在大量空白市场空间。

  由于中国农业的落后,导致农业品牌化发展的机会留下来了。像快消等标品市场,品牌化市场空间则早就被瓜分、吃掉了。

  到目前,农业品牌化发展也迎来了时机。

  宏观面,国家推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消费端,新生代消费者崛起,以及居民收入提升带来更多消费升级需求。新冠疫情则放大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半成品菜等需求。

  10年前,中国人吃的米面粮油,都还习惯散装购买,不看品牌。但现在,还有多少人买散装米面粮油?几乎都在购买品牌商品。进而,品牌化的市场空间培育出了金龙鱼、北大荒等等千亿级公司。

  最近5年,肉品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品牌,像一号土猪等。

  最近3年,分散、严重缺乏品质价格标准体系的茶叶领域,都冒出了小罐茶品牌,一炮而红。

  所以,各个农产品细分领域都在大量冒出新兴品牌,这些品牌都在整合产业链资源,在提升传统农贸流通市场的效率,在抢夺品牌化的空白市场空间。

  三、多平台格局有助于农业品牌化发展。

  中国农业领域如果是多平台共存格局,也将可能会有利于农业品牌化发展。

  举个例子,如果1-2家平台就“垄断”一个生鲜农产品市场,那么,还有可能冒出新品牌吗?

  在服饰领域,你还记得淘品牌吗?

  以美妆为例,《商业观察家》了解到一些情况是,一家二线美妆品牌在某平台的渠道毛利率,从2012年的70%多,到当下,竟然已经下降到了一半左右。

  

  好县长

  农业升级离不开政府。一定需要以政府为主导来整合资源、构建营商环境,来推动农业发展。

  做过农业的人士也都在讲,做农业遇到一个好县长是非常关键的,能解决很多问题,能帮助降低很多成本。

  农业是一个长周期的工作,“好县长”也需要长周期。

  过往很多农业项目失败,一个原因是政府部门换届导致很多项目没有办法持续推进。

  与政府合作的项目则可能只给了首付款,换届有时会导致后续资金接续困难,进而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

  在企业端,一些市场人士称,做农业需要长周期的合作,企业如果没有持续的融资能力与环境,也很难抗下去。

  乡村振兴战略则可能有助于营造出长周期的农业营商环境。

点击「商业观察家」阅读更多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