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武汉地铁二号线,你去哪个“华中大”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出版六家”

作者:范军

一个地铁站的站点如何命名居然成了新闻,成了公众话题,很有点意思。这样的争议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它的“意思”似乎不在地铁站名称本身,而在地铁及站名之外。

据11月14日《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报道,武汉地铁2号线南延线开通在即。途经华中科技大学一站的站名引发了争议,焦点集中在是叫“华科大站”还是叫“华中大站”。

据记者采访,学校内部教职工认为大家早已习惯了学校简称为“华科”,老人甚至觉得叫“华工”更有历史感,更加朴实和亲切;站名自然应该和学校历史、学校简称一致为好。社会公众、广大网友普遍认可“华科大”作站名,因为这样不会引起歧义,造成混乱,不至于让人经常下错站。

而校方的回应是华中科技大学在经过教育审批的学校《章程》里简称就是“华中大”,因此对外的简称一律用这个“官定简称”,地铁站名毫无疑问也就应该是“华中大站”。估计最后的结果,还是按照校方的意见办了。尘埃将很快落定,但结局未必会圆满。

500

武汉地铁二号线 南延线

其实,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公交车站、地铁站、码头等公众交通场所的命名,与某种特定的宏大政治意图、长远战略定位、深刻思想内容、独特文化意蕴一般都没有太大关系(特殊年代例外)。它们如何取名的最佳原则就是“实用”、“适用”和“管用”。

拿地铁站名来说,就是能把乘客最精准无误地带到他要去的那个地方,不至于因名称歧义或故意误导而让人南辕北辙、张冠李戴。用了“华中大”地铁站名,结果会怎样?从武汉地铁2号线来说,若从天河机场坐到武昌来,到光谷那边去,不熟悉的人很可能就在广埠屯下车了,因为那里有一所华中师范大学;如果将来有新的地铁线路既经过华中科技大学,又在华中农业大学设站,那个“华中大站”会搞得不少人不知所云。因为从校名本身来说,按照华中科技大学的逻辑和做法,这三所大学都有权利简称为“华大”、“华中大”,甚至是“华中大学”。

看来,从最实用、最适用、最不会引起混乱的角度来看,大家讨论的地铁2号线那个站点无疑应该叫“华科站”(或“华科大站”),既简单,又好记,主要是不会把人带到沟里去。在这些涉及广大普通群众利益的问题上,其实最好尊重社会公众的意见。精准命名地铁站,才便于让群众,尤其是外地来汉群众(包括众多大学生)不坐错站,下错车。

据广州的朋友说,那里也有三所带“华南”两字打头的大学,附近也都有地铁站,但华南农大、华南师大、华南理工,因为没人抢着叫“华大”、“华南大”什么的,各自简称社会认可,站名毫无争议,相安无事。倘若这三家中只要有任何一家产生了更名为“华南大学”的持久热情和永恒冲动,那类似武汉高校的活剧也会上演,尽管它们还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沿革之类的复杂因素。

500

华中大学旧址

显然,和武汉这个地铁站命名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是大学如何简称,而且是如何更名。近几年,网上相关的搞笑段子层出不穷,常有令人捧腹之作。让人调侃的主要就是校名之间互相重复“打架”,形成混乱,还有的校名一简化联想起来就很好玩。感兴趣者可上网一搜。笔者所在的华中师范大学在武汉地区与华科、华农也有点“打架”(其实以前在武汉、在湖北各自简称华科、华师、华农并不混淆,后面细说)。而在同类院校中,又与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广州的华南师范大学在大范围内易混。

如上海的那所师大经常在媒体上简称“华师大”,朋友有时候看到“华师大”的好消息就说对我说,你们华师大很牛呀,不错不错。每每这时,我或微笑不语,或假装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其实潜台词是那个“华师大”哪里是我们这个华师大。跟它比,我们差老远呢!

回到华中科技大学的简称上来,按照常理非常简单,若四个字叫“华中科大”,若三个字叫“华科大”,最简洁明了的叫法“华科”,没有争议,不形成歧义,也符合形式逻辑规则。但为什么非要把简称的“唯一性”“排他性”铲除不可,搞成歧义明显的“华中大”、“华大”,据说英文名称直接简化为“华中大学”呢?不仅正式的学校《章程》如此,对国内国外的各种宣传如此,工商局诸如此类的商标也早注册完了。


​以我小人之心来度君子之腹,华科大领导们可能心灵深处一直有一个远大理想——那就是一定要办一所有实有名、名正言顺、名副其实的综合性一流大学。最顺理成章的,可能简称就是“华大”,全称就叫“华中大学”。据民间人士说,当年高校大合并时,华中科大有意合并华中师大,校名拟叫“华中大学”。以华中师大人的“忠诚博雅,朴实刚毅”,是完全会同意的,但由于当时党坚持独立的师范大学体系不变,此议未果。这些纯属吃瓜群众的街谈巷议,自然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500

韦卓民

华中科大简称“华中大”甚至“华大”,其实让素有君子博雅之风的华中师大有点为难,因为毕竟老华中大学(历史上一直简称“华大”)是自己的老祖宗,这就牵涉到自家的前世今生和未来。从上世纪20年代隶属于教会的华中大学到50年代与私立中华大学、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合并后的公立华中大学,再到华中高师、华中师院和今日的华中师大,其办学主体毕竟一脉相承,绵延不断。除了教职员工的接续,还有房产地产图书仪器设备等硬件接收,更有精神血脉和学术传统的代代相传。

笔者在出版社供职时就整理刊行过曾担任老华中大学校长二十多年的一代大师韦卓民先生的全集,近八百万字,在海内外老华大校友中反响极为热烈。这位哈佛大学的硕士、伦敦大学的博士,在欧美诸多名校担任讲席的老校长,到70年代后期才去世。

另一个华大副校长叫黄溥,记得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学硕士毕业,在华大任教育学院院长多年,后来以副校长、代理校长身份辅佐韦先生时间很长。我们也曾经刊刻过他的《学术论著选》。如今华中师大这点教育学和师范教育的老底子其实还是来自他们呢。如果不是这样一段“家史”,这样一种传承,华中科技大学如何简称、如何更名,只要不影响公众,不造成混乱,想怎么办也都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500

黄溥

中国的大学校名简化如果说更多的是轻松幽默的笑话,学校更名问题则更复杂,有些学者甚至说得很沉重,批评得很尖锐。欧美一些名校,像麻省理工、加州理工、伦敦政经、巴黎高师等等,至今仍叫“学院”或者什么“学校”,没有改为更牛掰的“大学”,甚至连那种更名的“冲动”都没有,但谁能说它们不是世界一流大学呢!

就拿麻省理工学院来说,上网一搜,只有肃然起敬的份了。百度上说,2017—2018年度,麻省理工学院位列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一  、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二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世界第四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五 。2018年6月,《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世界大学声誉排名,麻省理工学院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哈佛大学。

千万别以为麻省理工学院只有理工科,它的文学、历史、经济、管理、政治学等人文社科好像也挺厉害。该校最牛的还是这一组数据:截止2018年10月,先后有93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或工作,在全球和全美高校中分别列第六名和第五名  ;先后有25位图灵奖得主在MIT工作或学习过,仅次于斯坦福(26位),位列世界第二  。另有8位菲尔兹奖(世界数学最高奖)得主曾在MIT工作、位列世界第八。  截止2016年,在MIT现役教授中共有79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47位退休教授)  、57位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以及59位退休教授)。

500

黄溥《学术论著选》

记不清什么时候看过一个材料,说是华中科技大学立志要做中国的麻省理工,窃以为这个定位和理想非常值得称道。华中科大抢抓机遇,快速发展,这些年确实成效显著,可圈可点,值得包括华中师大在内的诸多高校好好学习。在当下中国大举推进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已经顺利进入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的华中科技大学完全可以“对标”麻省理工学院,从实到名都可以全面“对标”,坚持苦练内功,弘扬科技,勤修人文,行稳致远,争当真正的世界一流。

假如真有那一天,华中科大完全可以与麻省理工比肩而立的时候,我觉得它改回老校名“华中工学院”(或者改为“华中理工学院”,其曾用名中有过“理工”二字)可能更有历史韵味,更显“低调奢华”,也与麻省理工的校名更能门当户对。到那时,说起世界一流名校,北美有“麻省理工”,东亚有“华中理工”,遥相呼应,那该是多好的事呀!

500

麻省理工

到那时,武汉地铁2号线的那个站点“华工站”就成了东方芝加哥——武汉最让人骄傲的地标。国内五湖四海、大江南北的莘莘学子,世界上五大洲、四大洋的优秀青年纷纷涌到湖北来,涌到武汉来,涌到华工来。那时候,武汉地铁2号线的那个站该会是多少青年才俊落脚的地方,又更是他们梦想起飞的地方!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期待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