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100周年,藏南传来小惊喜

500

  酷玩实验室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酷玩实验室

  微信ID:coollabs

  最近,在举国上下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时候,我国藏南地区也发生了一件大喜事。

  6月25日,川藏铁路拉林段(拉萨-林芝)正式通车运营,结束了藏东南不通铁路的历史。

  这是继2006年青藏铁路格拉段(格尔木-拉萨)、2014年拉日铁路(拉萨-日喀则)之后,西藏自治区开通的第三条铁路

  拉林铁路的通车运行,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也将西藏带入了电气化铁路时代。

500

  随着复兴号内电双源动车组同步投入运营,拉萨至山南、林芝,最快1小时10分、3小时29分可达。

  从此,西藏各族群众可以“坐上动车去拉萨”了。

500

  在央视新闻的镜头下,拉林铁路沿线,有蓝与白的天空,黄与绿的植物,有巍峨的雪山,壮阔的田野,也有纵横的山川峡谷,纯粹的圣湖古刹。

500

  很多人都在说,“太美了”、“想立刻去坐火车”、“又一个有生之年系列”……

500

500

  然而,这份美丽背后,却是建设过程中的重重“凶险”。

  拉林铁路全线90%以上路段位于3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16次跨越雅鲁藏布江,全线共有47座隧道、121座桥梁

  这意味着,修建铁路面对的,是高寒缺氧、气候酷烈的自然环境;是风积沙、冰碛层、强岩爆、高地温、软岩大变形等复杂的地质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泥石流、山体滑坡、危岩落石等地质灾害——每一项,都是对设计施工团队“要命”的考验。

  重重困难之下,拉林铁路历经11年,投资366.74亿元(概算总额),才终于开通运营。

  也许有人要问,西藏地广人稀,从拉萨到林芝已经有318国道了,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地再修一条铁路?

500

  修铁路就算了,为什么不沿着国道建,偏要翻山越岭选择hard模式?

  这两个问题,我分开回答。

  01

  在拉萨街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英雄纪念碑。

  这是为了纪念青藏、川藏公路通车而建的纪念碑,更是为了纪念因为修路而牺牲的3000多名建设者。

500

  1954年,西藏和平解放的第四年,负责维稳的驻藏部队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饿。

  上级有明确规定,进军西藏,不吃地方。但彼时的西藏资源贫瘠,反动势力还对驻藏部队进行“经济封锁”,8个银元买一斤盐,一斤银子一斤面,扬言要把解放军“饿绝困死”。

  怎么办?

  当时尚未通路,粮食全靠牲口一点一点从外驮运,都不够塞牙缝的。

  时任西藏工委组织部长慕生忠将军想,修一条路吧。

  就这样,慕生忠带着19名干部、1200多名民工和战士,扛着镐头、铁锹出发了。

  他们吃炒面、喝雪水,跨过高山大河、沼泽冰川、戈壁冻土,用79天就打通了300公里公路。

500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修路势如破竹。

  8月,翻越风火山;10月,战胜唐古拉;11月,抵达黑河;12月,跨过当雄草原,穿过羊八井石峡,直抵终点拉萨。

  这些没有现代工具的修路人,只用7个月零4天的时间,就“切断”25座雪山,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建成了当时海拔最高的青藏公路,创造了新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也在沿途留下了英雄的血与泪——当初进藏的修路人,剩下的已不足2/3;因为条件有限,所有倒下的人,都就近埋在了公路两侧。

500

  是他们,用生命搭起了进藏的第一条天路

  据统计,在没有铁路的时代,青藏公路承担着85%以上的进藏物资运输和90%以上的出藏物资运输任务,堪称西藏的“生命线”

  到1985年,曾是砂石路的青藏公路全线改建为沥青路面;再加上川藏、新藏、滇藏公路的相继建设启动,西藏的路,通了

  尽管西藏地广人稀,但是修路对于国防、对沿线居民出行、对藏区的经济发展、对藏区与内地的交流,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这就回到了第一个问题上,既然公路已经通了,为什么还要修铁路?

  因为公路,远远不够。

  相比火车,单台汽车的运载量极为有限,从格尔木到拉萨,公路年运量只有几十万吨。

  低运量直接导致了成本的攀升——当时,一块砖在内陆卖8分钱,到了西藏要卖一块多;一吨煤在拉萨卖700块钱,其中600块钱都是运费

  再者,由于高原的冻土环境,路面在反复冻涨与消融中极易变形,由此导致地基凹陷、边坡滑塌等现象,极端气候条件下,行车安全隐患极大

500

  多年冻土的路面

  因此,铁路必须要修。

  2001年,由于各种现实困难几经搁置,蹉跎了半个世纪的青藏铁路,正式启动。

  此后,随着基建狂魔的不断加码,2006年,滇藏铁路前期工程进入讨论;新藏、甘藏铁路也列入规划中;2009年,难度更高的川藏铁路设计图正式公布。

  到今天,川藏铁路的东西两头成雅段、拉林段均已开通运营。

  拉林铁路通车第一天,很多藏族同胞登上了前往拉萨的复兴号。

500

  他们朝着镜头招手、比耶,脸上是藏不住的新奇和笑容。

  这笑容,或许就是第二个问题的答案。

  02

  从拉萨到林芝,有两条线路。

  一条北线,基本与318国道并行,途经尼洋河谷、拉萨河谷,是两地之间的最短路线,地势也相对平坦。但缺点在于,沿线城镇稀少、人迹罕至,县级以上中心城区,只有3个。

  一条南线,要绕过海拔3600多米的协荣地区,然后沿着雅鲁藏布江东行,再在尼洋河拐个弯,最后才能到达林芝,沿途高山峡谷,关隘重重。但优点在于,南线可以串起山南地区人口密集的地方,方便藏族同胞出行。

500

  绿色为北线方案,深蓝色为南线方案(via唐驳虎)

  走北线,投入低,难度小,这是简单的路

  走南线,虽然难,但可以让更多的藏民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让西藏与内地发生更大的交流与捆绑,助力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这是正确的路

  经过层层论证,拉林铁路最终选择了正确的、却难于上青天的南线。

  但是真的修起来,可真是“要命”。

  南线位于我国地壳运动最强烈地区之一的青藏高原东南部,修路要穿越高烈度地震区和地质活动断裂带。

  在打通隧道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崩塌、滑坡、错落、泥石流、溜沙坡、水毁、冰害、风沙、高烈度地震与活动断裂、热害、高地应力(岩爆与大变形)、生长期高陡岩质岸坡、放射性、有害气体、蚀变岩、膨胀岩(土)、松软土……等各种类型的地质灾害,简直就是一个集成各种地质灾害的“博物馆”

  嘎拉山隧道,开工即遇涌水,其中有100多天的涌水超过上万立方米,最多的一天涌水达到3万立方米,相当于15个标准游泳池的储水量;

500

  图/上游新闻

  令达拿隧道,则遭遇高海拔施工常见的软岩大变形,出现大面积的开裂、掉块、坍塌,就连搭好的钢拱架,都会严重扭曲变形;

500

  巴玉隧道,岩爆被业内称为“石头像炮弹一样飞”;

500

  桑珠岭隧道,最高岩温达89.9°C,是目前中国铁路隧道修建中遇到的最高岩温,要靠高压洒水降温才能工作。

500

  除了隧道,跨越雅鲁藏布江的大桥也必不可少。

  其中,藏木雅鲁藏布江双线特大桥,更是创下世界同类型桥梁海拔最高、跨度最大、主拱钢管直径最大、钢管拱单根管内混凝土顶升方量最多4个世界第一。

500

  试运行的复兴号在大桥上 摄影/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除了施工上的困难,还有生态上的考量——雅鲁藏布江峡谷,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工程的推进,必须要考虑原始植被野生动物的保护。

  除此之外,拉林铁路还是西藏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穿行在雪山峡谷的复兴号,可以在“内燃+电力”组合成的4种动力模式中来回切换,保障列车的运行安全。

500

  可以说,拉林铁路沿线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行进的一分一毫,都是新时代的建设者们的功绩。

  是他们,亲手创造了这个世界“超级工程”。

  1986年,美国旅行家保罗·索鲁在《在中国大地上:搭火车旅行记》中曾断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但中国人总有一种朴素的信仰: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03

  不计较结果的投入,就是瞎热血。

  那么西藏通路,到底带来了哪些更为现实的意义?

  通路的第一个意义,是藏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有了路,才有了通信、通电、通网的可能。

  中国邮政在西藏穿行,从此,有邮编的地方,藏区人民就可以与外面的世界发生联结。

500

  国家电网在西藏铺网,从此,世界屋脊被电量,西藏的每一寸土地,都享受着全国统一的国家大电网。

500

  中国铁塔在西藏开疆,从此,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也能拥有满格的通信信号。

500

  今天的藏区人,既可以骑马奔驰在大草原,也可以和我们一样刷短视频、网购,可以吃火锅、喝奶茶,出门也有动车、高铁。某种程度上,我更羡慕他们。

  通路带来的第二个便利,是经济的发展。

  稳定、通达的交通网,大大带动了西藏文旅产业的发展。

  从2006年开始,西藏的旅游人数、收入逐年增多。

500

  仅2012年-2016年,西藏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就高达8236.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08.33亿元,占西藏GDP的近三成

  拿拉林铁路沿线的林芝市巴宜区朵当村来说,当地有400亩的玫瑰园和雪菊园,从前赚的是生态观光的钱,但有了路,就可以将玫瑰、雪菊销往各地,赚产业的钱。

500

  ‍他们算过,2020年,全村农民年人均收入是21339元,复兴号通车之后,这比钱还会往上走。

  ‍

  通路的第三个意义,在于巩固边防。

  作为中国西南边防的屏障,西藏的战略意义不容小觑。

  由于极端气候侵袭,西藏常常面临物资短缺、供给不足的问题,只有把路修到西藏,才可以保障边防战士们的物资供给。

  同时,延伸的道路,也是主权的象征——

  拉林铁路直插藏南中印边境争议地区的山口不下10个,甚至从米林县火车路基向南十多公里,就是中印边界的实控线

  西藏,是中国的西藏,犯我边境者,虽远必诛。

500

  尾声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西藏的铁路,很多路段都是单轨

  这是我们对现实的妥协——多一条线,可能是多一倍的基建开支,多一倍的维护成本。而就目前来往于西藏的客流量和货运量来看,单线铁路的运力足以满足要求。

  既要让每个人都享受到福祉,也不会多花一分冤枉钱,我想,这不仅是西藏修路的初心,也是国家发展中每一个规划、每一条政策的初心。

  今年不仅是建党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70年间,有人留下汗水,有人留下青春,还有人留下生命,他们用双手建设,用双脚丈量,去心感受,去创造,共同建设了今天和平稳定、繁荣发展的西藏。

500

  图/国家地理

  今天的西藏,远处有蓝天白云,苍茫草原,近处,绿色的复兴号穿行其间,红色的僧袍若隐若现,白色的哈达随风飘扬。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并行,人们展颜而笑,为崭新的西藏喝彩,也为中国的明天喝彩。

500

  酷玩实验室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参考资料:

  《天路之路:新中国70年入藏交通史》,发布于“蒋校长”

  《被全网刷屏的拉林铁路,我们带来最详尽的深度解读》,发布于“铁道视界”

  《川藏铁路拉林段正式通车,对西藏意味着什么?》,发布于“地球知识局”,作者杔格

  《跟着基建狂魔,“云游”拉林铁路》,发布于“国资小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