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莫迪强势罢免多名部长、重组内阁究竟意味着什么?

点击立即阅读原文:重磅 | 莫迪强势罢免多名部长、重组内阁究竟意味着什么?

500

导言

2014年莫迪政府带着建设“新印度”的承诺走上执政岗位,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建立更具治理能力的“最小政府”和“贤能政治”,而避免联合政府时代(1989-2014年)那种身份引领、利益切分、势力割据的“部落政治”。然而,莫迪本轮重组内阁却形成78人的臃肿团队,与2014年45人形成鲜明对比。正如这篇《印度教徒报》社论所指,即便强如莫迪,也不得不逐渐适应印度政治现实,使其内阁更能代表印度复杂的种姓社群分布。社论还期待,莫迪政府以本轮内阁重组为契机,提升执政效能,尤其是改变以往中央集权过于强势的作风,使内阁部长能更充分地发挥特长。

近期莫迪政府重组内阁,既有提高治理能力的目的,也更出于政治利益的精密计算。

莫迪政府7月7日成功重组内阁,这既有改善行政效率的目的,也有政治利益的精算。这次重组新任命36名内阁成员,同时罢免12名原部长,这使莫迪内阁成员总数达到78人,距离印度宪法规定的81人上限仅差3人。

印人党 (BJP)于2014年开始执政,当时仅有45位内阁成员,莫迪政府也因此标榜自己意在打造“最小”政府。然而,随着内阁走向臃肿,莫迪政府随后几年逐渐放弃限制内阁成员人数的“坚持”。毕竟,像印度这样幅员辽阔且国情复杂的国家,各个社群和地区的政治抱负很难兼顾调和,更难以充分满足。

莫迪试图通过重组内阁使其政府更具多样性和代表性,进而凝聚力量助他实现旗下的政治议程。值得注意的是,莫迪重组后的内阁成员构成体现出印人党将“其他落后种姓”(OBCs)、“达利特”(即所谓“贱民”)和部落民吸纳入印度教民族主义议程的一贯方针。

莫迪重组内阁对印人党调和与其相关社群关系至关重要,也是印人党继续支配北方邦、比哈尔邦等印地语带邦的关键抓手。当下,这些邦内部各种姓社群间的关系正走向紧张。

500

同时,莫迪新拉入内阁的成员也昭示印人党继续向西孟加拉邦和东北各邦拓展影响力的决心。除穆斯林社群依旧缺乏代表性外,内阁重组后可以充分展现出印度内部的多样性。

在本轮内阁重组中,治理失误可能是一些部长被免职的主因。例如,原卫生部长哈什·瓦尔丹因疫情应对不力被免职;司法部长兼信息技术部长拉维·尚卡尔·普拉萨德因未能恰当处理印度与国际IT巨头关系被免职;新闻部长兼环境部长普拉卡什·贾瓦德卡尔等可能因政府沟通方面问题被免职。

与此同时,新晋内阁成员中,如阿什维尼·维什诺(Ashwini Vaishnaw)和乔蒂拉迪亚·斯辛迪亚(Jyotiraditya Scindia)已显现出优秀的行政管理能力,可能会在他们领导的部门发挥更大作用。然而,部长的个人能力和其对应职责领域充其量仅是背景性的因素,在一个高度中央集权体系中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

各部长必须被充分授予在各自负责领域进行规划和做决定的权力,而内阁集体负责制也必须更加名副其实。内阁讨论必须更加开放。而提交内阁考量的提案也有必要先经过严格技术审查和广泛政治协商。

总而言之,此次内阁重组旨在加强治理能力、重振经济、助力印人党在即将到来的重要邦选举及2024年大选中获得更多支持。要实现以上目标,印人党内部齐心协力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在组建其团队时,既要致力于让每个成员都作为个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也需要让整个团队协力合作。

本文编译自The Hindu网站2021年7月9日文章

原标题为Newphase: On reconstitution of Union Council of Minister

编译:叶维杰 吴孟克 | 审校:穆祎璠 杜文睿

本期编辑:杜文睿 叶维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