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了...好好的中国品牌,为啥要说日本话?

  酷玩实验室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酷玩实验室

  微信ID:coollabs

  这两天,网上公布了一则司法文书,无印良品把无印良品给告了。

  自己告自己?搞咩啊?

  其实,是北京无印良品状告日本无印良品,他们分属于两个公司。

  北京无印良品,是这样式儿的。

500

  日本无印良品,是这样式儿的。

500

  谁是李逵,谁是李鬼,一眼看得明明白白。

  2005年,日本无印良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品牌标识是无印良品、MUJI。

  好死不死的,北京无印良品在2001年就把“无印良品”这4个文字商标注册了。

  从法律上讲,这一点确实也没得说。

500

  2019年,北京无印良品就告过一次日本无印良品,日本方败诉,一些棉织品、毛巾等商品不得使用“無印良品”,仅可使用“MUJI”。

  就,怎么说呢,你买的无印良品棉纺品,可能是个“合法山寨”。

  别急着喷。搭“日系”顺风车这事儿,可不仅仅是北京无印良品。

500

  奈雪の茶、元気森林,品牌商标里都有日文,前几天翻车的农夫山泉更离谱,先是宣传自家白桃味气泡水里的白桃产自日本福岛 —— 就是内核泄漏事件的福岛。

  被人质疑之后,又迅速撇清:我们和福岛没关系,都是宣传手段。

500

  好家伙,这不是承认虚假宣传吗?我都怀疑公关脑子里,是不是进了有点甜的水。

  好好的中国产品,为什么非要沾点“日系”才行?

500

  ‍

  因为,日系代表的“日本制造”,一度是高端、精良的代名词,曾经是我们造不出来的高科技,是我们挤破脑袋也要抢的马桶盖。

  但时至今日,“日本制造”的神话,早已落幕。

  01

  平心而论,我们确实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日货崇拜。

  1978年10月,正酝酿着改革开放大计的邓小平访问日本。时速220公里的日本“新干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年,全世界只有两条高速铁路,都在日本。

  面对记者,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就感觉快,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

500

  第二年,松下应邓小平邀约,正式在中国投资,其他嗅觉灵敏的公司蜂拥而至,日本企业成为第一批中国市场的外来拓荒者。

  那是日本的“黄金年代”,一个小小岛国,却能在微电子、机械、汽车、半导体、船舶等制造业领域攻城掠地,丰田、索尼、东芝、松下更是成为世界级巨头。

500

  回头再看当时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刚刚打开,外面的世界仿佛一个巨大的万花筒,带着金光闪闪的标签,狠狠冲击着人们的认知。

  原来火车还能这么快,像子弹一样。

  原来别人家的洗衣机,还可以自动洗衣服。

  原来戴上蛤蟆镜,真的能变酷guy。

  ……

  日本制造,成了高科技、新潮流的代名词。

500

  (1982年的北京街头,日本松下电器的大幅广告牌写着“实现家庭电器化,提高文化生活”)

  当时结婚的三大件冰箱、电视、洗衣机,如果拥有一件日本制造,你都可以在相亲市场横着走。

  不可否认,当时的很多“日本制造”确实拿得出手,但对老百姓来说,技术是无法感知的,最直观的表现,还是价格。

500

  以冰箱为例,80年代的国内市场上分两大类:

  一类是国产,双鹿牌双门冰箱售价1200元,白雪冰箱800多,香雪海单门冰箱125升685元。

  而日立、东芝、松下等日产冰箱,普遍要2 - 3千元,价格翻了1倍还不止。

  当时中国一个城市职工的月收入只有40 - 50元,一个三口之家一年的收入不过1千元左右。

  也就是说,一个中国家庭得掏出不吃不喝2年甚至3年的收入,才能勉强抱回一台日产冰箱。

  即使如此,日产冰箱仍供不应求,老百姓没路子根本买不到,就算有外汇券也不一定有货供应。

500

  到1985年,日本产品横扫中国市场的势头达到巅峰——

  仅这一年,中国就从日本进口了20万台整车。

  家用电器的势头也不容小觑。与前一年相比,中国进口日本冰箱的数量增加了3.4倍,电视机增加了2.9倍,洗衣机增加了2.8倍。

  这一年,日本经济“空前繁荣”,以545亿美元的财政积蓄和外汇储备,成为世界第一大债权国,整个东京的地价,甚至相当于全美地产总额。

500

  (1979-1991年的我国对日贸易 (单位:百万美元))

  日本国力达到顶峰,东芝、日立、松下、夏普、索尼、佳能等等品牌,作为日本这个“世界第一强国”的附庸,似乎也拥有了藐视天下的实力。

  直到前几年,一提起日本制造,很多人依然会自动加上一层“高端”滤镜:

  小到牙膏牙刷、化妆品、保温杯、奶粉和尿不湿,大到电饭煲、空气清洁机、空调,甚至连马桶盖,都是日本的香。

500

  (数据来源:日本政府观光局、中国国家旅游局)

  2015年,赴日中国大陆旅客人次暴增, 仅春节10天,就有45万中国人在日本砸了60亿人民币,算下来人均13000元,被戏称为“会走路的钱包”

500

  动辄2、3千人民币一个的电动马桶盖,也成为这一年很多赴日旅游的中国消费者必买选项。

  据说,当时日本商场每1.2分钟就能卖掉1只马桶盖,绝大部分都是中国人买走了。

500

  但这些人不知道的是,此时的日本制造,早就在走下坡路了 —— 这些被千里迢迢背回的马桶盖,很多都是中国生产、攻关研发的。

  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披着日系外衣的国货,也越来越多,因为哪怕是假日系,也能赚到真金子。

  为啥同样的东西,贴个日本牌就能身价翻倍?

  让我们在这里停一下,先看看日本制造是怎么走上“高端之路”的。

  02

  好莱坞电影《回到未来3》中,有这么一个情节,身处1955 年的两位主角在地下管道发现一个故障了的设备,其中一人吐槽道:“难怪这玩意会坏,因为它是日本制造的”。

500

  日本制造 = 质量不行,这是很长一段时间西方国家对日本制造的观感。

  一战期间,日本手工业和轻工业的出口商品供不应求,工厂老板们干脆甩开信用,开始发狠粗制滥造。

  有的垫厚纸板当鞋底,有的往扣子涂浆糊粘到衬衫上,还有的铅笔干脆连芯都没有...

500

  所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全世界都知道了“Made in Japan”就是“便宜货”、“粗制滥造”的代名词。

  在1960年代,刚刚卖到美国市场的丰田汽车,还被美方经销商称为“活动的棺材”,可见真是把人给用怕了。

  日货还给人留下过另一个刻板印象:喜欢抄袭,是“模仿犯”。

  在60年代,许多欧美国家都流行着“模仿犯”的日语词。

500

  在宫崎骏作品《起风了》中,主人公前往德国飞机制造工厂参观,就遭到了德国工人的阻拦:

  “日本人偷师学艺非常快,技术可是我们德国的财产。”

  “我们接到命令,不能让日本人到处乱跑。”

500

  有个名为《日本山寨大百科》的视频,用一页页的截图历数了日本抄袭外国产品的案例。

  这个每个案例只出现一张图的视频,居然有整整5分半钟。

  产品覆盖各个行业:食品、服装、小商品、动画影视、玩具、家电、手表、汽车等等,几乎完全照抄,连外观、商品标识也“一丝不苟”地模仿:

500

500

  为了塑造日本商家缺德、产品差的形象,美国地方小媒体甚至编过一个段子,说日本有个名叫宇佐的城市,在英语里的名字是“Usa”,和美国的缩写一样,因此很多产自宇佐市的日本货会把自己标为“Made in Usa”,假装美国货蒙混过关。

500

  (日本高端汽车品牌雷克萨斯早期车型和当时的奔驰汽车极为相似)

  长期被黑之下,日本人坐不住了。

  要知道,日本的收入不少是制造业加工、科技产品,日本国民也需要满世界去找工作、找生意以及求学,形象差可不行。

  于是,一场对日本人风评的大改造势在必行。

  早在二战前,伴随着对外侵略战争,日本就已经积累了不少对外宣传的经验,还干脆设置了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用专门的机构负责“对外宣传”。

  在大兴“技术立国”、“质量救国”策略的70、80年代,宣传的重点文案是“日本制造神话”;

  而到了制造业衰落,产品拿不出手时,只能大讲特讲故事,也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工匠精神”。

500

  即使在今天,日本外务省的支出里,还赫然挺立着这样一个项目——“对外合作与交流”。

  资料显示,这笔钱的流出方向是中、美、俄三国,旨在推动外国对日本的“正确理解”,增加日本的“后援团”,向世界宣传日本的“多样魅力”。

500

  (“酷日本战略”)

  说白了,还是花钱给国家形象做公关。

  在各种力量的吹捧下,“日本制造”,“工匠精神”,一步步走上神坛。

  于是,煮饭几十年煮成了煮饭仙人,炸虾炸了几十年成了天妇罗之神,捏了几十年寿司捏成了寿司之神......

500

  其实,这些工匠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在各种莫名其妙的地方讲究莫名其妙的细节,树立莫名其妙的规矩,塑造出“我最专业”的形象。

  这样做的潜台词是:你看,我都努力那么多年了,我做的东西还能不好吃吗?我卖的东西还能说算贵吗?

500

  说白了,这样的日本工匠精神,已经不作用于产品本身,而是赋予产品一种形而上学层面的精神价值,来增加产品的销量和附加值,提升利润率。

  经过这种商业炒作,消费者付出的金钱,更多花在了商品背后,被百般吹捧出来的“逼格”上。

500

  但可惜的是,在日本制造业不断衰落的当下,工匠精神只能沦为无缘之木。


  03

  2000年5月8日,三峡工程办事处检验员王春来在对日本进口一批热轧钢板进行检测。

  这批钢板要用在三峡二期的核心工程,左岸电站上。为此,三峡工程通过招标选定了日本钢铁制造业巨头,住友金属工业,来生产低合金碳素结构钢板。

  但是王春来的抽检结果是,不合格。

  “不合格?不可能!”

  当时日本可是全世界头号钢材生产强国,工作人员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经过反复查验后,才向日方通报了这件事。

  不料,日本人傲慢地回绝道:“不可能!我们是世界上一流的名牌企业,绝不会出现这样的质量问题。是你们的检验数据忽高忽低,令人难以置信!”

  于是,三峡办正式出具了“品质不合格证书”,两方开始了漫长的谈判。

  最终,日本住友金属承认了自己的产品质量有问题,更换了合格的钢板 —— 而中国,却险些承担了上百亿之巨的损失和无数人员的伤亡!

500

  而这,还只是日本公司的造假首秀。

  近些年来,长期以“产品质量高”、“管理严谨”坐拥美誉的日本企业曝出造假丑闻,都已经快算不上能上得了热搜的新闻了:

  2014年,高田的安全气囊数据作假,仅仅在美国就导致11人死亡,破产后被中资企业收购;

  2015年,东洋橡胶工业,免震橡胶制品数据作假,一些铁道和船舶使用的防震设备被发现存在质量隐患;

  2016年,三菱汽车,轻型汽车燃料数据作假,造成2000亿日元的损失;铃木汽车,燃料费用数据测定不准确;

  2017年,日产汽车,被查出连续38年聘用无资质人员搞质检;

500

  世界500强企业、日本第三大工业公司、安倍晋三就职过的公司神户制钢,被曝倾情造假、以次充好,十年如一日;

500

  年底,日本制造的英国高铁首发事故不断,漏水、停电、迟到全碰上了。

500

  就在我写文的这几天,三菱电机又曝出丑闻,造假行为可能已持续超过35年,而这家公司所产列车空调,在日本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

500

  甚至于,连人命攸关的药品安全,日本也无法保证了:

  今年2月,日本制药企业小林化工承认,生产的治疗脚癣药品中混入了过量催眠成分,让很多患者服用后失去意识,造成2人死亡、22起交通事故、239人健康受损的重大灾难。

500

  进一步调查才发现,成立75年的小林化工,造假、售假的行为已经长达40年,近500种药品中80%都存在造假,从质检到账簿造假一应俱全。

500

  一场场精心策划的长期捉迷藏,直接说明了两个问题:

  日本产品质量不达标是家常便饭,而且,整条生产线上的所有人全都默认着造假的存在。

  而日本人对此的应对,也充满了传统的日式风格,那就是“鞠躬道歉”。

500

  每次曝出丑闻,大家就二话不说,纷纷鞠躬道歉。

  积极道歉,屡教不改。

500

  鞠个躬,啥责任没有,消费者都看麻了。

  于是,日本最得意的“工匠”,转头变成了被人嘲讽最多的“躬匠”。

500

  04

  不过,这似乎仍然不能解释:

  造假,这种和“工匠精神”截然相悖的做法,怎么就在日本成了普遍的、有组织的系统性事件,而且还能持续数十年,无人举报,滴水不漏?

  东芝财务造假问题的调查报告书,或许能够给我们答案 ——

  第三方委员会认定的原因是:“存在下属无法违背上司的企业文化。”

  日本工匠精神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服从

  哪怕得到的指令是违法的。

  我们在日剧里经常能看到,老板指着员工鼻子骂,员工也必须接受,不敢有怨言。

500

  (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新垣结衣饰演的小职员被要求下跪)

  日本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至今还残余着这种森严的上下等级文化,原因就在于根深蒂固的财阀制度。

500

  2020年,日企在世界500强榜单上只剩53家,而其中40多家都有着高度相似的背景 —— 六大财团,其余的企业,也都与这几大财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500

  (日本六大财团旗下主要企业一览)

  尽管相比于韩国财阀的高调行事,日本的财阀们虽鲜少曝光在媒体的聚光灯下,但两者可谓臭味相投:

  至今,日本六大财阀还垄断着全日本60%的资产、55%的总资本、60%的进口和20%的就业人口。

  日本各地的政治选举活动,也频频曝出“政治献金”的丑闻。

500

  (日韩政商,斩不断理还乱)

  正因如此,这六大财团也被称为“影子帝国”,是日本命脉的真正掌控者。

  而日本企业管理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正是这种等级制度的维稳方式。

500

  日本人至今还能保持一辈子在同一个行业的忠诚度,甚至世代沿袭,阶层流动性极低,多数是因为确实也没啥别的选择。

  说白了,日本的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形态过于古早的封建残余

500

  这种生产方式,在日本上世纪经济腾飞的年代,还算实用。

  “从一而终”的体系让员工把企业视为命运共同体,不惜一天16小时奋斗在工作岗位上;

  有稳定订单的匠人们,也能精细打磨产品,尽忠尽职,灭私奉公。

500

  (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历程GDP)

  但是,日本经济在1985年广场协议后的停滞,让工匠精神失去了经济基础。

  并且,保守主义的风气,也让一个个“匠人们”过度崇拜技术本身,放缓了创新节奏,在互联网时代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真正的技术变革,被崛起的中国制造压缩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

  而众所周知,低利润是养不起工匠的。

500

  (1985年起,日企雇佣临时工的比例一路攀升)

  实际上,随着90年代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法律就已经允许非终身雇佣制,企业纷纷大规模裁员、换为合同工。

  原因也无他 —— 节省成本,临时工工资比正式员工少一大半,还不用支付社保补贴福利。

  现在,日本有近45%的劳动人口找不到正式工作,不得不以打零工或小时工谋生,生活毫无保障。

  再加上企业大多不景气,2019年,日本25~29岁员工的离职率已达20%,20~24岁以下员工的离职率更是超过30%

  如此高的人员流动性,直接影响了技术传承和员工忠诚度,甚至,多数企业已经后继无人。

  到了2020年,日企社长的交代率仅为3.8%,超65%的企业高管表示“没有继任者”,日企社长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60岁,以至于一些老将不得不在退休后再次复出。

500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即使到了这一步,等级制度严密的日本社会依然难以接受个人主动跳槽或辞职,普通人如果创业失败,将会成为进入大公司的履历污点,后果非常严重。

  而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冒险,人人不愿意冒险,美名其曰坚持“工匠精神”,怎么会有创造力呢?

500

  日本NHK电视台做过一个调查,日本寿命100年以上的企业多达50000家,200年以上的企业总数也多达3146家。

  但在当今最热门的互联网领域,日本没有一家典型的代表。世界前十大互联网企业中,更没有日本的位置。

500

  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社发布的数据,2006年到2016年,日本的创新能力非但没有提高,产业“新陈代谢能力”和科技“基础研究能力”的指数还下降了,上市企业的营业利润也仅仅增长了11%(中国增长730%),为倒数第一。

500

  如果说,“工匠精神”铸就了日本的发达;那么在今天,越来越跑偏的“工匠精神”正在促成日本的落后。

  当年作为产业立足之本的“工匠精神”,已经脱节于互联网时代,成为日本僵尸经济的病因之一。

  尾声

  今年2月,日本首相菅义伟承认,从疫情至今,日本新冠疫情的数据统计一直靠手算,包括全国新冠确诊人数、死亡人数、住院人数、新冠检测等等一系列信息。

500

  随后,东京都政府承认,至今年1月31日,由于传真机传送不畅,东京18个保健所共漏报了838例确诊病例。

500

  在智能化和大数据如此发达的今天,谁也想不到,日本的疫情数据竟然是“纯手工”打造、传真机传输的。

  日本,已经被数字化时代抛弃了太久太久。

  

500

  我写这么多,不是为了黑日本制造,也不是瞧不上“工匠精神”。

  事实上,今天的日本制造,依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我写这么多,是想从日本制造的崛起和衰落中,找出中国制造向前飞的关键。

  比如,鼓励企业竞争,保持企业活力;比如,那些被打脸的中国企业,不要再想着蹭热度,赚快钱,打信息差、用包装误导消费者认知,而是做自己,讲好自己的中国故事。

500

  (一片声讨声中,元气森林已经把用了4年的“気”改成了“气”)

  最重要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不要忘了制造业本身。

  我们只有拿好手中制造业的牌,不断科研投入,不断技术创新,中国才能从 “微笑曲线”的底端向上突围。

500

  只有自己变得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

  酷玩实验室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参考资料:

  北京青年报:《中国人疯抢日本马桶盖引反思:国内早就有卖》

  观视频工作室:《又见日本》

  日本经济新闻:《日本“技术立国”招牌褪色了?》

  DT财经:《从假洋牌到伪日系,这些国产品牌是怎么套路你的》

  汤之上隆: 《失去的制造业: 日本制造业的败北》

  周菲菲:《日本的工匠精神传承及其当代价值》

  沈晨光:《论等级制度对日本式管理模式的影响》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