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最有名的人,不是在收割女人,就是在收割男人

酷玩实验室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酷玩实验室

微信ID:coollabs

时代变了。

前有孙一宁大战王校长,一句“想你的液”就让娱乐圈纪委变成了油腻舔狗。

后有都美竹死锤Kris吴,在一波接一波的爆料里,网友集思广益,连“牙签”都C位出道,喜提年度热词。

500

有人咂摸完这个年度大瓜,得出一个令人惊喜的结论:
 权威的垮掉
 
 。

这些
 传统意义上“成功人士”,正在年轻人中失去他们的“话语权”。

不管你是不是有钱有权,只要你惹我,我就撅你。

这样的理论放之于商业领域,是吴家另一个男人——“精英”吴晓波的翻车。

上周,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接受《财新时间》采访时,放出了很多“王炸”言论:

我觉得人大部分都是无用的;

我是个挺精英主义者的;

我认为这个世界不需要那么多人去同时思考那么多问题。

500

这样的论调一出,吴晓波瞬间成了大家集火的对象。

“不过就是个金钱崇拜、极度利己主义者的粗鄙人,何谈精英。”

“世界少一个吴晓波,地球也不会停止转动。吴晓波也是个无用的人。”

“吴晓波,中产阶级的看门狗。”

500

……

舆论收不住,吓得吴晓波赶紧解释,这个“精英论”有上下文语境,我说的是我服务的客户。

这话确实没错。

从小G娜到都美竹,Kris吴只和清纯可爱挂的女孩子玩过家家。

从成为“精英”到只为“精英”服务,吴晓波这20年来,也只和“精英”打交道。

他们,都是“专一”的好男人。

01

1999年,马云筹集50万资金,在杭州办起了阿里巴巴。

100多公里外的千岛湖上,吴晓波花50万,买下了一个小岛。

这一年,成了吴晓波命运的转折点。

此前,吴晓波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商业记者,常年的商业采访,让他直觉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一定会迎来大爆发。

不过,最初的买岛并不为投资,只为“
 安全感
 
 ”——

在记者之外,吴晓波曾出版过《都市背影》、《农民创世纪》、《大智大愚吴先生》三本书,市场反响寥寥。

他觉得自己“
 
   迟早要被干掉,干掉以后可以回岛上当农民。
 
 ”

只是后来,地价房价齐飞,小岛也赚翻了,光是2015年采摘岛上杨梅酿的杨梅酒,就能在33小时内进账100万。

500

如此阴差阳错的“幸运”,几乎贯穿了吴晓波的“成功史”。

1990年,吴晓波从复旦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并拿到了全系唯二的保研名额之一。但他没有继续读研,而是为了爱情回到杭州,在新华社杭州分社做起了记者。

入职新华社也是阴差阳错——他去拜访一位老校友,师伯直接拿着花名册说,“你看,我们这里有人今年退休,你可以来接替他的职位。”

吴晓波至今仍很得意,新华社一般只要自己的实习生,但他从来没有实习过。

新华社的招牌和影响力,让吴晓波可以深入各大企业,
 采访到任何想见的人
 
 ,这些一手资料,也成了吴晓波最初的商业积累。

2000年,吴晓波的
 《大败局》
 
 横空出世。

500

世纪之初,抓住时代机遇的企业家们站在历史潮头,人人都在关注乘风破浪者,但吴晓波写的,却是那些“失败者”。

《大败局》以小说的文笔,写严肃的商业题材,历史大开大合,商业成王败寇,时代洪流中的企业家,成了吴晓波笔下的“赌徒”。

原来失败的企业家,也可以如此荡气回肠。《大败局》首印即迅速售罄,6年间重印28次,累计销量超过200万册。

吴晓波一举成名。

初尝成功滋味,他给自己定下规矩:
 每年写一本书,每年买一套房。

他还给自己立下阶段性目标:30岁之前专心做记者,30-40岁进行个人原始积累,完成个人的写作计划;40岁准备退休。

此后的几年间,吴晓波笔耕不辍,《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观察的系列雄文接连问世,吴晓波的title,从记者,变成了
 著名财经作家
 
 。

500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记者,到声震商界的财经作家,吴晓波收获了双重意义上的成功:

2009年,吴晓波年过40岁,他的版税收入高达
 750万元
 
 ,位列作家富豪榜第5名,是
 唯一上榜的财经作家
 
 。

隐形的财富,还包括小岛上郁郁葱葱的杨梅林,以及价值倍数增长的多套房产……

更大的成功源于声名——身家过亿的吴晓波,出席商业峰会,参加主题讲座,在电视节目中高谈阔论,和首富们谈笑风生,他成了一代年轻人的偶像。

但他并没有选择退休。

2003年,“精英”吴晓波几经纠结,决定离开新华社这块金字招牌。

因为,他自己已经成了招牌。

02

2010年,吴晓波不太顺利。

新书《吴敬琏传》,被吴敬琏多年助理柳红炮轰,称其写作“花的时间极少”,很多可疑之处没有求证,全书有
 14大硬伤
 
 和
 7大软伤
 
 。

500

愤怒的柳红还把吴晓波告上法院,称吴晓波的新书多处剽窃自己的作品《吴敬琏评传》,要求道歉并赔偿50万元。

作为一名文化精英,一个手握笔杆子的名人,被攻击写得不好已是大辱;如果还涉嫌抄袭,那文化圈怕是要人人喊打了。

吴晓波解释,面对同一个创作对象,势必会有重合的部分,《吴敬琏传》虽有瑕疵,但谈不上抄袭。

庆幸的是,法院最终也判决,
 《吴敬琏传》并不构成抄袭。

这场官司前后拖了两年,身心疲累的吴晓波发博表示:

“此案拖宕两载,于我如同炼狱,头上白发俱因此生。现在虽然胜诉,却无喜意,此刻夜不能寐,回想自己的写作,确有种种的粗陋轻率与不足。”

对于写作者来说,常年写作其实是一件很消耗人的事情,尤其非虚构商业写作,需要大量的采访查阅和案头工作,一本书成稿,往往要以“年”为单位计。

如果写得“快”,书的质量不行,影响的是作者的“羽毛”——堂堂吴老师,就这?就这?

但对吴晓波来说,“慢”又是不划算的,出版社、编辑肯定天天都在催稿,在名头响亮的时候,多写几本书,就能多赚一些买房钱,停不下来。

怎么办?

别急,
 自媒体时代
 
 来了。

2012年,吴晓波打完官司,身心疲惫,一头扎进公众号的好友罗振宇劝他,这里是蓝海,来吧。

500

就像今天的吴晓波瞧不上短视频一样,曾经的吴晓波也瞧不上公众号。

最初的公众号一片草莽,传统媒体的出身让吴晓波难以放下身段,他还在犹豫。

新旧世界的交替,往往是忽如一夜的变革。草莽的新媒体,渐渐吃掉了传统媒体的受众,随着越来越多媒体人出走,在新媒体领域大获成功之后,吴晓波犹豫两年,终于心动了。

2014年,吴晓波注册同名公众号“
 吴晓波频道
 
 ”,并成立公司“
 巴九灵
 
 ”作为运营主体,但他依然惴惴不安,“
 此去祸福,天亦未知
 
 。”

风度翩翩的知识分子在新媒体重新收获了鲜花和流量,人们推崇精英,希望从他们口中,获得精神和财富向上跃迁的密码。

吴晓波很快将公众号变成了主场,他写首富轶事,评产业消费,2015年的一篇
 《去日本买只马桶盖》
 
 甚至让马桶盖纳入了两会议题。

吴晓波一战成名,粉丝很快破百万,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看到了房价之外的另一个趋势——
 中产崛起
 
 。

500

中产,代表的是有知识、有一定消费力的人群,他们称不上精英,但渴望成为精英。

换句话说,只要你能让他们成为“精英”,或无限接近“精英”,他们就愿意付钱。

知识付费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500

一方面,各种商业活动让吴老师分身乏术,写书大概也力有不逮,2017年出版的《腾讯传》更是被读者直批“注水”,无人买账。既然写书吃力不讨好,那不如不写。

另一方面,老友罗振宇已经趟熟了知识付费门路,仅2015年一场跨年演讲,两天即入账4500万;逻辑思维B轮融资估值13.2亿,知识与金光闪闪的财富直接划上了等号。

写而优则知识付费,吴老师彻底成了一名商人。

03

成为商人的吴晓波,变“精”了。

这个“精”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
 “精明”
 
 。

吴晓波旗下的公司涉足图书出版、新媒体运营、传统农业、定制酒等跨度很大的领域,但因为吴晓波的名气赚足了流量;

他本人还参与了喜马拉雅、十点读书等项目的投资,再加上房地产投资和岛主身份,回报不菲;

最后的最后,吴老师还能把这些成功的故事打包为课程,卖给那些渴望破圈的人。

简直一鱼三吃。

500

二是明确了“
 精英
 
 ”化路线。

不管是一节课动辄上千的报名费,还是吴晓波商城里客单价过百的商品,吴晓波开始一心一意,只为“精英”服务。

就连他输出的观点,都是满满的“精英视角”。

他和冯仑对谈,表示
 年轻人买房,一定要趁早。

他说,
 我绝不会迎合屌丝
 
 。

他说,
 再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

……

吴晓波的含“精”量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脱离人群,粉丝滤镜之外,人们开始审视吴晓波。

精英,真的是万能的吗?

2014年,吴晓波将旗下做出版的“蓝狮子”卖身皖新传媒,仅个人持股换算下来就有1.18亿元;吴晓波频道在蓝狮子挂牌一年后剥离,蓝狮子业绩从此一蹶不振,直到2018年摘牌退市。

500

2019年,吴晓波打算将旗下巴九灵以15亿的价格卖身全通教育,实现上市梦想。但巴九灵2017-2018年的营收分别为1.9亿元、2.3亿元;净利润5015万元、7487万元,全通教育为啥要花15亿当个冤大头呢?

我以为只有我想不通,结果深交所也表示百思不得其解,去函全通教育,发出灵魂质问——核实说明本次交易的目的,收购巴九灵是否为
 “忽悠式”重组?
 
 实质是否为
 吴晓波的个人IP证券化?

这笔收购最终不了了之,但一个有意思的点是,在全通教育的澄清文件中,不小心泄露了
 吴晓波花40万买粉的“黑历史”
 
 。

41万用户,花费40万,不得不说,中产真贵。

500

此前,吴晓波曾评价过罗永浩做手机,
 梦太大,入错行。

这一次,终于让老罗逮着机会原话还给了他,就连黄章晋都在隔着屏幕看笑话。

500

500

更大的笑话,源于15罐——
 
   一场直播的翻车
 
 。

2020年,当所有人都在直播江湖翻腾的时候,吴晓波再也不端着了,他毫不犹豫,我也要直播带货。

但梦想很丰满,战报很骨感。

最骨感的是奶粉,
 收了60万坑位费,只卖出去15罐奶粉,还有3罐退货的。

第二场直播似乎更惨,GMV从2000多万跌至500多万。据说转化率还不错,但反正,
 吴晓波似乎再也没有怎么带过货
 
 。

他给自己找补,直播不应该只有“全网最低价”。

他为地摊车带货,售价不超过1万元,虽然高于市场价,但号称要为创业者提供一个体面的售货工具。

问题是,精英们会买地摊车吗?

500

这样的“翻车”经历让吴晓波意识到,还是要走
 坚定的“精英主义路线”
 
 。

于是,针对中产的付费课程“思想食堂”,定价4800元,不续费的会员“没有存在感”;吴晓波亲自授课的千人大课,9000元一张门票,场场爆满;企投家会员49800元一年;就连岛上杨梅自酿的“吴酒”,也卖999元一瓶……

500

作为精英,吴晓波只为精英服务。

底层的大多数人,对不起,你们的骂声无法“上达天听”。

尾声

不可否认,吴晓波是成功的。

只是这份成功,既有
 个人的努力
 
 ,更有
 时代的馈赠
 
 。

他努力写稿,也赶上了自媒体的蓬勃时期;他赚钱买房,也赶上了房价的猛蹿的好时代,他有钱有名,有资格成为精英。

但我觉得,
 真正的精英,远不止功成名就一个评价维度。

吴晓波的“精英论”引爆舆论后,人民政协报刊文《真正的精英》,我摘其中几段放在这里:

在中华文化语境下,从古至今,精英从来不是只为少数人服务的,而是为了更广大的人民、为了天下福祉。

从中国历史看,精英从来不只是某个特定的阶层、群体的符号、标签,更不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的通行证,而是一种精神的外化,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担当,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毅,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

吴晓波是精英没错,赚精英的钱也没错,但错就错在,他将人群划分圈层,制造社会焦虑,只为自己钱包鼓胀。

而真正的精英,也许会奋力拼搏,为打破阶层固化、实现机会的公平流动,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希望吴晓波们,别因为走得太远,就忘记了为何出发。

酷玩实验室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酷玩实验室(ID:
         coollabs)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参考资料: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吴晓波,浙江大学出版社

《你是一个文人,还是商人?》,吴晓波,发布于“吴晓波频道”

《十五罐》,吴晓波,发布于“吴晓波频道”

《双面吴晓波:最有钱的文人,最纠结的商人》,何加盐,发布于“何加盐”

《吴晓波,中产阶级的看门狗》,张二毛 程怡,发布于“略大正参”

《财经作家吴晓波身家上亿:绝对不会迎合屌丝》,林禾,发布于“时代周报”

《吴晓波大转身:中国多了一位三流商人,少了一位一流商业作家》,发布于“砺石商业评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