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当与新冠“共存”?胡锡进:美欧不顾死人代价惨重,中国不会

看网上有一些中国是不是应当与新冠病毒“共存”的争论,我认为这种争论在当前和短期内没有意义。中国不可能在较短时间里改变动态清零的防疫策略,转为尝试欧美的宽松甚至所谓“群体免疫”路线。

其实有的学者提“共存”,我理解,本意也不像是主张放松目前的防疫体系,而是说病毒反复入侵是难免的,我们要不断加强精准防控,降低动态清零的成本。我没有感觉中国社会真出现了严肃的抗疫路线之争。

中国不可能放弃迄今被证明在全球最有效、人道主义代价和经济代价都最小的抗疫路线,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西方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疫情仍很严重,英国最近放开后疫情没有加重,但这个时间太短,还需经过更多考验,而美国疫情的大规模反弹才是更震动的。也就是说,群体免疫还根本谈不上是“正面经验”,世卫也没有这方面的认可。

第二,中国抗疫路线带来了最好的总体经济表现,美欧路线不仅导致了沉重生命代价,而且没有展现出经济竞争力。美欧路线除非带来比中国更高的经济增长,否则不可能有任何吸引力,更不要说加入对人道主义因素的考虑了。

第三,从长期看,美欧不顾死人的野蛮路线终将与中国的动态清零路线形成竞争,经济增长率将是这两条路线争夺的至高点。因此中国今后的确有要不断提高防控精度越来越大的压力,去年西方经济被疫情冲得时断时续,今年疫情虽然反弹,但疫苗帮着降低了一些死亡率,他们的经济运转连续性明显增强,中国需要很认真地与他们开展经济恢复程度的竞赛。

因此我要说,中国的抗疫路线很成功,但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我们需要有不断加强精准防控的紧迫感。每一个地方发生疫情,该全面封城还是局部封锁,需要高度科学。实施任何大规模封锁,要努力争取缩短封锁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各地要做到更快发现疫情,更有效地切断传染链,减少每次疫情暴发后我们社会扑灭它的成本。让全国人都打上疫苗是项基础工作,它对控制每一次新发生疫情感染强度起到我们未必都能看见的关键作用。

我认为中国的抗疫路线是在不断完善的,但发端于南京的这波疫情还是暴露了一些薄弱环节。我们显然有进一步做好科学防控的空间,而且我们必须做到这一点。

中国不可能对新出现的传染链给予更多容忍,那样只会导致灾难性后果,造成局面的失控。公众不会接受这样的路线转变,它在政治上就是不可行的。所以说,我认为我们应该放弃各种幻想,认真强化被证明有效的防控格局,实现不断自我提高。至于从长期看我们该怎样扩大与外界的接触,需要届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决策,我们今天做得越好,未来只会越主动。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