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屏幕改变命运

【本文来自《新东方雪崩了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要素组

    首先,我认为,需要强调一点,那就是线上教育本无错,因为它是信息技术革新带来的一种必然趋势。

    真正错误的是从资本端开始发力的在线教育,

    因为资本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资本的增值,而不是真的要做好教书育人。哪家在线教育平台,不把招揽学生搞得像商业营销一样,哪家平台做大各种指标不是为了融资,不是为了后面IPO上市,实现财富自由?

    另外,在线教育对公办学校资源的挤占,使得更加兼顾中下层的公办教育质量出现下滑,而对家庭条件优渥的学生明显有利。

    这就有违社会公平原则,对社会长远发展带来显而易见的不利影响,会进一步助长阶层固化。

    那么,怎么样才能正确的发展在线教育呢?

    我认为公办教育同样可以发力在线教育,

    首先,我想确认一个共识,那就是增加学生有效的高质量的教育时长,本身是件好事。

    之所以,被学生家长讨厌。

    我认为,一是,它的成本完全由家庭承担了,它被视为家庭的一项投资,很多时候还带不来什么收益,只不过完成了人进行社会化所必须的前置准备而已,这样一来家庭当然会怨声载道。

    所以,这个教育成本问题,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新的承担者,彻底卸下家庭的担子。

    二是,在传统的大班制授课模式下,学生接受教育的状态都不一样,但是教学的进度却是基本一致的,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别说体会学习的乐趣,连基本的进度都跟不上,完全就是在受苦受难。

    另外,人的禀赋各有不同,传统的教育贪大求全,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步发展,实在是有些难为人。

    我认为在智能化时代,我们不必在强调每个人的步调一致,也不必强调全面发展,而更应该通过【在线教育+智能化教育学习】,来实现学生各自相对独立的【学习路径】。

    为何一定要强调每个人的步调一致呢?学习学习,学到学会学彻底,真正掌握知识技能,吃透知识技能,才算是达到阶段性目的啊。

    至于更加根本的目的,则是实现【人的社会化】和【增加人的社会化可能性】,它降低社会熵的一种系统性行为。

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

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的记者试着去了解这样一件事情: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与著名的成都七中同步上课。此举引入一些学校时,遇到过老师撕书抗议。有些老师自感被瞧不起,于是消极应对,上课很久才晃进来,甚至整周请假,让学生自己看屏幕。这是一块怎样的屏幕?

这近乎是两条教育的平行线。

一条线是:成都七中去年30多人被伯克利等国外名校录取,70多人考进了清华北大,一本率超九成,号称“中国最前列的高中”。

另一条线是:中国贫困地区的248所高中,师生是周边大城市“挑剩的”,曾有学校考上一本的仅个位数。

直播改变了这两条线。200多所学校,全天候跟随成都七中平行班直播,一起上课、作业、考试。有的学校出了省状元,有的本科升学率涨了几倍、十几倍——即使网课在城市早已流行,还是令我惊讶。

过去两年,我采访过广西山区的“零一本”县;我也采访过北大的农村学生;我自己在山东一所县中度过三年,和同学们每天6点起床,23点休息,学到失眠、头疼、腹泻,“TOP5、TOP10”仍是遥不可及的梦。

我理所当然地怀疑,学校、家庭不同,在十几年间堆积起学生能力、见识、习惯的巨大差异,一根网线就能连接这一切?

开设直播班的东方闻道网校负责人王红接说,16年来,7.2万名学生——他们称之为“远端”,跟随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北,大多数成功考取了本科。

那种感觉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向上爬。

【可以搜索一块屏幕改变命运,全文有点长,不再复制】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