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学区房,过去是掐尖择校,教育上的“卷”一直是进行时
关于什么因素影响生育率这个话题,这两天很火。很多人讲到高房价,进而就自然谈到要消灭学区房。
在我90年代到2000年左右上小学和初中时,还并没有“学区房”的概念,或者说远远不如现在那么重要。那时上小学大部分是就近入学,但只要能走通关系门路,就可以上重点、示范小学,甚至跨区上都可以运作得通。
而到了小升初,基本上优质初中都有权举办择校考试。当然,也只有优质初中才会有大量学生去考,这些重点校会选出考试成绩拔尖的学生,同意其入学,完全不管这个学生户籍是在哪个区。
在相当一段时间,优质初中的生源大部分来自于其自行组织的选拔考试,小部分来自于各类“批条生”,关系户,基本上不接受就近入学的学生。如此掐尖,形成马太效应,强校恒强,弱校恒弱。大部分普通老百姓的孩子,成绩拔不了尖,家里也没关系批不了条子,只能就近上弱校,不满的声浪越来越大。
后来在中东部教育资源较集中的大城市,掐尖择校从小升初蔓延至幼升小,愈演愈烈。甚至有些地方连幼儿园都在想发设法“拔尖”。而学区房,当时本来就是为了严格贯彻落实就近入学原则,遏制掐尖择校现象的措施之一——准确地说,其实不是学区房,而是“严格落实就近入学原则”,学区房是严格落实就近入学的必然产物。现在与之配套的,义务教育体系内的改革也逐步落地,小学、初中的自主招生权被收回,任何单位或个人组织的任何形式的考试、竞赛中所取得的成绩、名次、奖励等等都不作为入学资格或凭据。最开始是严控公立校掐尖,对民办校管控力度没那么严格,民办校可以继续掐尖,维持马太效应,引发社会公众的质疑。从今年开始,我所在的城市武汉,民办校也和公立校一样,禁止任何形式的掐尖选拔。这项改革应该是全国性的。当年我小升初时,鼎鼎有名的武珞路中学,据说中考能有70%以上的学生考进市重点高中,其快班的学生不是考上华师一附中就是省实验中学。不知道彻底堵死掐尖选拔后,武珞路中学还能不能维持这么牛的优质高中升学率。在网上查了一下,现在武昌区排第一梯队的已经是民办的武珞路实验初中(原武珞路中学分校,后改为民办)和华一寄宿学校(我上初高中时,华一寄还仅仅是一个为在华师一附中借读的学生挂学籍的壳子校)了,看来之前控制公立校掐尖而不管民办校,公立校的升学率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但现在要一视同仁了。
要说争夺教育资源的内卷,择校掐尖那个时候跟现在本质上也是一样的。也许有人会说那时还是能凭自己本事考上好学校,现在则是拼爹拼妈拼六个钱包,买上昂贵的学区房才能上好学校。这个说法有道理,但那时的事实也有必要说明:择校掐尖的时代,有关系门路者打通关节比现在容易得多,关系批条生也比现在多。你以为你家孩子和有钱有权有势人家的孩子是站在考试这同一条起跑线上,但实际上人家要么靠金钱和权力运作就可以轻松进重点校,即便也参加考试,人家也有“内部控制”的,明显较低的分数线。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实际上主要还是在跟自己同阶层或是稍好一点的孩子竞争来夺取那一点点“优质教育资源”。绝大部分上弱校的孩子,依然是升学竞争中的失败者,而这些孩子也主要来自最普通的打工人、小工商业者家庭。
而更深层的,值得忧虑的现象,其实在新加坡已经有表现:从整体水平上看,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多地来自中高收入水平的家庭,因为在同等的智力条件下,不管是买学区房也好,参加各种课外学习培训也罢,亦或是来自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高收入家庭的孩子都明显占据优势。而在升学上占据优势,就意味着以后进入社会能占据高收入的工作职位或是有资本创业,形成事实上的代际垄断。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则恰恰相反,往往陷入恶性循环。新加坡的小学没有所谓重点、示范校,学校软硬件条件基本上平齐,但学生从小就明显分层,中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大部分成绩良好优秀,并且自成圈子,很少与本地低收入家庭和外来打工者家庭的孩子打交道。而后者中的绝大部分人未来上的初中,就是专门为进中专、职业技能学校、职业高中设置的初级中学,基本上与普高和大学本科升学无缘。
最后说个数据:近十年来,每年有1600万孩子上小学,这1600万孩子走到高考时,还剩1000万(按往年情况说)。而每年全国42所“双一流”高校和95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招生总数不超过40万。明白人都明白,义务教育阶段再怎么改,该卷还是要卷,该竞争还是要竞争。