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政治经济学探索(初稿)第四章,平等
4-1,什么是平等
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主张的目标是实现人人平等,核心主张是公有制,简称为“共产”,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压迫都是为了实现人人平等。这就是它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的来源。说平等的意识属于高级管理智慧是不假的,中国古代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的说法,平均是合作,和谐相处的智慧。相反占有竞争属于低智慧的动物性。
“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理想之一。如果实现了人人平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才是真正和谐的,这是一种非常普世的社会理念。
现在反对讲“平等”的人并不多,分歧在于什么是“平等”?平等的意义是什么?我国现在把平等纳入了核心价值观,但却对平等的内涵缺少权威的论述,并且与现实的改革冲突,实际上是被空置的。如果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空谈平等就没有意义了,在阶级社会中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的。
在现实社会中不管是“机会”,还是“权利”,包括法律都与平等的理念冲突。比如:说“机会平等”在现实中一定是钱多的人更有机会;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现行法律并不主张占有平等和分配平等,并且保护不平等;更不要说权利平等了。没钱就没权享受高级会员的待遇,甚至看病都难。我们的社会明显是分等级的,属于阶级社会。所以说清什么是“平等”对未来社会改进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笔者认为人人平等应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收入,占有财富平等;二是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三是平等待人。
所谓收入平等“平等”主要应该体现在社会财富分配和占有方面,这应该是一个分配制度,或者说是一个游戏规则问题。
就合理性而言,笔者认为:
1,人与人的能力事实上差别并不是很大,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单打独斗远不如集体合作。思想,知识如果不能调动社会资源,不能变成他人的行为其社会意义都是非常有限的,越大的成就需要越大的合作,调动越大的资源。
2,在社会分工中组织者更被人关注,被人关注和赞扬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获得。管理者过度追求物质占有被普遍理解为自私,对组织的凝聚力与合作都是是有害的,应该理解为管理水平低下。
3,今天的社会满足个人理性的生活现需求不难,个人理性的生活需求是有限的。人不应该追求奢侈浪费,不应该把过度占有当做高尚,过度占有,奢侈,浪费应该被定义为低俗。这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管理智慧问题。
4,组织能力,认识能力属于人格,智慧,不能货币化。真正高尚的人是不会强调占有特权的。
物质分配,占有人人平等并不难实现,简单说如果法律规定大家都靠平等的社会分配生活,没有继承权,没有资本,财产性等其它收入来源,那么人人平等就实现了。
平等的另一个概念应该是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属于社会道德问题。就是说如果你认为一个人提出的一个主张,观点是对的,不管他是谁你都应该明确的支持他的主张,观点;错的就要反对,或者纠正,不能服从于权力,地位,金钱。这是一个重要的民主观念。没有这种民主观念的社会说“民主”就是空谈。如果能建立起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那么统治就结束了,人类社会进步会有一次飞跃。
能“平等待人”是一种道德,应该是有所“得”的,能够获得更多人的尊重与合作;而不平等待人的结果是会有所“失”,会受到他人的鄙视和抵制,是道德水平低下的表现。如果你想获得更多的人尊重、赞扬,那么你的行为必须符合人们的道德观,对大家都有利,这需要智慧,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付出,对社会是有益的。与以力服人相比,以理服人才是智慧,以力服人属于压迫,会增加社会矛盾,而以理服人才会造就诚实和谐的社会。
有人用绝对平均来否定,平等。其实收入平均也不是斤斤计较的绝对平均,比如医疗保障就应该按需分配,不可能每个人都生病;还有受教育,不同的人需求也不一样,也是属于按需分配领域。
笔者并不赞同认为每个人的认识水平,智慧,体力平等,这是不现实的。比如人格,道德,科学创新能力都有高低不同,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多样化的追求会弱化现在社会的单一权力,金钱追求。追求艺术,创造,爱好等,这些更高层次追求会增加社会活力,丰富性。但这些不平等都不应该成为物质分配占有不平等的理由。
另一方面,笔者认为精神上的不平等会伴随信息传播广泛,知识普及和人们的多样化追求,其发展趋势将变得更加平面化,这将有利于社会和谐。
4-2,平等的社会有活力吗?
有人认为“平等的世界将会是一片死寂”,这是一种荒诞,偏执的观点。社会有没有活力取决于“游戏规则”而游戏规则是人可以设计的。
从人性的角度看,欲望,追求才是行为的动力,是人人都有的,人性不是懒惰的,而是追求较少的付出,获得更多的利益,就是行为的利益最大化。在生存能够保障的条件下更多的追求本质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作为社会性动物,最大的利益应该是尊严,是被人尊重,是荣誉,是社会地位,人们是可以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的。
在人人平等的公有制社会中,物质占有的欲望是被法律,即游戏规则所抑制的,大家都知道不可能,就不会去追求了。那么会追求什么呢?应该是谁对社会,集体贡献大。会竞争谁做得更好,更负责。这些都必然是受人尊敬的高尚行为,受人尊敬越多就越高尚,就是社会地位高,会被人们普遍追求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要追求更受人尊重都是需要付出的,往往包括劳动或者金钱,财富,甚至生命。把金钱、财富追求当做人性是一种偏执,错误的观念,权力追求的本质也是一样的。而乐于支配,欺负他人是属于兽性,或者说是低级的人性。
总结一下,就是越平等社会合作效率越高,活力越强。这也是被中国革命历史证实了的。比如官兵一致的共产党军队与国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延安与国统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寨,大庆的劳动热情也很高...。
4-3,平等与民主
民主的本意应该是人民做主,在不平等的阶级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民主的。在社会私有制条件下,社会利益是分散的,是存在强权的,如果各自争取自己的利益,民主其实只能是吵架,争利。其结果往往就只能是强权说了算。这就是所谓的“法治”社会。现在人们经常争论“人治”与“法治”问题。其实法也是人制定的,说到底还是人治,还是强权治理。
其实真正有效的民主的基础是共同利益。任何一个组织只有在讨论公共利益的时候才可能达成一致,一旦涉及个人或部分人利益的时候就很难达成一致了。物质分配平等的公有制社会至少可以排除物质占有的争夺,剩下的只有精神利益竞争了。获得大家更多的认同,尊重并不容易,往往需要更多的利他付出才行。
民主的主要功能就是决策,那么怎么才能算人民做主呢?笔者认为应该坚持民主的基本原则,就是言论自由,少数服从多数。
先说言论自由,如果没有言论自由,只允许少数人说话,说民主决策就没有意义了。言论自由当然是指讲道理,而不是漫骂,更不能捏造事实,毁谤。漫骂应该被制止,而故意造谣,毁谤则应该受到谴责,是最不道德的行为。
最有争议的恐怕要数少数服从多数了。这其实是一个正义问题,也是一个公平问题。最流行的说法就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笔者想说的是真理应该会被绝大多数人认同。如果你认为你掌握了真理就应该说服大家,如果说服不了大家就应该检查自己,是不是错了?是不是是不是逻辑有问题,证据不足,能不能找一找新证据?不能想当然的认为自己一定是对的,应该听听别人反对的理由,不听别人说话也是强权的。当然存在强权,不准说,或者不敢说是另外一回事,那是强权,是反民主的问题。如果强迫别人认同,自己就是强权,其实也强迫不了。所以笔者认为少数服从多数是一种“正义”,被多数人认同就是公平,前提应该是言论自由,捍卫言论自由就是捍卫民主。
当然官僚,强权都会选择特权,不平等也是事实,但如果不可能追求到就会放弃。所以平等要成为社会制度,反对不平等要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意识形态,把它作为制度保障,那么就没法动摇了。
人们能普遍清楚的认识到全社会利益,公共利益与个人的关系,清楚的识别制度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所谓的大众“觉悟”,就是人类进步。只关注个人利益是狭隘的,必然产生偏见。对世界的视野越宽,认识越深入世界观水平就越高。自由主义者追求自我利益,就普遍意义而言这种自由是不会存在的,绝大多数人只能被统治。而真正好的民主只能建立在普遍认识水平提高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应该首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这就是所谓“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大众”,而愚民就是强权统治的最佳选择。
4-4,共产主义能够实现吗?
笔者认为能!共产主义有三条标准:1,公有制,人人平等;2,物质极大丰富,各取所需;3,道德高尚,大家把劳动当成自己的需要,能自觉劳动。
人人平等通过改进社会分配制度就能实现,当然只有实行公有制才可能实现。
物质极大丰富有个道德观念问题,人的欲望能够满足吗?如果如果每个人都想吃自然的山珍海味,那么地球肯定长不出来;每个人都要占有10套房子,还要占有足够的土地那么地球就不够大,结果就永远实现不了。换一个思路,如果满足生活必需就不难实现。如果改成“满足理性的需求”也是可行的。什么是理性的需求呢?就是与地球,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并能持续的需求。加上人人平等的收入,收入就限制了消费欲望。人们在自己的收入范围内能自己自由的在市场上选择消费品这就是各取所需。大家都认同这个就会成为社会道德标准,大家都都自觉遵守。其实现在许多人生活消费只占收入的30%以下,多余的钱就可以自由的追求爱好。
最后看大家把劳动当成自己的需要,其实这也是基本人性中本来就有的,要不为啥那么多人会自觉锻炼身体,去登山。为啥再好的牢房也不会有人喜欢?为啥人闲多了就会感到无聊?其实驱使人行为的都是欲望。生存只是人最基本的欲望,最高级的欲望应该是被理解,认同,被尊重,被人看重。在平等的公有制社会,没有了更多的物资占有欲,占有不但不被人追求,还会被歧视。如果大家都认同必要的社会劳动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这就会变成基本社会道德,大家都会歧视不劳而获。在公有制社会中,社会最重要的就是共同利益,谁对社会,集体贡献最大谁就是英雄,大家认同的英雄也是社会地位,人们也会为之竞争;相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危害集体利益就会被大家歧视。人人争取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这就是道德社会。为什么人们能为名誉,尊严付出,甚至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因为名誉就是人的社会地位。
专制社会把当大官作为竞争的目标,就能有更多的享受,把当官当做人们的竞争目标。资本主义是把金钱追求变成了人们的唯一追求,所谓竞争就是占有,占有越多社会地位越高。这其实是制度游戏规则决定的。所以空喊道德没有意义,游戏规则不变道德就都是虚伪的。
西方一直污蔑公有制社会人会变懒,认为用生存饥,饿相逼劳动者才能勤劳起来。这就是所谓“压迫”的合理性解释。
但我们看到今天许多年青人“啃老”,“蜗居”,“躺平”,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看不到希望,没有理想,感觉所有理想都是空想,除了生存欲望所有欲望都被抑制住了,没有欲望就没有动力,懒就是唯一的选择。人们厌恶这种竞争,就出现了所谓“佛系”青年。“鸡汤”不过是教人逆来顺受接受压迫,“励志”也不过是教人争当人上人,这就是所谓成功。
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是教育的目的搞错了,教育从来都是顺应社会游戏规则。私有制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占有财富的本事,只能是教人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公有制社会的教育是教人为社会做贡献的的能力,以此来成为对社会贡献更大的人。最近我发现有人把我们的少先队队歌都改了,把其中的“为着理想勇敢前”改成了“向着胜利勇敢前进”,什么是“胜利”?当成功人士?说明理想已经被架空了。所以不改变社会竞争游戏规则什么也无法改变。
共产主义能够实现吗?它取决于大众和社会主流对共产主义的态度。态度变了实现就快了,这并不需要几百年,上千年。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现在的社会制度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过渡期。这个过程应该是制度改造推动思想意识进步,思想进步又反过来推动制度改造,是一个互动过程。过渡期长短并不是取决于生产力发展,而是社会思想意识转变。这个过渡期可能也会走弯路,需要不断调整完善,但笔者认为大家共同努力的话也就是二,三十年,时间不会太长。需要几百年的话追求它就没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