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小编是不是觉得@温伯陵的烟火人间 分析的林彪没问题?
原题是准备用炮轰@温伯陵 的。
本文所有材料源自《中央苏区史》(这会儿你让我找别的书我也一时间找不到)
我们先抓住一个关键点,即中央苏区红军时期的林彪的战斗素养究竟如何。
按照@温伯陵 文章中的说法,大余受挫是因为林彪“放权给下面的部队”。
我们话不多说,直接看相关的记录。
当然,这不是军史,我也不知道@温伯陵 是在哪本书上看的军史,我是比较好奇他是怎么得出林彪是因为放权给部下,所以才导致大余城受挫的。
而且因为@温伯陵 在知乎的文章下的水友,已经开始怀疑陈毅同志的论据的真实性了:
那么我们先把陈毅对这段事实的描述刨去,即,我们假定林彪当时从前线撤回军部时,见到主席的对话不是这样的。林彪没有执行军部要求派出警戒部队的命令,这个过失,依旧存在。
更何况在紧接着的圳下之战,林彪依旧是相同的错误,没有正确领会军部的命令。
我们都知道一个基本的道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在古田会议之前的红军队伍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在此之前,军队民主制度究竟要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是有争议的。
在圳下村突围战以后紧接着的罗福嶂会议上就有相关的表现。
我们今天讲的民主集中制,指的是,在会议上,可以有反对意见,但是会议结束,决议达成以后,只能执行(可以保留一定的反对意见,毛主席当时对此的态度是他会辞去职务,以免影响党的工作,之后的史料会附上)。
这点在@温伯陵 所说的林彪对毛主席的“支持”时,即七大召开之前,始于刘安恭临时军委会议的关于党内民主,军队民主的讨论过程中,有更加集中地表现。
当时红四军党内争论的主要问题。
而这轮争论,最终导致毛主席辞去职务,
诸位读者可以很清晰的看见,毛主席是参与了会议讨论,并且会议结束后也是坚持己见,发表意见也是由前委共同决定的。
在@温伯陵 那里变成了什么?
说的温柔一点,这是对史实的不清楚,说的诛心一点,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
首先,这根本不是党是不是必须领导一切的问题,而是在当时的斗争环境下,在党的革命工作完全依赖于军事工作是否进行的顺利——连村都守不住,谈什么领导农民开展运动?这个时候,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给红四军的军委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红四军的军事力量处于低谷的时期,只有保障革命工作的顺利开展,才可以吸纳更多的力量加入红四军,从而发展壮大。而且中央苏区不是红四军的“游击区”,否则中共中央根本没有必要设立前敌委员会,直接全权交给红四军军委岂不是有相同的效果?
其次,这是典型的对如何实现革命路线的争论,谈何“军人们不愿意怼了毛主席、毛泽东心灰意冷呢”,诸位可以先看看站在所谓的“军人立场”上的朱老总是什么意见。
再看看毛主席的意见是什么,
心灰意冷我是没看出来,但是暗讽刘安恭以到苏联留过学作为资本获取同志们的信任,进而引发军内这轮风波在第三条有论述。(第四条在朱老总的论述页,笔者这里将两页顺序颠倒)
最后,前委当时并不是只有林彪一人支持毛主席,更不是只有林彪才是冷静的。
这一结论,正是在陈毅接过临时书记的职责后,经过大会的共同讨论得出的结论(当然@温伯陵 的某些读者可以继续你的观点,认为是陈毅“打击报复”——你有本事当我面这么说更好)。
现在再看@温伯陵 所谓的“执政的理论路线被人攻倒了……丧失了政治信用,以后说的话就没人听了”就更可笑了,且不提我党,就是历史上的历朝历代的统治集团,脱离群众,才是导致丧失政治信用的原因,和说话有没有人听,并不存在线性关系。诚然不同历史时期,统治的手段,社会的结构会有很大差异。但当我们把目光放在百年前的革命历史时期,哪个政党更能贴近人民,领导普罗大众,哪个政党便最能获得“政治信用”,而同时,但凡有一定政治敏锐感的政治家,都能从谁的路线更能获得“政治信用”的角度出发,来判断谁的理论路线是正确的。客观事实决定主观认知。
而且陈毅、林彪是怎样的人,是不是真心拥护毛主席,也不是@温伯陵 一篇臭鱼烂虾般的文章就能篡改的,史书都记着呢:
林彪读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后“备受感动”,以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毛主席当年的批评翻脸不认账了。
——呵。
笔者上面放了这么多资料,是希望诸位读者明白一点,“林彪的错误”不仅仅代表一个个体的错误,它反映的那个时代的一群人的认知,我们严厉的批评这些错误,目的不是要把“林彪”打上“标签”“钢印”。而是使更多的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道理放在今天也是一样的)
而且革命年代的错误,甚至血的教训不是没有,对内的屠刀,甚至于近似于宁错杀不放过的现象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问题就是我党是积极的批评并改正自己的错误的,比如对起义将士的一些宽容(著名的傅作义的2年后想起来自己藏的还有军火),我很庆幸的是这个传统一代代的传到了今天。
文末,为了以免某些杠精带节奏,这里还是放两张《中央苏区史》中对肃反时期错误总结的内容以正视听。
奉劝@温伯陵 一句话,作为一个挂了标的自媒体,话说出来是要负责任的。你知乎上关于革命史的相关文章,我看了个大概,还有几篇文章的毛病,这本书里也能找到相关资料,但是我在本文里根本没谈。
以某一个历史断面,去推定之前的历史断面,这是没有掌握好唯物主义史观的典型表现。
围绕某一个历史人物,构造、再解读历史,这是典型的“英雄史观”。
这样的水平,就别尝试去拿林彪比作韩信了,“你把握不住的,憨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