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 17— 18世纪 清宫葡萄牙传教士的政治活动

略论 17— 18世 纪清 宫葡萄 牙传教 士的政治 活动

吴艳玲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 ,北京 100875)

【摘要】

17一18世纪许多葡萄牙传教士跻身于清朝皇宫。这些清宫葡萄牙传教士时常利用其特殊的身份参与或干预清朝的政治活动。整体来说 ,他们的政治活动维护了葡萄牙在华政治、经济、宗教利益,但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传教士;清宫葡萄牙传教士;政治活动

17一18世纪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除康熙朝外 ,来华葡萄牙传教士人数较西方其他派遣传教士的国家一直领先。…葡萄牙传教士来华后,一部分身怀绝技之人跻身于清朝皇宫,为中国的统治者提供各种服务。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参 与或干预清 政府 的政 治 。本 :丈拟根 据 中外 文档案 和文献对这一时期清官葡萄牙传士①的政治活动进行梳理,以求教于方家。

一、 助葡萄牙使团出使北京

500

17一18世纪入华的清官葡萄牙传教士虽然远离家乡,却时刻心系祖国,具有高度的爱国热情。在几次葡萄牙使团出使北京期间,他们充分利用 自己深居幽宫的便利条件给使团提供各种帮助:

其一是为葡萄牙使团出谋划策。

1670年葡萄牙 萨尔达 尼(ManoeldeSaldagna)使 团进京时带来一份描述 澳门在 反对 海盗 和抵 御荷 兰人 进攻 方面 为中国人所做贡献的备忘录,他希望以此来争取澳门海上贸易合法化。萨尔达尼问安文思(GabrieldeMagalhgtens)等传教士是否应该把 它递 交给清政府 ,他 们 “坚决 反对那 样做 ” 。他们解释了此时清政府不可能开放海上贸易的理 由,并且指出使团之所以得到一些殊荣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表示与澳门无关 。 在他们 的细心劝 导下 ,萨尔达 尼最 终放 弃 了利用使团作为实质性谈判重要渠道的想法。事实上,“谈判留给耶稣会士们是比较好的。他们一直在宫廷 ,他们非正式的联系和友谊范围不断扩大。”经安文思等人的努力,“因为和葡萄牙、澳门无关的一些原因,耶稣会士不断壮大”,而“耶稣会的影响与声望也将对保护澳 门有 利”。康熙末年 ,礼 仪之 争的爆发使传教 士与清政 府之 间的关系极度紧张。为此 ,穆敬远 (JeanMourao)策划再 次 向中国派遣使团。他提醒使团注意“在中国需要有耶稣会会士指引 ;皇帝对葡萄牙人的偏爱;厚礼取悦皇帝……” 还提出忠告说,在中国教士被认为无法参与世俗生活中的大事。在他的指导下 ,葡萄牙选 派了世俗人员麦德乐(AlexandreMetellodeSouzaeMenezes)作为使臣于 1725年来华。使团一到北京,刚继位的雍正帝就向张安多询问使团的目的。长期在宫中服务的张安多(AntoindeMagaihaens)深知雍正帝不愿大使谈论保护基督教的问题,因而机敏地回答说他们来华是为了“向康熙帝驾崩表示哀悼,向新皇帝登基表示祝贺”。雍正帝继位以来 ,葡萄牙使团是第一个向他表示庆贺的使团,所以他很高兴。《大清会典事例》特以“西洋博尔都噶尔国”而不再是 “西洋国”来称呼葡 萄牙,这无疑是抬高 葡萄牙地 位的一种象征 。

其二是调 和中葡礼仪上的矛盾 。

由于 中葡两国文化上 的差异太 大,葡使 在晋见清朝 统治者时难免会 出现一些差 错。如果这些 差错不能被 及时 纠正 ,其出使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此时,清宫葡萄牙传教士正力挽狂澜,多次避免因礼仪问题而造成的使团出使失败的局面。清政府时 常以“天朝 上 国”的身 份 自居 ,所 以 ,他 们希望外国使团前来为其朝 贡时能 自称为“臣”。由于不知情 ,萨尔达尼使团在 向清政府呈递 的国书里并没有 这样 的称 呼 ,这让清朝官员颇不高兴 。此时 ,安文思等人 事先 的提 醒帮萨尔达尼解 了围 ,他 急忙解释说 :“在欧洲 当一 国王在 向另一 国王 写信时,没有称呼自己 ‘臣’的风俗。” 此事随之不了了之。进而,葡萄牙使团顺利地超越了清政府传统的朝贡体制。后来 ,麦德乐使 团在 晋见雍正帝时又不知 以何种方 式向雍正帝递交国书。中方要求先把信放在皇帝接见的宫殿中的一张桌子上,然后由大使敬呈皇帝。而葡使则打算直接把信呈递到皇帝手中。为了缓和气氛,张安多让葡使做出了让步。清政府 这才没有再计较此事 。除此 之外 ,徐懋 德 (AndreasPereyra)、张 安 多和 傅作 霖(F61ixdaRochas)等人还积极充任使团翻译。他们在翻译时 ,认真领会双方 意图并 尽量 客观 译 出,帮 助使 团完成 了部分 出使任 务。质而言之 ,在几次葡萄牙使团出使北京期间,清官葡萄牙传教士积极为使 团出谋划策、调和两国礼仪上的矛盾、充任使团翻译 ,使中葡双方对他们的工作都十分满意。尽管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没有帮使团圆满完成出使任务,但他们出色的表现却加强了中葡两国的友谊,提高了葡萄牙的国际地位,为天主教在华顺利传播赢得 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其自身在清宫 中的地位也 得以加强 。

二、保护澳门的权益

一 直以来,海外葡萄牙人都把清宫葡萄牙传教士作为葡萄牙在华利益的最大保护伞。当葡萄牙和天主教的事业,尤其是他们远东的根据地——澳门受到威胁时,清宫葡萄牙传教士便会及 时伸 出援助之手 。1662年清政府禁海令的颁布使葡萄牙的海上贸易遭到沉重 的打击 。得知}肖息后 ,清宫葡萄牙传教 士立即为挽救 澳门的厄运而奔走 ,他们还充分利用 自己的威望 和影响来取得宫中好友的支持。尽管宫中顽固势力一心想将葡萄牙人逐出国门,并两次起草 旨在摧 毁澳 门葡萄牙 势力 的法案 ,但经过他们的多方努力 ,这些法案“终获撤消”。危机解除后,“在北京 的 神 父 们翘 望 澳 门繁 荣 昌盛 的复 兴 之 时 早 日到来 。” 虽然这次澳 门葡萄 牙人请求 免除澳 门海禁的目的没有达到,但他们却可以进行一些有限的非法贸易活动。这与清官包括葡萄牙传教士在内的各 国传教士的有力支援是分不开的。1684年 葡萄牙国王彼得罗 (D.Pedro)给数学学院院长南 怀仁这样 说 ,“衷 心感 谢他们对 澳 门居 民和城市 贸易所 给予 的鼎力帮助。”1686年荷兰人欲在澳门设立商埠。这使澳门葡萄牙人陷入困境 ,“他们在痛苦 绝望 中挣 扎 ,甚 至想 抛离居 地 ,把殖民地迁 到暹 罗。”为此 ,“北京 的神父感到震惊和焦虑 ,他们在想方设 法安慰和拯救那些 惶惶不 可终 日的澳 门居 民。”他们的心血终于没有 白费 ,据史料记 载 :“所 有 的耶稣会 会员 ,无论葡国还是外国的,他们作为真正的传教会传教士 ,把葡国的利益视为他们自己的利益。”最终 ,在各国传教士的共同努力下 ,荷兰欲在澳 门建立商埠 的计划流产 。1802年上半年英军 以强力 占领澳 门。澳门元老院认为 ,要想从 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请求北京 主教 汤士选 (AlexandredeGouvea)予 以援 助 。因为 他 曾与 清政 府 签 汀 的《北京协约》规定“澳门若一旦遇有援助必要时,得由中国派兵援助之”。同年八月,澳门唼嚓哆又致函北京葡萄牙传教士索德超 (Joseph—BernarddAlmeida),说澳 门附近停有六艘英国兵船 ,似乎有 觊觎澳 门之意。索德超 立即 同汤 士选 一起给和坤写呈文,_9希望能引起清政府的警觉进而保护澳门。但由于当时广东大使隐瞒事实真相 ,清政 府遂怒斥索 德超造谣生事。事实上 ,索德 超对此 事 的报道基 本上 是符合 事实 的,只不过有些夸大其词 。这 说 明索德 超在保全澳门利益 的问题上是非常紧张 的 ,甚 至 已经到 了失去理 智 的地 步 。但是 ,这种病态的 防御方式最终使得英 国的阴谋破产 。以上观之 ,正是由于清官葡萄牙传教士 的多方努力才最终缓解 了清政府迁海令对澳 门的不利 影响 ,击 退了荷兰和英国的进攻 ,并 捍卫 了澳门在中葡文化交流史上 不可动摇 的地位 。在 中西文化交 流史 上 ,澳 门能 够一直起着桥梁作用 ,清宫葡萄牙传教士功不可没 。

三 、阻止荷兰 、英国同清政府的贸易

继葡萄牙之后 ,荷兰和英国也对同中国建立正常贸易关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为了维护葡国在华利益 ,清官葡萄牙传教士绝不会对竞争对手的到来表示欢迎。他们总是在敌人到来前后 ,为其设置各种障碍 。1656年荷兰决定派出使团来华 。如果荷兰同清政府建立 自由贸易关系,葡萄牙对华贸易垄断局面就会被打破;再者,信奉新教的荷兰人的到来必然会 削弱天主教的发展空间。因而 ,这个消息引起了清宫葡萄 牙传教士 的恐 慌。荷兰使团抵京后,安文思便同其他传教士一面假意亲近 ,一面暗中利用同清政府的特殊关系加以阻止。他们时常利用在京城 同各级 官员 交往 的机 会 ,散布 一些对 荷兰人 不利 的言论 。

其言论 让朝廷 官员对 荷兰 产生 了很大 的怀疑 。据 尼霍夫 记载:“在北京的这些传教士是上帝的信徒中的渣滓和全世界的败类,他们在这里造谣丑化我们,使得二位使臣阁下必须时时刻刻去应 付所有好奇地 东问西问然 后就走开 的官员。” 另有荷使记载 :“尽管澳门的葡人处境惨 淡 ,但他们在北京 的耶稣会士设法用相 当数量 的银两送给宫廷官员与我们作对 ,并激起了人们对我们的憎恨 ,以达到使我们出入中国的请求遭到拒绝这一 目的。” 由于安文思等人 的阻挠 ,“尽管荷兰使团卑躬 屈膝地扮演 了进贡者 的角色 ,还是受到了清廷的冷遇和侮辱 ” 。荷兰欲同清政府建 立八年一贡的朝贡关系的计划被迫改为五年一 贡。虽然阻 止荷兰 同清政府建立友好 贸易关系并 不能最终保 住葡萄牙在 华贸易 的垄 断地位 ,但是击退这样一位宿敌却使葡萄牙人少了一块心病。1793年英 国马戛 尔尼使 团来华 。使 团还未到达北京 时 ,索德超、安国宁(Anor6Rodfigues)、汤士选已经在设法阻止了 。当时清宫法国传教士格拉蒙特 (JeanBaptisteGrammont)写信劝告使团要谨防索 德超 。他 断言 ,“索 德超将竭尽全力令英国使团无功而返”。索德超 等人 曾利用使 团送给皇帝的礼品来损害英国的利益。他们“发现宏大 的天象仪上有多个机件 已经磨损 ,零件 上的铭文 是德文 。他们把这些情况报告给中堂(和坤),曾与英使团在多方面发生冲突的和坤又上奏皇帝 ,告英 国人 奸诈狡猾 。愤怒 的皇帝下令让英 国使团在 24小时 内离 开北 京。”实 际上 “葡 萄牙人已经形成了一 种体制,使其他国家憎恶并被排斥在中国大门之外。”英国也不例外 。尽管马戛尔尼使团失败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清政府方面,然则清官葡萄牙传教士的节节抵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当时,格拉蒙特就认为此次英国出使中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某传教士(索德超)的破坏,他认为这个使团会损 害 其 本 国的 利 益 ,因 而 不 断 煽 动 对 英 国 的不 利 情绪 。” 阿布雷沃也说 :“马戛尔尼勋 爵出使期间 ,宫廷内的葡萄牙神父们直接破坏了英 国的利益 ,蓄意挑起恐慌 ,宣扬英国已在世界各地吞并许多地方 ,也有可能吞并 中国的领土 。”

四、参加中俄谈判

500

1688年为解决中俄两国边界划分问题,康熙帝选派徐日升作为清朝使 团成员 之一前 往尼 布楚谈判 。徐 日升 在这次出使中不辱使命 ,极力 维护 中方利 益 ,并为我国东北 边境赢得 了长期的安 宁。可 以说 ,这次谈判 是“徐 日升一 生事业中的最高峰”E18]。为了奖励徐 日升在谈判中的功劳 ,康熙帝于1692年颁布了容教令。这使众多传教士梦寐以求的自由传教理想变为现实。具体而言,徐 日升在中俄谈判中所起的作用主要 体现在三个方 面 :

(一 )坚定中方谈判信 心

长期以来 ,沙俄不断侵扰我 国东北 。这一历史事实使 清朝官员蒙受巨大的心理阴影,使他们在同俄方谈判时信心不足。在整个谈判中,徐 日升多次坚定他们的谈判信心并促使谈判走向成功。例如,清朝官员在准备渡河参加第一次正式会议时犹豫不决。对此,徐 日升提醒他们说,我们“经历了这么多的艰难”,如果一开始就放弃 ,一定会被世人耻 笑。他向使团保证,参加谈判“没有任何危险”。这样 ,使团的心理包袱才得以减轻。再如,谈判期间,俄方妄图霸占雅萨克,屡次使谈判陷入僵局。但徐 日升明白,“戈洛文的强硬态度不过是故作姿态的讹诈手段”,因而希望中方“有耐心”,“坚持下去 ,一切都会 完成 的”。徐日升强硬 的态度最 终挫败了俄方霸 占雅萨克的阴谋 。

(二 )担任中方国际法顾问

对于清王朝来说 ,国际法 是完全陌生的东 西 。因此 在选派谈判代表时 ,康熙帝 十分青 睐通晓 国际关系和 国际法知识的徐日升,希望他在谈判中能积极为中方提供咨询。在谈判过程中 ,徐 日升 、张诚时常依据国际惯 例 ,为清朝使 臣消除不安全感 ,并帮助他们认清形势 ,避开无休 止 的争论 ,为确立清政府所需要的合约条件出谋划策。据徐 日升记载:“他们曾多少次使谈判陷于危局,而正是我不得不去解决那些困难问题。” 徐 日升还多次 向使 臣们 提到 国际 法 的一些 原则 :如平 等互 惠 、在 国际 交涉 中应该 具有诚 信 ;正义 与非 正义 战争的观念 等。徐日升丰富的国际法知识不仅帮清政府赢得了这次谈判 ,更重要 的是 ,也 给前 来参加 谈判 的清 朝使 臣上了一堂生动的国际 法课 。这为清 政府后来同其他国家的外交谈判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

(三)为中方担任翻译

徐日升在谈判 中承 担 了繁重 的翻译 工作 。在 尼布楚期间,徐 日升和张诚把清朝使团的文件 、建议 、条约 内容之类译成拉丁文 ,又把俄方使团相对应的 内容 译成汉语和满语 。他们的工作十分辛苦,徐 日升曾说:“在这些 日子里,我们一直彻夜不眠地不停地工 作 ……因 为我们 在夜 里 翻译 白天所议定的事。” 徐 日升和张诚的翻译大都 比较认真,为了最大限度地使译文准确 ,他们 字斟句酌 。双方 即将在条约 上签字时 ,他们发现有一个字译错 了 ,便立即重新翻译 ,并将译文分别用满文 、拉 丁文 、俄文各写 了一遍 。 当然 ,徐日升的翻译工作不仅仅局限于笔译方面,还负担很多口译工作。从现有

的文献 、档案来看 ,他的翻译基本上都忠实 于原 意。

五、插手皇位继承事件

久居深宫的清宫葡萄牙传教士倍受统治者恩宠,因此他们偶尔参与清宫政事似乎已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他们不能够恪守本分而过分干预朝政的话,有时候也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穆敬 远 就 曾是 清 政 府 宫 廷 政 治 斗 争 的 牺 牲 品。1711年,澳门当局欲毁华人数所房屋 ,穆敬远代房主向澳门参事会提 出申诉 ,因此 而被 召至北 京 。到北 京后 ,他 深得 朝廷信任,朝中官员争相与之交游,并且“任皇帝译员数年,曾数次随驾巡幸塞外 ”。1716年 11月 l8日,时任北 京神 学院院长莫乌隆神 父 的上 司若奥 ·保罗 ·戈 桑 尼 (JoaoPauloGozani)称穆敬远是“优 秀的教徒,唯一受康熙帝本人、其子女和朝廷高官们尊重的人 ” 。然 而 ,在清 王朝皇位废立问题上的越俎代庖却使他赔上了性命。康熙帝在位时,对立储问题犹豫不决。诸位皇子为争夺大权,各树党羽。时管理北京南堂的穆敬远和皇子允耱关系亲密,因而他暗中帮助允搪,甚至利用康熙帝对他的信任,曾上书奏请 皇上 立允 糖为皇储 。在康熙帝看 来 ,穆敬远 的行为有些过分,因而当时就斥责他僭越。但是 ,穆敬远仍然不死心,又向驻守塞外的近卫将军年羹尧求情 ,请他为拥立允糖出力。雍正帝继位以后 ,即对允槽党羽进行报复,穆敬远随之受牵涉。雍正帝将穆敬远充军,流放西宁。1726年,葡萄牙派使团出使中国,欲搭救穆敬远 ,但在使团到来之前,雍正帝已派人对他下毒手。这样 ,穆敬远成 了“l7—18世纪天主教传教史上,惨死于政府暴力之下的北京传教团中最重要的人” 。而且,这件事使雍正帝的心理蒙受很大的阴影,使他对后来的传教士也没有太大 的热情 ,并最终颁布了禁教令 。

以上便是 l7—18世纪清官葡萄牙传教士政治活动的大致脉络。其实,这些政治活动并不是孤立的,其中大部分都与葡萄牙在华利益息息相关。整体来说,清宫葡萄牙传教士对 于这些 政治活动 的热情参 与有 效地 维护 了葡 萄牙在华政治 、经济和宗教利益,而清政府也从中得到了一定 的实惠。

首先 ,他们在葡萄牙使团使华期间的出色表现使中葡两国的关系更加密切,葡萄牙的国际声誉得 以提高,传教环境也更为宽松。其次 ,他们为澳门所作的积极奔走巩固了其远东传教基地 的地 位。再次,他们对英荷 两国的抵 制保全了葡萄牙在华的经济优势。最后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维护了清政府的主权 ,为 中俄边界赢得了长久 的安 宁 ,并最终 赢得 容 教令的出台。当然 ,如果他们过分介入清官政事,就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但是 ,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他们这些政治活动的积极意义。可以说,在容忍中国礼仪、依托西方科技传教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尽力扫除清政府或其他国家为其设置 的种种 障碍 ,进而为本 国在 华利益 营造一个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清官葡萄牙传教士区别于清官其他国家传教士的一个明显特点。这也是在华葡萄牙传教士总人数能够在17一18两个世纪里 处于绝对优势 地位 ,并推动中葡文化交流走向最高峰 的主要原 因所在 。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