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为什么要对他们下手

  不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印度这个国家给人的印象总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印度正在谋求成为政治大国,希望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另一方面印度国内依旧存在谋求武装夺取政权的反政府武装,他们活跃在东部的山区中,不时发动偷袭,给印度军队带来伤亡。

  几十年了,印度还是没解决好反政府武装的问题

  隔三差五就凸显一下自己的存在感

  (图:scroll.in)▼

500

  如今早已不是革命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强国资助左翼革命势力的热情,也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而走向终结。为什么偏偏印度这个南亚强国的反政府武装还延续至今?

  边缘群体

  南亚次大陆在地理上相对封闭,这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所碰撞产生的喜马拉雅山脉造成的。除喜马拉雅山外,从西至东的兴都库什山、那加丘陵都是板块碰撞的副产品,这些山脉成为这里与外部的天然地理边界,拱卫了地势较为低平的南亚次大陆。

  兴都库什山在西,那加丘陵在东

  喜马拉雅山脉在北▼

500

  东部的那加丘陵周边地区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地形崎岖,植被茂密,在农耕时代开发困难,交通也较为不便。而从喜马拉雅山脉一直到兴都库什山脉,存在各色山口,但是这些山口往往海拔数千米,气温低,环境恶劣同样难以成为交通要道。

  然而在南亚次大陆西北部与兴都库什山交界的地方,存在一个海拔仅仅一千米左右,终年通行的隘口。这一隘口最窄处也达到了180米,方便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这里便是开伯尔山口。

  相比喀喇昆仑通道,开伯尔山口才是真正的坦途

  故而新疆与印度河流域之间难以大规模通行

  但从中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则容易得多

  (在图中找到开伯尔山口,图:NASA)▼

500

  天然的优势使其成为连接南亚,中亚和西亚的重要通道

  (图:James Rattray /Wiki)▼

500

  南亚次大陆历史上多次受到西北方向的外族入侵,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突厥语民族、普什图人、突厥化蒙古人,先后越过开伯尔山口。这些民族的影响力或大或小,普遍无法影响到印度全境,印度河流域与恒河平原通常是最核心的地区。

  千百年来,开伯尔山口不仅承载了欧亚的贸易往来

  更是极为重要的军事战略点

  美军入侵阿富汗期间,大量物资经由此处运往前线

  (图:William Henry Jackson / Wiki)▼

500

  这些征服民族与本地人相结合,在恒河平原最终融合形成讲印地语的众多民族。这些民族被英国殖民者笼统成为印度斯坦族,被视作印度的主体民族。虽然这样分类简单粗暴,不被印度人所承认。但是这种分类方式抓住了语言、风俗和认同上的特征,比较有实用性。

  印度的民族区分并没有那么清晰

  印度斯坦人的认同感大概就是语言和宗教吧

  (图:shutterstock)▼

500

  南印度存在各色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他们非雅利安人的成分更多,拥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和语言,在现代化以前普遍发展出了较为发达的农业。他们也信仰印度教或伊斯兰教,存在种姓制度。经过南亚次大陆历代强国、殖民者和现代印度的长期整合后对印度认同感较强。

  公元7世纪,东南非的班图人开始进入印度次大陆

  并逐渐融入到印度文化之中

  (图:shutterstock)▼

500

  除了上述较为主流的民族之外,还存在744个多样性极高的部族。血统从印度雅利安到蒙古人种,再到安达曼人不等,语言各异,文明形态或为渔猎,或为刀耕火种。这些部落往往星星点点的分布在印度奥里萨邦,中央邦,切蒂斯格尔邦,恰尔肯德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古吉拉特邦,拉贾斯坦邦和西孟加拉邦的山地中,形成了一条横贯印度的部落带。

  这些部落仍广泛分布于印度

  说明这段漫长的历史进程尚未完结▼

500

  印度的种姓制度用最粗略的分法,可以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以及所谓的“贱民”达利特。而部落民则在这个体系之外,在宪法中被称为列表部落,被印度政府视为需要帮助和扶持的落后阶层。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生活贫困,受教育程度较低,被忽视的程度更甚于达利特。

  部落民族还是以氏族为脉络形成聚居村庄

  基本上也都保留了传统习俗

  例如穆亚尔人至今仍会让少男少女们混住

  并进行性交活动,并以此达到培养性欲的目的

  (图:Wiki)▼

500

  达利特被视作印度清除种姓制度的橱窗,拥有自己的政党,甚至出现过达利特总统。穆斯林人口众多,是国大党的重要团结对象。

  出身于“达利特”的现任总统科温德也算一个传奇了

  不过在莫迪面前,却总是像跑龙套的

  政治台面上给了低种姓空间,但宗教和权力仍旧很“严格”

  (图:shutterstock)▼

500

  部落民族力量过于分散,相互之间没有认同。把具体某一个部落当做标杆扶持,也并不能起到拉拢所有部落民族的作用,对于主流党派来说缺少团结的价值。部落民的政治意识也比较薄弱,这就导致涉足政治的部落民少之又少,即使有个体成为政治家,也未必能够代表其他部落的利益。

  主要是生长环境很难培养出政治意识

  (图:shutterstock)▼

500

  他们在议会、政府与军队中缺少自己的代表,自然容易成为种种利益分配中被牺牲的群体。


  资源的诅咒

  部落带之内分布着大量山地,地上河流纵横,森林茂密,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印度是相对缺乏资源的国家,能源储备尤其匮乏,而这些的地区的矿产便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奥里萨邦、恰蒂斯加尔邦和贾坎德邦蕴藏着印度60%的铝土矿,70%的煤矿,80%的优质铁矿和几乎所有的铬铁矿。

  印度的矿业为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常常曝污染资源和侵犯人权的丑闻

  其中部落民族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

  (图:shutterstock)▼

500

  地下蕴藏的自然资源,需要经过开采、加工、分配才能转换为财富。如果分配方式并不公平合理,为地上居民带来的,则可能反而是资源诅咒。当地民众,特别是部落居民,势单力孤,面对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是绝对的弱势群体。

  部落居民擅长的是在大自然中自力更生

  虽然守着大量的自然资源

  但没有开采能力,也没有话语权

  (图:shutterstock)▼

500

  上世纪九十年代,印度开始迎来了经济大发展的时期,但是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企业并不在乎社会效益。印度地方政府治理能力长期较低,贪污腐败严重,很容易和相关企业勾结,导致在征地过程中时常出现补助不足、强制征地等问题,甚至酿成暴力事件。

  即使部落奋起反抗大型矿企和政府的勾结

  也很难取到满意的结果

  以奥里萨邦一部落村庄反抗为主体的纪录片

  则直接被命名为《血土》

  (图:experimenta.in/)▼

500

  印度社会对部落民族存在系统性歧视的长期历史,他们自然成为了最软的柿子。部落民族人口仅仅占印度人口的8%,却占到被迁移人口的40%。他们由于开发森林、修坝、开矿的计划,往往会被迁移出世代居住的祖地,作出巨大牺牲。整个村落原有的机构、生活方式、传统、信仰被一朝毁灭,更美好的新生活却难以开启。

  以前是守不住自然资源

  现在连少数民族的身份也被当作资源

  (图:shutterstock)▼

500

  矿区附近未被迁移走的当地居民,也并不能保证生活的安宁。受限于印度的发展阶段,工矿企业追求效益往往会压缩环保成本。周边居民要面对严重的污染问题,矿渣、污水破坏了当地的农田森林,导致产量下降,还为当地人带来种种慢性疾病。

  就算是给工矿企业打工,收入也极其微薄

  (图:shutterstock)▼

500

  平原地带的农民生活同样长期贫困。印度在独立后试图推动土改,但是各地土改成果不尽相同。土地本就集中于地主手中的地区最需要土改,但是阻力也最大,往往效果最差,佃农的生活也最为贫困。这些地区往往又与部落带重合。

  在上世纪60年代的印度,最底层50%的家庭,仅仅占有9%的耕地。印度独立后人口急速膨胀,而学习苏联式的工业化体系,又导致印度工业发展失衡,且并渐渐陷入停滞,无法消化激增的人口。印度农村劳动力供给过于充沛,导致佃农之间竞争也在增加,不少无地农民彻底失业,甚至背负了高利贷,导致生活看不到希望。

  农业本就是收益极低的产业

  以租养种的话,能维持温饱就不错了

  (图:shutterstock)▼

500

  土地问题、民族问题、征地补偿结合在一起,而当时正处于冷战,是意识形态和革命输出的高峰期,恰逢1965-1967年西孟加拉迎来三年粮食歉收。西孟加拉邦大吉岭县纳萨尔巴里村爆发起义,点燃了此起彼伏的纳萨尔运动。

  这场起义的主要意义是让很多农民开始觉醒了

  开始武装争取土地,并与政府发生正面冲突

  (图:indianexpress.com)▼

500


  逐渐式微的游击队

  经过印度政府的强力打击,这一运动原本一度呈现出衰落态势。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被进一步凸显。同时,正如上文所说,因为并不合理的分配方式,部落带的不少居民成为了发展的代价。所以纳萨尔运动90年代颇有复兴之势。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

  所谓的各种运动,本质上还是为了争取相应的权益

  (图:Flickr)▼

500

  如今印度在医药、软件代工、跨国服务领域占据了优势地位,孟买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但是在纳萨尔运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恰蒂斯加尔邦丹特瓦达,只有 2%的农村家庭能够获得干净的自来水,38%的5岁以下部落儿童体重过轻,44%发育迟缓。

  干最累的活,过最差的生活

  (图:UNDP / Flickr)▼

500

  长期的暴力对抗为这些地区带来了浩劫,仅仅2005年到2018年的13年间,就造成3000名安全人员和2000名平民死亡。造成的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仅仅恰蒂斯加尔邦就有593所学校被摧毁。学校、医院、供水体系的更新与重建也因地区不稳定一拖再拖,这又将进一步拉大当地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加剧当地人的不满。

  打字机对他们来说还是贵重物品

  发展及生活水平可想而知..

  (图:shutterstock)▼

500

  印度政府一时无力彻底镇压纳萨尔运动,而纳萨尔运动也明显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当双方陷入消耗战和持久战,交战双方很可能陷入到不断打破底线的向下螺旋。印度安全部队不时被爆出针对庇护纳萨尔成员的村落,采取烧屋、甚至强奸其女性家庭成员的残忍举动。而纳萨尔组织的行动,恐怖袭击的味道也越来越浓。

  时间并不站在纳萨尔一边。

  印度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变正在加速,城市能够容纳的人口,创造的就业越来越多,乡村原有的人地矛盾得到了缓解。近年来,印度推进厕所革命、煤气罐革命、自来水革命。这些看似有些可笑的土气行为,实则极大提高印度普通民众的卫生水平和幸福感,能够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还能获得不少选票

  (图:pmuy.gov)▼

500

  国际社会同样希望用社会工作的方式,提高部落带居民的生活状况,保存他们的传统。这条路线的出现,也会影响纳萨尔在当地的影响力。

  从英国殖民统治末期开始,印度的统治者就有意识的将部落带居民拉吉普特化(可以粗暴地理解为“印度化”),这一进程在近年来明显加快。当印度教民族主义在印度大行其道,部落带中对现实不满,原本可能被纳萨尔的理论吸引的年轻人,未必不会被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潮创造的幻光裹挟。

  现阶段来看,支持谁有肉吃还是比较明显

  (图:shutterstock)▼

500

  随着印军装备的更新换代,纳萨尔武装与之差距会变得越来越悬殊,除非发动突袭,否则想要取得胜利希望渺茫。而袭击的后果往往是印度安全部队的进一步报复性打击。

  日复一日的搜寻反政府武装分子

  处理手段也是极其血腥的,很有威慑力

  (图:壹图网)▼

500

  但是短期内,纳萨尔运动不会销声匿迹。印度政府如果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仅靠展示出谈判诚意并加紧打击恐怕不够。当部落地区供水、供电、通路,对原有土地的权利被尊重,民众能够更多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接受足够找到工作的教育的时候,才是纳萨尔运动产生的条件彻底消失的那一天。

  参考文献:

  1.https://thediplomat.com/2018/01/a-blueprint-for-ending-indias-naxal-rebellion/

  2.https://thediplomat.com/2021/03/second-kinder-acts-the-story-of-reena-nachika/

  3.https://thediplomat.com/2017/04/deadly-maoist-attack-in-sukma-shocks-india-whats-next/

  4.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topic/Naxal-encounter

  5.https://theprint.in/opinion/how-naxalism-and-the-extremist-communist-movement-grew-and-infested-chhattisgarh/634959/

  6.王晴锋.纳萨尔暴力的多重阐释[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43-150.

  7.王晴锋.印度纳萨尔运动:根源阐释与分析范式[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