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的用户数据权益亟需得到保障

          近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两则通报,对“滴滴出行”“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等实施网络安全审查。调查期间,有关APP要停止新用户注册,有的还从应用商店下架。数据是互联网经济和实体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在当前这个大数据时代下,用户的数据权益正在被侵犯。

一是一些APP存在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强制索要用户授权等现象。我国互联网用户量已达9亿,应用程序数量数百万个,当前,一些APP通过“一揽子协议”将收集个人数据与其功能或服务进行捆绑,用户不同意全面授权,就无法使用该APP。不少用户往往被迫接受“一揽子协议”,这些过度收集信息的现象,无疑侵害了用户的个人隐私。马桥街道正阳村的黄女士表示:“在新下载手机软件的时候,最开始都会跳出来让授权位置、通讯录等信息,有些授权信息甚至是使用这个软件时不需要的信息,如果不授权就用不了,我觉得这些是不合理的,但是如果要用这个软件的话,只能选择同意。”

二是用户个人数据被软件本身甚至不法分子违规使用。“违规使用”主要指私自共享用户信息至第三方、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送功能等。在APP中,用户会产生搜索记录、浏览记录、使用习惯等个人信息,APP未经用户同意与其他应用共享、使用用户个人信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信息通信行业反诈中心负责人魏亮认为,APP违规或超范围收集而来的个人信息,容易进入网络黑产链条,被不法分子用来施展网络诈骗。他表示,当前,“赌博杀猪盘”“刷单贷款”“投资理财”等诈骗行为频繁发生,诈骗呈现从电话诈骗向互联网诈骗转移的趋势,个人数据安全形势严峻。

三是大数据时代下数字城市发展进程中可能面临网络攻击风险。2021年5月9日,一个名为DarkSide的勒索软件攻击了美国燃油管道运营商,黑客利用这个软件,劫持了该公司近100GB的数据,以索要赎金,声称如果不付款,将会把这些数据发到互联网上。在未来数字化城市的背景下,数据依托软件存在,工厂、电力、交通、能源、金融等各领域都将实现“数字化”。城市运行建立在海量数据之上,如何储存、保护这些数据关系到每个人的隐私乃至国家安全。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