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佐 | 以实践来衡量“中国式民主” ——访王邦佐教授
2021年8月24日上午,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政治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上海市社科联原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邦佐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作为当代中国政治学学科的主要奠基者,王邦佐先生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致力于当代中国政治学开拓发展,为改革开放后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与完善作出了突出贡献,具有广泛影响和崇高声誉。1986年起,王邦佐先生兼任和专任社联副主席共22年。多年来,先生对《探索与争鸣》杂志予以悉心指导,对刊物同仁关怀备至,先后在本刊发表多篇文章、访谈,推动了关于中国式民主等重要范畴的研讨。编辑部谨推出本组纪念专题,以寄托我们的哀思和追忆。在此,我们向先生仙逝致以深切缅怀和沉痛悼念!
王邦佐先生千古!
——上海市社联《探索与争鸣》编辑部
2021.8.24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发展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之一。中国在发展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根据本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近年来, 学术界出现了“中国式民主” 的概念,用以指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但这一概念一亮相,便引起了巨大争议。赞成、支持者有之,质疑、反对者也有之。2013年底以来, 多位学者相继在《探索与争鸣》杂志刊文,多视角地对“中国式民主” 展开了争论,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本刊记者采访了老一辈政治学者、中国政治学会顾问、上海市政治学会名誉会长王邦佐教授,请他对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民主没有好坏之分
记 者:王老师,您好!近年来在学术界关于民主的争论中,大部分人在一般意义上持“民主是个好东西” 的观点,但具体到现实,也有一些人认为民主不总是好东西,它有时是坏东西,例如资产阶级民主。您如何看待这种评价?
王邦佐:学术界对民主这个概念一直有争论。因为民主的含义很多, 层次也很多。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同时也是一种组织原则,一种结构形式, 一种政治精神,一种程序规范,乃至是一种工作作风,等等。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在一般意义上否定资产阶级民主,因为相对于以前的社会,它是历史上的大进步。但既然是统治制度, 就要进行阶级分析。
在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中,揭露批判资产阶级民主的欺骗性、虚伪性的文献很多, 比如批判它是“清谈馆”,“装饰品”, “两党制是左右手” 等, 都是从实质上、本质上、阶级属性上来揭露它, 并不是简单地作出好或坏的判断。列宁讲, “无产阶级民主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这是从实质上来讲的, “百万倍” 只是一种形容。作为实质民主,社会主义是要努力建设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切实的民主,而不是把资产阶级民主作为坏东西全盘否定。何况资本主义的某些民主权利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通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甚至流血牺牲才获得的。事实上,从形式上或程序民主来讲,我们并不拒绝学习资本主义民主的某些东西,如选举方法、制约方法等。即使三权鼎立那套政治制度我们坚决不搞,但其中蕴含的某些权力制约、监督等,仍然可以借鉴。
所以, 我认为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不要简单地以好或坏来定位它。邓小平讲过,西方民主的缺点是互相扯皮、效率低下,它不适合中国国情,我们不搞他们那一套。但他并没有讲它是坏东西。他历来主张只要本国人民认为某种民主形式适合他们的国情,他们就有权选择和实践。可见,从概念的核心内涵和一般意义上讲,民主不存在好坏之分,却存在适不适合国情的问题。
理性看待“中国式民主” 的争论
记 者: 每个国家在发展民主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本国的国情。正是基于此,产生了“中国式民主” 这一概念。但这个概念产生后,争论不断,众说纷纭。您认为学术界对“中国式民主” 的争论有什么背景吗?
王邦佐: 首先,有一个观点——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是各方都能接受的。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就必然要探索民主政治的建设问题。所以,学术界关注“中国式民主” 问题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 历史告诉我们,在一个社会、一个政权的成长过程中,越是有成就的时候,也许它凸显的问题也越多,当今中国正是如此。联系到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民主建设,大家都承认取得的成绩很多;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问题也很多, 如严重的腐败,真是触目惊心啊!由此, 各种各样的人对它做出反应,很多人不理解,包括一些参加革命很多年的老干部,年轻人也会有不同看法,这种情况一定会反映到学术界。这是问题的社会背景。
再次,国际上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国际形势、 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西方的民主实际上出现了危机,它自身碰到了很多问题。西方后现代的协商民主的产生。就是因为人们发现选举民主不像过去讲的那样有效。另外, 美国一直要输出民主,但是碰到了问题。“颜色革命” 曾经势头很猛,后来很多地区出现了乱局, 遭殃的是当地的老百姓,像中东、泰国等。这就导致输出民主受到阻碍。这是学术界关注“中国式民主” 的国际背景。
记 者: 有人认为,在关于“中国式民主” 的争论中,存在着观点对立、互不相让的左右两派。您是否同意这种判断?
王邦佐: 前几年有一本影响较大的书,叫《中国震撼》,作者曾走访多国,以大量生动的事实描述中国的成就,很不错。但是我看后, 觉得有一个问题, 就是他认为社会主义中国所有的成就都是中国特点带来的,而中国存在的问题如污染、造假、腐败等等,却是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的。反过来,西方一些人批评中国,则说中国的成就每个国家都能有,不稀奇,而中国的问题却是其特点造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而分析方法却有相同之处。这显然不够实事求是,不够客观,不够全面,不够科学。
我认为,我们要以平常心来对待“中国式民主” 的讨论,不要过度解读,不要贴标签,人为地区分成左中右,爱国卖国等派别。 学术界讨论社会现实问题,十分正常。尤其是民主问题,回避不了。这场争论,恐怕不是像有些同志所讲的一派人要西化,另一派人要回到斯大林模式的老一套。我想这种极端的思维肯定会有, 但只是极少数。至少《探索与争鸣》 杂志上的文章不属于这种极端。
从这个意义上讲,《探索与争鸣》 做了很多贡献。坚持“双百方针”, 讨论“中国式民主”, 这是很有意义的。在学界的争论中, 俞可平教授的 《民主是个好东西》、高民政教授发表在 《探索与争鸣》 上的 《中国式民主也是个好东西》,这两篇文章很有代表性。我认同曹沛霖教授的猜析,俞、高两位在写文章的时候,也许有一种潜在的思维,即现在有些人由于全球种种乱局,对一般意义上的民主产生了疑问,有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产生了疑问,于是写文章澄清这些疑问。
“中国式民主” 符合民主的基本共性
记 者: “中国式民主” 这个概念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也有一些人质疑这个概念是模糊不清的,甚至会成为一些不民主的东西的遮羞布。对此, 您如何看待?
王邦佐: “中国式民主” 就是指当代中国民主,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中国式民主” 可以讲,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统一。而且中国式民主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
当然,中国式民主的制度效能、制度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在某些层面上甚至存在制度虚设的问题,这是质疑产生的根源。制度效能未充分发挥的原因很多,包括官僚主义、长官意志、怕出乱子等,主要是执行方面人为因素的阻碍。
我们在讲“中国式民主” 的时候要注意几点: 一、 中国式民主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不应另起炉灶;二、中国式民主不是固定、凝固的,而是发展的,要与时俱进;三、中国式民主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步到位的;四、发展中国式民主要学习外国经验,也要总结自身经验教训。
记 者:那么,中国式民主的制度体系包括哪些内容呢?
王邦佐:从国家民主政治的层面上看,中国式民主的体系包括以下方面:国体, 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体,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不同于西方的三权鼎立,也区别于原苏联的苏维埃制度;国家结构形式,有中央—省、 中央—民族自治区、中央—特别行政区三种形式,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单一制;政党制度,既不是多党制也不是一党制或一党独大,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另外还有基层民主、党内民主等等。我们需要关注的是,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需要领导强而有力,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相结合;我国既是文明古国,近代以来又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造成精华与糟粕、积极与消极并存的复杂局面,发展民主时, 既不能夸大老百姓文化素质不高, 同时也不能忽视这方面的问题。
记 者:现在学术界存在用西方民主来评价衡量中国式民主的情形, 您如何评价中国式民主?
王邦佐:评价中国式民主不能用概念来评价, 而要用实践来评价。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来看, 它是否给人民带来福祉。就像邓小平所讲的, 人民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 同意不同意是一条基本标准。中国式民主与西方民主并不是截然对立的, 个性中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只有符合民主的基本共性, 才能称得上是民主。中国式民主扎根中国土壤, 是在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符合民主的基本内涵, 包含了民主的基本共性。民主的核心是人民, 即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在这方面, 西方做到了一部分, 经过长期斗争, 人民的选举权等权利逐步得到了扩大, 体现出主权在民, 但选举仍被资本所左右。在中国语境下,我们讲“人民当家作主”, 但实践中做得还不够好,人民还不满意。于是,有人对中国式民主产生了一些疑问。但从实质民主来讲, 社会主义民主比资本主义民主更高、 更切实。 这还涉及到一个自信的问题,即对中国式民主要有自信。
对中国式民主, 学术界还有很多分歧。对这个问题的争鸣讨论, 要坚持“双百方针”, 以防止极端, 澄清误区,寻求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