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弯道超车问题上,我们既有着深刻的教训,也有着丰富的成功经验

【本文来自《科工力量:济南泉芯陷入困局?产业发展别迷信“弯道超车”》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弯道超车,不是不可能,但是弯道超车是有条件的。不是有了资金、有了设备、甚至有了相应的全套生产线,就能够超车。如果这样就能够简单超车,那朝鲜战争,以美国当时的技术装备,可以打中国几个来回。可实际上当时美国以远超中国的技术装备和武器,在付出重大代价之后,仍然无法战胜中国。

在弯道超车问题上,我们既有着深刻的教训,也有着丰富的成功经验。

一、深刻教训。

建国初期,前苏联援建我国156个项目。这些项目在当时应该说也是比较先进的,从冶金到机电设备制造;从民用到军工产业,应该承认这些技术在当时,与国际上的主流生产技术,主流商品的技术品质是没有代差的。前苏联不仅提供了技术,还提供了大量的专家现场指导,我们也倾尽了举国之力,迅速建成这些项目,并顺利实现了从建设到生产的过度,形成了生产能力。我们国家第一次具有了充分的弯道超车的各项条件,基本具备了当时世界上工业化中前期所应具有的全产业链生产能力。然而当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国民经济不仅没有达到工业化中期,或中前期的水平,反而仍停留在工业化起步阶段,或工业化前期。我们生产的卡车,仍然还是一五时期的解放牌,从设计到功能,再到外观,一无改变。尽管我们后来实现了“两弹一星”这种巨大的技术突破和飞跃,但是从冶金到机电设备制造,从民用到军工产业,从基本没有代差,到仅仅经过了短短的20年,普遍出现了至少两代以上的代差。并且为了维持这样一个水平的工业生产正常运转、军事的优先发展,全国人民勒紧腰带实行高积累,从基本民生到日用消费品、粮食供应,全面出现了极度短缺的局面。大量的成体系的先进技术引进来以后,不仅没有实现弯道超车,反而出现了弯道落后。

二、成功经验

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用中共中央红头文件的表述:“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在外无经济技术援助,内无隔夜余粮的条件下,通过改变观念,改变生产方式弯下腰来,实事求是,绝不好高骛远,从最简单的代工开始,从最原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迅速实现国家、国民财富同时快速增长。由于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使得国家和民间对科学技术开发能够持续的高强度投资,继而实现了科学技术的超高速发展。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超高速发展和推广,才造就了我们社会发展的弯道超车。

三、结论

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社会和经济,要想弯道超车,必须要具备超过同时代竞争对手的、并且符合自身发展需要,针对自身发展中的具体问题的先进理念。没有这一先进理念作为前提和基础,所谓的弯道超车不过是一个黄粱美梦而已;任何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必须具备针对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任何超过具体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的新技术,都不具备大规模社会应用和推广的价值和条件。强行应用和推广,只能无意义的、大量持续的消耗社会财富的后果,最终造成国家和国民个人财富快速枯竭,社会和经济发展速度快速减慢,社会矛盾不断积累。正如直升机代替轿车好不好,当然好,但却无法推广。因为社会生产效率和国民财富无法支撑,消费不起,就是这个道理;任何先进技术,都有着与其相匹配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不改变,不仅不会创造财富,反而会变成“吞金兽”。没有与先进技术相匹配的先进生产方式、管理管理方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的优势根本无从发挥,生产出来的产品,良品率根本达不到盈亏平衡的标准。开工之日,即亏损之始。就像假如我们今天即便有了生产5纳米芯片的流水线,但没有相应的生产组织方式、相应的管理技术和水平,我们仍然无法生产出来合格产品一样。 为了维持这样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转,我们就要付出其他正常发展企业十倍二十倍的生产成本,而且还难以规模化生产。

弯道超车,是一个采取了正确的发展政策,选对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之后,水到渠成的一个必然结果。强行去追求弯道超车,只能刻舟求剑而已。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